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赐爵的等级由大到小的顺序大概是:王,公,候,伯,子,男。别看这竹邑侯是个侯爵,可惜在这汉末,“王,公,候”的贵族们那遍地是一大把。说白了,就是他们已经不太值钱的意思了。而且这侯爵虽然有封地,但是他也只能享受收取赋税上的特权而已,至于在“行政任命”和“军事武装”上面,那还是要受汉王朝的管束。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宋家才敢跟竹邑侯叫板!虽然如此,但瘦死的骆驼也比马大。这竹邑侯后面可是还有沛王给撑腰的。而这沛王可就是正儿八经的刘氏皇族宗亲了!所以这虽然表面上是两家(宋家与竹邑侯)的斗争,但其实是后面皇族阶级和本地世家豪族之间的斗争!
这游志可是刚刚受过伤的人,虽然有神医华佗为他医治过了伤口,但那身体还是有点不便。外加上这谯县两大世族把难题抛给了游志来裁决。没办法,这游志只能带着伤躯走访宋家与竹邑侯两地。
“戏主簿,你别看这宋家不是这谯县最大的家族,但是这宋家跟其他世家大族的关系那是十分交好,有些还有婚姻上的来往。所以,主簿您千万别去承若什么!”繁钦怕游志也像前几任主簿一样,偏袒竹邑侯那边,导致被宋家给“运作”下去了。
“放心,休伯。戏某自有公断。”游志倒是没想那么多。反正他打算,把这事搞定之后,就把官印一放,然后就去凉州敦煌郡龙?县做他的县尉去了。
游志跟着繁钦,一驴一马(上司游志倒是骑驴,下级繁钦更是骑马)沿着涡河就来到了宋家与竹邑侯的交接地界了。这涡河是由谯县的西北方向流向东南,而宋家庄地正好在这涡河的西边。
沿着涡河的西面,绵延百十里地,那都是宋家几代经营下来的土地。作为农业大国,那自古人民都是对着土地有着深深的热爱,所以这宋家那自然也是不会例外。
游志看着涡河沿岸肥沃的土地,就知道这宋家那是在用心经营着自家的土地。
“咦,你不是新来的主簿戏大人吗?”只见宋家庄路边一名放牛的孩童对着游志友好地说道。
游志看了看这名年纪大约七八岁模样的孩童,然后也是礼貌地问道:“你是怎么认识我的啊?那敢问牧童,这宋家族长现今可是在庄上啊?”
“哦,我听我父亲说过新来主簿大人的模样,因此心里便有了几分记忆。现今我父亲正在宋家祠堂同宗人商议引水灌溉田地的事情。让我带你去吧!”牧童热情地回答道。
游志听了这七八岁模样的牧童说的话后,倒是心里很是惊叹。为啥呢?其一,这牧童竟然是这宋家庄族长的公子。且不说别的,作为堂堂公子能放下尊架去放牧,那就是家教良好的表现。其二,这牧童并没见过游志,他只是听他父亲说过游志的模样,便能一眼认出谁是游志来(一般人,都会把骑马的当作是主簿戏大人)。从这里,游志就觉得这宋家放牧的公子不简单。
“宋公子,还不知道怎么称呼你呢?”游志觉得,认识汉末各路人才那才是王道。就算是占地千里,那也不如人才傍身啊!
“戏大人,我叫宋翼。因为年纪太小,所以钟夫子还没有跟我取表字。”宋翼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
原来这宋翼说的钟夫子是长社县的钟繇(yáo)。史书记载:钟繇弟子宋翼(也有云曰宋翼是钟繇的外甥)。常作书如算子,繇乃叱之。翼三年不敢见。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钟繇墓,遂得笔势论,翼乃读之,依此法学,书法乃大进,名遂大振。每画一波三折笔,作一戈如百钧弩,作一点如高峰堕石,作一牵如百岁枯藤,作一放纵如惊蛇入草。正因为此,这宋翼也成为了魏晋时代的书法家。
钟繇(151年-230年),字元常。颍川长社人。三国时期曹魏着名的书法家、政治家。钟繇早年相貌不凡,聪慧过人。历任尚书郎、黄门侍郎等职,助汉献帝东归有功,封东武亭侯。后被曹操委以重任,为司隶校尉,镇守关中,功勋卓着。以功迁前军师。魏国建立,任大理,又升为相国。曹丕称帝,为廷尉,进封崇高乡侯。后迁太尉,转封平阳乡侯。与华歆、王朗并为三公。明帝继位,迁太傅,进封定陵侯。太和四年(230年)卒,谥曰“成”。
钟繇他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是楷书(小楷)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钟繇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王羲之等后世书法家都曾经潜心钻研学习钟繇书法。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南朝庾肩吾将钟繇的书法列为“上品之上”,唐张怀瓘在《书断》中则评其书法为“神品”。
此时只见一牛,一驴,一马,三人并肩膀同行。在这乡野田间也算是一道奇特的风景了。这说话间,三人就来到了宋家祠堂。
“戏大人亲身光临,宋某有失远迎,还望恕罪啊!”这宋家族长宋田热情地招呼着游志与繁钦,然后转身对着自己的儿子宋翼严肃地说道:“翼儿,你继续去牧牛吧。钟夫子可是跟我说了,你最近的学业可是不精进呀!你牧牛完后,可要严加努力自己的学业才是!”
“是的,父亲。”刚才还和游志神情自若说话的宋翼,转眼就低眉顺目地去放牛去了。
虽然父亲宋田对着儿子宋翼教导有些严肃,但也不亏是一名严父慈心。这古代世家大族本就很注重对自己子女的教导。就如曹操自己也曾经在《善哉行》中感叹地说:“自惜身薄祜,夙贱罹孤苦。既无三徒教,不闻过庭语。”这意思就是说自己小时候没有被好好的教育过。
名词解释:“三徒教”,就是“孟母三迁”的典故。是指孟母为了孟子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而三次搬迁住宅的故事。
“过庭语”,在《论语·季氏》记载曰: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曰:“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上文的意思是: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儿子孔鲤“趋而过庭”,什么叫“趋”呢?“趋”就是小步快走,是表示恭敬的动作。在上级和长辈面前走路要“趋”,低着头,很快很快地这样走过去,这就叫“趋”。所以孔鲤看见父亲孔子站在庭院里面,于是就低着头“趋”。孔子看见儿子后,就说:“站住,学诗了吗?”儿子答曰:“没有”。孔子说:“不学诗何以言(你不学诗你怎么会说话)?”儿子孔鲤回答:“是”,于是退而学诗。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孔鲤又“趋而过庭”,孔子说:“站住,学礼了吗?”答曰:“还没有。”孔子就说:“不学礼何以立(不学礼你怎么做人)?”儿子回答:“是”,于是退而学礼。
所以这“过庭语”,是指承受父训。以喻长辈的教训。父对子的教育,古代因此称为“庭训”。
虽然游志觉得这是宋父对儿的一片良苦用心,但是游志也认为这宋父也是有些教育不得当之处。因为这宋父可能遵从的是儒教的思想,所以对这道教有些不通习。这道教他也是总结过教育的理念,这其中在后世比较有名的叫“教子七不责”。
一、对众不责: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要责备子女,要在众人面前给子女尊严。
二、愧悔不责:如果子女已经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后悔了,大人就不要继续责备,但要多加观察,避免子女的忏悔仅仅是流于表面。
三、暮夜不责,晚上睡觉前不要责备子女。如此时责备,子女带着沮丧失落的情绪上床,要不夜不成寐,要不噩梦连连,对健康不利。
四、饮食不责:正在吃饭的时候不要责备子女,这个时候的言语指责,容易造成子女脾胃虚弱。
五、高兴不责:子女特别高兴的时候不要责备。人高兴的时,经脉处于畅通状态,如果子女突然受到责骂,经脉就会立即憋住,对身体伤害很大。但适当的提醒是应当的,乐极生悲的道理必须要让子女经常感受到。
六、悲忧不责:子女心情沮丧的时候不要责备。假如孩子沉默不说话的时候就不能再责备了。
七、疾病不责:子女生病的时候不要责备。生病是人最脆弱的时候,子女更需要父母的关心和温暖,这比任何药物都有疗效。
这宋父就是犯了其中的第一条“对众不责”,只可惜这时代没有这方面的先进教育理念。因此大家也并没有觉得宋父有哪些做得不对。
游志见状,也只能是转移话题道:“宋公,可想出什么好的引水灌溉的办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