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投7中拿下22分4篮板6助攻的安生,12投4中拿下12分10助攻的克里斯·保罗,这就是快船双核在今晚交出来的答卷,这样的成绩对于快船来说,想要拿下热火,那显然是痴心妄想的。
对比起热火的外线双核来说远远不够,勒布朗·詹姆斯的27分8助攻7篮板,德维恩·韦德的23分6助攻4抢断来说,这还远远不够。
就算布雷克·格里芬打出了21分11篮板这20+10的数据,还有贾森·理查德森三分7中4得到了15分。可这对于这一支快船来说远远不够的,因为热火的双核联手贡献的14个助攻同样也让他们的角『色』球员打出了足够的分数,核心的失常是快船输掉这一场比赛最大的原因,他们需要改变。
媒体们对于快船这一场比赛的失利有一点吃惊,在他们看来,对面体力,客场,克里斯·波什的伤病,快船已经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如果他们在主场拿下两连胜他们是一点都不会吃惊的,所以他们才会对于第一场快船在占尽了优势之后反而被热火打的如此狼狈而感到惊讶。
惊讶过后,尽管在已经被多次打脸的情况之下,媒体同样也改不了他们的德行,再一次对快船年轻的二年级领袖安生提出了质疑,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对于成名多年的克里斯·保罗他们不会在一场比赛没有打好就直接提出质疑,但是对于才二年级的安生,他们对于他的要求却更加的尽善尽美,让他现在就要成为一个联盟之中最为顶级的球员。
“完败于勒布朗,mvp的排名是正确的选择!”
“最佳防守球员陷入防守滑铁卢,地球人谁能阻止勒布朗!”
“进攻失灵,无限换防成为遏制快船的最大杀手锏。”
这一些标题在比赛的第二天直接充斥这各个版面,不仅仅是很多大型媒体,就连洛杉矶本地媒体都有一点对于第一场比赛就失败同样有所不满,但是他们只是隐晦地提出安生需要在比赛之中做的更好。
至于以为刚刚遭遇了一场败仗而被批评的快船,他们并没有抓紧时间训练,而是召开了一次集体的会议,他们再一次去看热火比赛的视频,想要去了解一下热火的无限换防到底是怎么让他们在西部顺风顺水的他们在首场就吃下了这么难看的败仗。
不过安生对于这一些倒是了解了不少,因为他在上一场使用了4次洞悉来寻找机会,成功了3次,对于对面的防守来说,他们的优缺点很明显。
他们防守最强的时候并没有强壮但是缓慢的大中锋,所以他们在防守像步行者的大中锋罗伊·希伯特的时候非常的苦恼,然而快船别说想罗伊·希伯特那样的球员了,就连这个类型的球员都没有。
优势则是依靠还在巅峰的勒布朗·詹姆斯作为大前锋,克里斯·波什作为大中锋,这个阵容这两个内线的移动速度应该是联盟最快的了,他们有能力换防到联盟的任意一个外线上面,他们的速度都没有任何问题,这就是他们能够无限换防的基础。
而效果这么好的原因很简单,他们拥有联盟顶级的外线防守者和协防最出『色』的内线球员之一,而且他们的体力也是极为重要的因素,从他们在东决刚刚打完残酷的7场比赛之后在总决赛的第一场依然打出了完美的防守表现。
从第一场的录像就可以看出来,对面几乎不会给快船太多的空位,仅有的几个机会也都出在贾森·理查德森身上,这个问题让快船教练组很头疼,说实话,唯一的办法也就是利用挡拆然后绝对的速度来撕开防线,这一点教练不可能去帮他们做到,需要做到的是他们自己调整好他们的状态。
第二场比赛时隔一天就开始了,并没有给太多的休息和调整时间给快船,这个时间点对于快船来说只能够依靠自己来改变,而怎么去撕开对面的防守,这样的重任也给了球员需要他们自己去解决了。
比赛一开始的快船也给了前来观战的几万球『迷』信心,克里斯·保罗的传球比起上一场比赛明显更加具有穿透『性』了,一个传球直接绕过了热火最紧密的防守区域给到了穿『插』进来的安生,这是安生依靠着自己的速度在一个瞬间越过了勒布朗·詹姆斯直『插』热火防守薄弱的地方。
克里斯·波什的警觉『性』也非常高,他的速度很快,直接从侧翼补住了安生的位置,不过对于今晚已经下定了决心的安生来说,这样的阻挡可不会让他把球给传出去。
安生和克里斯·波什在空中产生了极为激烈的身体对抗,好在这一次的对抗远远没有在上一场比赛的时候和勒布朗·詹姆斯的那一次对抗来的那么强烈,对抗之后的安生只不过是没有完成扣篮,但是经过训练之后还不错的核心力量让他最后还是能够上篮得手。
上篮得手之后的安生开始学着勒布朗·詹姆斯一样,他沉着脸,没有兴奋,没有庆祝,没有怒吼。也没有发泄,同样,也没有因为刚刚克里斯·波什那个疑似阻挡犯规的动作而向主场的裁判抱怨,他只是沉着脸开始退回自己的半场,就像当初东决g6的勒布朗·詹姆斯那样。
对于这一次进攻来说,这是快船在这一个赛季到了季后赛之后安生用的并不多的空切,因为在前几场比赛之中,安生持球进攻的效率非常之高,而且布雷克·格里芬和肯扬·马丁两个人更多的参与无球进攻。只有在马刺的那一场局面打不开的比赛之中,有着洞悉的安生告诉了全世界,这一项本领他还没有忘掉。
在这一场比赛,不知道出于什么用意,安生已经再一次把这个进攻方式解封了出来,效果还不错,只要第一个无球挡拆挡过了勒布朗·詹姆斯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