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蕊拿起旁边的花露水空瓶,顺势站了起来,不着痕迹的甩开男人的手:“我没问过呢,不过我妹在学校追的人可不少,一般人她可能看不上。”
王肖亮皱了下眉头,显然是于蕊这个动作让他有点郁闷,但随即恢复了表情:“呵呵,我介绍的这个人,可是大老板。”
于蕊将花露水空瓶丢进垃圾桶,转身轻轻摇头,笑着道:“亮哥,我妹才22岁,眼光高的很,你让她找个四五十的大老板去?”
“哪有四五十岁,我能干那事?”
“御景国际这个楼盘项目知道吗?”
于蕊点点头:“哦,知道,剪彩的时候,台里的记者、主持人都去了呢,那天晚上的新闻这个事播了一分钟。”
“对,我说的就是御景国际那个陈总,也就二十四五岁吧。”
于蕊瞪大眼睛:“真的?你这一说我有点印象,那天晚上视频剪辑的时候,好像有那么一个小伙子站在台上剪彩,不过因为台里的要求,关于他的采访具体内容被删除了。”
因为陈元生太年轻,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弄几个亿的大项目,播出去怕观众有质疑,所以台里把采访的镜头给了三十多岁的纪星辉。
见于蕊这副兴奋的表情,王肖亮心里很不爽,心中腹诽:物质女~~
“你~亮哥,你认识那个陈总?”
于蕊大概也觉察到自己刚才表现有点过了,赶紧换了一副乖巧、甜美的表情,在旁边的沙发上坐下。
王肖亮干咳一声:“不算是直接认识,但他最近跟我们学校里好多教授、老师有来往。俗话说,肥水不流外人田,我在想你妹妹很漂亮,如果他们能走到一起的话,对咱们以后应该也有好处吧。”
于蕊眨眨眼,抿着嘴轻轻点头:“嗯,应该会的。如果你真的能联系上陈老板的话,我倒是可以跟妹妹谈一谈。”
“好,那咱们两边一块行动。”
看着于蕊眼中闪烁的兴奋,王肖亮忍不住嘴角轻轻抽搐,但没办法,他现在已经跟曹泽睿手下的那位郑哥谈过了,郑哥表示可以帮忙试试。
…………
…………
在赴港之前,陈元生就接到了刘鸿森的电话,给他推荐了工业大退休的一名副校长,希望把他留下来帮助刘长卿开展工作,毕竟刘长卿没啥实际管理经验。
刘鸿森的这个行为并没有让陈元生感到惊喜。
其实,就算刘鸿森能把国内顶尖名校的校长请来,陈元生也不会有半分惊喜。
只要陈元生乐意,他能开出月薪十万、二十万、甚至五十万,请国内最牛逼的教学管理人才来出任校长,但那有什么意义?
即便请来最牛逼的管理人才,投入千亿资金,你也不可能把一所私立大中专院校,搞成国内的211大学,就更别说985了。
这是历史的局限性,不是靠管理和投资所能决定的。
他只是想,用这个在历史发展洪流中微不足道的院校,做一个小小的尝试,无所谓成功失败,但必须与众不同。
思想决定高度。
纵观世界名校的立校之本,没有一个是因为创建者有多高的管理水平而崛起的。
当一个校长的思维,还停留在利用行政手段加强管理,利用评职称、水论文来评定教师水平,把校内的食堂、超市、住宿都当做摇钱树从学生身上薅羊毛,利用各种手段绞尽脑汁的“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你觉得这所院校能有多大的成就?
名校等同于的宗教,只不过这个宗教叫做“科学”。
所以,陈元生并没有立刻答应,而是给刘长卿打了个电话。
刘长卿已经跟蒋校初步的交流过,他表示蒋校是一个很忠厚的长者,既然送上门来,就留下吧,毕竟接下来的交接工作,需要一批专业人士带队接手。
既然刘长卿同意,陈元生就没有不同意的道理,毕竟这个学校就是给他买的来做试验的。
为了表示自己的重视,从香港回来之后,陈元生很正式的跟蒋校长见了个面。
蒋校名叫蒋中原,五十年代留苏大学生,当年学的是机械专业,八十年代参加过《机械原理》等大学教材的编纂工作,很务实、忠厚的一位长者,不然以刘鸿森的性格,也不可能对他印象这么好。
这次见面,并不是在远盛实业的办公楼,而是陈元生和刘长卿两个人去了蒋校的家里,反正他家里现在就一个人。
三人谈话的主要内容,就是围绕“我们要办怎样的一所学校”而进行。
其实蒋校长也很好奇:陈老板是怎么看上刘长卿的呢?
他也算是看着刘长卿长大的,小刘在初中、高中成绩那是相当好,尤其是数学,经常满分,但就这么一个高材生,最后走上了邪路,被开除了。
但是这个话题,蒋校还不能问,只能在三人的聊天中慢慢观察、体会。
对于学校的未来,陈元生还是那几个观点:为了企业需要;为了人类的未来;改变一些孩子的命运。
刘长卿的观点:有教无类,择人而渡;
这个观点类似于禅宗,这个世界上开悟的人很少,而且开悟的方法也不一样,有的人需要当头棒喝,有的人需要拈花一笑。
有的人他就不是学数学、物理的材料,你逼着他学一辈子,他也不可能有什么成就。
还不如帮他选择一个方向:比如炒菜、修车、打台球、打游戏,至于他自己上不上路,那就不是师傅的事情了。
另外,刘长卿还有一个观点:学生为辅,教师为主。
渡人比渡己难一万倍,来这个学校里的学生,咱们选择性的培养一些有潜力的学生就行了,其他学生按部就班的毕业。
招聘来的老师,才是这个学校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动力。
再直白一点说,这个学校重点是培养老师的,以高智商的本科生、研究生老师作为学校科研方向的主力军。
把这所大中专院校,打造成为披着学校外衣的科研机构,适当的情况下,培养几个可造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