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着众人不满地发着牢骚,冯晔不禁苦笑着摇了摇头。
他能够理解大家的心情,任何一个人都想着把自己的货往高价卖。
但这就是现实,海上收购价就是如此之低。
因为上辈子跟收鲜船打过很多交道,他对于收鲜船的收购价为何这么低,其实也是有所了解的。
首先就是油耗问题。
收鲜船出海的时候带着大量的淡水和冰块,以及米面粮油等其他物资,以供渔船补给;
而回去时,肯定是满满一船的各种海货。
这就使得收鲜船在航行的时候一直处于高负重的情况,其油耗可想而知,肯定高到不行。
东升号一小时都要烧掉30块钱的柴油,收鲜船的油耗只多不少,肯定要三四十块以上。
在海上航行一天一夜,那就是八九百块。
收鲜船可不会停在某个位置等着渔船联系,也是要满大海乱跑,才有可能能收到货。
除了油耗,收鲜船还有其他方面的成本,比如船员的工资和饮食消耗、船只的维护费用。时间成本等等。
一天下来,开销估计得过千块。
这些因素都导致了收鲜船在收购海货时不得不压低价格,以确保自身的盈利。
要是没有四五成的毛利润,谁会愿意从事这行业?
当然,要是有固定的客户,而且比较多的话,那也是真赚钱。
看着逐渐闪烁着灯火的收鲜船逐渐远去,冯晔更迫切地想要一条属于自己的收鲜船。
现在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越早进入这个行业,就越能占据先机。
等到以后法律法规健全了,再想进入这个行业,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办理各种证件所需要的手续繁琐而又复杂,能把人折腾得欲仙欲死。
而先有了收鲜船,到时候只需要补办一下证件就是了。
任何政策刚开始执行的时候,只要不是一刀切,都会有一个过渡期。
在过渡期内,对于以往既有的事实,补办证件都相对容易许多,所需的资料也相对比较少。
而越往后,手续则越多越麻烦,也越难办下来。
当然,要真想搞收鲜船,也是要有个前提。
那就是,他们得有更多的渔船。
否则,就只有东升号和丰收号,那可不划算。
哪怕是再加上还未交付的紫气号,也同样如此。
毕竟他搞收鲜船不是真的为了在海上收购海鲜,只不过是不想这钱被别的收鲜船赚。
另外一点则是可以顺便把那些不要的,却又能晒鱼干的鱼虾送回去利用起来。
想到这里,冯晔顿时有了决定。
等到家里晒的乌贼鲞卖出去了,就第一时间跟阿灿和大哥商量,去定他个几条渔船和一条收鲜船。
从邮电局取出来的存款,三家加起来差不多够两条渔船的首付。
估计这几天都换成了乌贼,等晒干后卖出去,能翻一倍的样子,那就能订四条船。
再加上其他干货的利润,还有他们出海挣的钱,应该还能再多订一条。
这就是五条船了,那就订四条拖网渔船,一条收鲜船。
而且,这几年一旦有钱了,就投入到渔船上去。
至于买房置产,暂时不着急。
反正房价暴涨是在千禧年之后才开始,还有近10年的时间。
先把钱投在渔船上才是正道。
只要渔船多了,收益才能源源不断地增长。
到时候,有了足够的资金,什么房子车子,还不是手到擒来。
想象着自己带着船队出海,一天就挣几万,甚至几十万的情形,冯晔就美的不行,嘴角都快咧到耳根子了。
旁边的阿灿发现他一个人傻笑,拍了拍他的肩膀:“晔哥,想啥呢,这么开心?”
冯晔回过神来,嘿嘿一笑:“没什么,就是畅想了一下未来,觉得充满了希望。”
他没把心中所想说出来,时机还不成熟。
“切,原来是在做白日梦,我还以为你捡到宝了呢。”
阿灿撇了撇嘴,一脸的不屑。
冯晔也不在意阿灿的打趣,笑道:“这可不是白日梦,只要咱们努力,肯定能实现。”
阿灿“哦”了一声,好奇地问道:“那你是做了一个啥样的白日梦?”
“等以后再跟你说,现在先保密。”
冯晔神秘地笑了笑,“我去把钱放好。”
说着,他转身就往船楼走去。
“还保密呢,神神秘秘的。”
阿灿嘀咕了一句,也没再追问,转而和其他船工一起收拾起那一网还没有分拣完的渔获。
冯晔上到驾驶室,走进后面的睡舱,将钱放进箱子里锁好。
这时,冯家凌也把机器启动了。
东升号摇晃颠簸着,缓缓地动了起来,重新开始了作业。
两条船闪烁着灯火,在黑夜中的茫茫大海之上航行。
收鲜船的速度可比在龟速作业之中的东升号快多了,距离很快拉开。
只留下一串串灯光,在夜色中渐行渐远,最终消失在视野的尽头,剩下一片漆黑的海面和满天闪烁的星辰。
此刻的东升号,在夜色中显得格外孤独。
他走出睡舱,跟在开船的冯家凌商量了一下,最终决定一边作业,一边往回走。
此时所在的海域距离鮀城有八九个小时的航程,距离白石岛就更远了。
以经济航速行驶的话,估计得开个十一二个小时。
他们现在这样慢慢地往返航的方向慢慢作业,也能缩短一下后面赶路的时间,更是能节省一点柴油的消耗。
或许是因为他在海里漂着的时间够长,附近海域的鱼聚过来了,
接下去的收获,居一网比一网多,甚至有一网直逼万斤而去。
虽然还是没有啥太过值钱的货,但是到了第二天中午,鱼舱又快塞满了四分之三。
他们也不得不再次联系了收鲜船过来收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