大永昌被消灭,其它州县纷纷投降,王觉坐镇辽阳城,命令完颜阿骨打先撤军。王觉见到耶律余都和杨秀,他得知杨秀就是表妹很高兴。王觉写了一份奏折派人送到上京等待消息。
两天后,宰相萧奉先带着圣旨来到辽阳城,他弟弟萧保先被杀,他很伤心,所以这次特地前来。
王觉和耶律余都觐见萧奉先,王觉先将传国玉玺交给萧奉先,萧奉先读了圣旨。耶律余都被封为辽阳守将,王觉和完颜阿骨打则得到一些财物赏赐。耶律余都将萧保先那天过大寿的事情经过告诉萧奉先。
原来萧保先过大寿也想趁此机会大收礼物,高永昌更是怂恿萧保先大肆操办一次,几乎每个东京路的官员都收到请柬,高永昌则是另有打算。耶律余都想让杨秀见见世面便带她一起前来,一进辽阳城就见到处都是巡逻的士兵,他还以为是为了保证过大寿期间的安全,就没在意。
第二天,萧保先在府上过大寿,在后花园接待各地官员,还搭了一个戏台准备演百戏。萧保先坐在太师椅上高兴得满脸笑容,这次他要发笔大财了,还不断夸赞高永昌筹办得好。
高永昌见各地官员都已到齐,便跳上戏台高声叫道:“今天是留守大人的大寿,我有一件礼物也让大家看看。”
他一挥手,只见两人抬着一只一米多长的乌木箱走上戏台,大家都很好奇,萧保先更以为是什么宝物要孝敬他。高永昌打开来箱盖,里面是一副黑色骨架,一端好像还有两个长角,大家都不知是何物?
高永昌大声叫道:“这就是压在黄龙塔下的黑龙骨,我们渤海人的神灵,今天它重见天日!”台下一片惊呼慌乱。
萧保先叫道:“高永昌,你这是干什么,你要造反吗?”
高永昌一拍巴掌,几十名手拿刀枪的士兵将所有契丹官员围住,花园墙上也出现几十名弓箭手,两名士兵刀架在萧保先脖子上。
萧保先惊叫道:“啊,这是怎么回事?高永昌,你真的要造反吗?”
高永昌没有理他,大笑一声,“我本是渤海皇族后裔,我真名叫大永昌,契丹皇帝昏庸无道,今天就是我们渤海人复国的日子。”
台下的渤海人欢呼起来,喊道:“我们要复国,我们要复国!”
大永昌又一挥手,一人捧着一个盖着黄绸子的托盘走上戏台,他掀起黄绸子,台下又是一片惊呼,大永昌叫道:“大家可能认出来了,这就是传国玉玺!天祚帝无能,连传国玉玺都保管不住,这天下就是我们渤海人的!” 台下的渤海人又是一阵欢呼。
大永昌叫道:“今天就杀掉这些契丹人祭旗!”台下的士兵开始砍杀契丹官员,现场一片哭喊声。
耶律余都没有带武器,他和杨秀击倒身边两名士兵,一纵身跳到戏台上,直奔大永昌,喊道:“大永昌,你痴心妄想,拿命来!”
二人打斗在一起,几名士兵也围上来,杨秀抽出圣巾加入战斗。几个回合下来,大永昌被耶律余都一脚踹下戏台,大永昌一看不是耶律余都的对手,一挥手,墙上的弓箭手向二人射箭,杨秀用圣巾打落箭支。
耶律余都叫道:“秀儿,我们赶快走!”
二人跳下戏台跑到墙边,杨秀一甩圣巾打倒墙上的弓箭手,二人翻墙而出逃出留守府,跑到城门前时发现城门已关。
耶律余都说道:“我们先躲起来,晚上再说。”
二人钻进一个小胡同藏起来。晚上,二人翻出城墙。
杨秀问道:“余都,你打算怎么办?”
耶律余都说道:“这正是我为国立功的好机会,我们现在就返回贵德州,带兵来平叛!”二人赶往贵德州。
萧奉先听了耶律余都讲述的事情经过,心想这耶律余都为何不先保护他弟弟萧保先,反而一个人逃走,况且之前讨伐高丽是他给的机会,这分明是不把他萧家放在眼里,心中不禁生出嫉恨之心,但他又不能怪罪耶律余都,因为耶律余都平叛有功,如果怪罪耶律余都,恐怕众人不服,他要想其它办法搞死耶律余都。
萧奉先对王觉和耶律余都说道:“你们二人年轻有为,迅速平叛,我会禀明皇上再嘉奖你们,你们二人暂时驻军在辽阳城等候调用。”二人称是。
萧奉先又说道:“你们先回去吧,我还要吊唁我的弟弟。”二人转身离去。
第二天,萧奉先带人来到耶律余都的宅院,他要试探耶律余都对他的态度。
耶律余都和杨秀将他迎入屋中,耶律余都问道:“大人来到我这里有何事情?”
萧奉先说道:“没什么事情,我来看看你,将军这次主动前来平叛可谓对国一片忠心啊!”
耶律余都说道:“国家有难,正是我辈出力之时!”萧奉先微笑着点点头。
他看见杨秀长得美丽动人,又和耶律余都关系不一般,不由心生一计,问道:“这位姑娘是何人?”
耶律余都不想节外生枝,“这是我的表妹杨秀。”
萧奉先说道:“皇上正在选妃子,我看杨秀姑娘长得很有姿色,我明天带她入宫见皇上。”
耶律余都忙说道:“大人,不行,不行啊!”
萧奉先问道:“为何不可,我的命令你也不听吗?”
耶律余都答道:“她已经定亲。”
萧奉先说道:“那就把亲事退了,给对方一些银两就好。”
耶律余都说道:“大人,不可啊,这终身大事怎可儿戏!”
萧奉先一看耶律余都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微笑着说道:“好吧,那这事就算了,我还要赶着去见皇上。”萧奉先起身离开,耶律余都将他送出院外。
萧奉先回到上京一见到天祚帝,就叫道:“皇上,不好了,耶律余都要造反了!”
天祚帝惊讶地问道:“他为何要造反?”
萧奉先说道:“他是大永昌的余党。”
天祚帝问道:“有何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