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文脑子转了转:“除裴丞相外,最欣赏的是从一品翰林院大学士李彦。”
“李彦,字仲德,乾开初年探花。我欣赏他是因为他性格上豁达从容,待人坦诚,在乾开朝堂上人缘极佳。”
“文学造诣上,李彦诗词歌赋都十分擅长,留有诗作千余首,词句狂放不羁又清新明快。任翰林学士时,主持修订诗词歌集,有《骈文赏集》《赋三册》《诗文解意》等流传。”
“政治上,李彦直觉敏锐,大力支持改革和对外作战,自请下放到地方主持监督地方改革,曾先后任三州知州,皆是政绩斐然,治下百姓和乐,政治清明。”
“在个人私德上,他知法守礼,次子李钰过失杀人,未曾包庇依法处置。”
崔文像是在做语文题,一口气说了四个方面。
他和李彦还算熟悉,除了教子无方外也没什么大的过失,拿来用一用刚好。
其他学子也纷纷点头。
在乾开朝的名臣中,李彦的名气还是很大的,也是一个没人不知的诗人。
毕竟是早在幼儿园就已经认识的人。
李彦的诗句具有节奏感,音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大部分诗句都容易理解,是诗启蒙的最佳人选。
李教授笑着点点头,“那武官呢?”
崔文站在位置上顿了一下,脸上奇异的染上了红晕。
他扭捏又害羞的道:“除了宋大将军,我最崇拜的乾开朝将军是征夷将军崔文。”
话落,课堂上安静了一瞬,紧接着就是哈哈大笑声。
又和崔文关系好胆大的学生更是直接开口:“教授,我看崔文嘴里的此崔文非彼崔文吧?”
听得这调笑声,教室里的笑声更大了。
李教授也满脸笑意,见着昏昏欲睡的学生们又清醒了,就压了压手掌,示意他们安静。
很快教室又安静下来。
崔文面不改色,继续道:“征夷将军崔文,是宋大将军最信任的下属。”
“他本来是安国公府的一名侍卫,后跟随宋大将军从军入伍。之后在魏朝对外作战时,先后被封为五品宣威将军、四品平虏校尉、奋武将军、三品平北将军,在乾开十七年被封为二品征夷将军。”
“我崇拜欣赏征夷将军,因为他勇武过人,一生先后随宋大将军征战息国、回鹘、高丽、戎狄、东夷三十多个国家,立下无数战功,独立灭掉的国家也有十六之多。”
崔文一一细数征夷将军的功绩,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金戈铁马的时代。
征战途中,他遍观大漠孤烟,碧波漾漾,一路北上更是寒风凛冽,可无论哪一处都有他拼杀的身影,也尽染敌人的鲜血。
他赌赢了,所以现在史书有他浓墨重彩的一笔。
李教授示意他坐下了:“看来崔文同学对于征夷将军崔文的确非常了解。”
“很不错,大魏朝臣子群星璀璨,裴益和宋危是其中最耀眼的两颗星星。”
“但是除了他们二人,其余的文臣武将也都有各自的功绩,他们的光芒也不该被完全掩盖。你们在学习大魏名臣时,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
————
“崔文,这次考古发掘你就和我一起去。”
李教授把崔文叫到了办公室,嘱咐道:“你跟在我身边学了多年,但这次是你第一次参加现场考古,一些事情我还是要再嘱咐你一番。”
崔文猛的点头。
虽然如今这座陵墓还在进行保护性发掘,李教授他们尚不知道墓主人是谁。
但没有人比崔文更清楚这座陵墓的主人是谁,因为那就是他啊。
他的墓碑上写着的也是已故征夷大将军崔文之墓。
崔文摩拳擦掌,他死后的陵墓是按照生前征夷将军府的布局来设计的,讲究视死如事生。
没有人比他更了解这座陵墓的布局。
随着一日日的考古发掘,崔文总是能适时的,不经意的说出一些发人深省的话,引导他的导师朝对应的方向走。
很快,这座陵墓的主人就被公之于众。
大魏乾开朝征夷将军崔文。
更为大众所津津乐道的是——考古发掘队中的一名队员也叫崔文。
甚至挂上了热搜词条,毕竟大魏乾开朝本就是一个多人关注的热词。
#千年的轮回之路,当崔文挖了崔文的墓
但这个热搜只在头条上待了两天,很快,随着更多的考古文物和典籍从崔文墓中挖掘出来。
被隐藏千余年的真相慢慢浮出水面。
在征夷将军墓中发现了征夷将军放置在暗格中的书信和笔记。
其中不乏言辞直白的描述。
“今日将军又在假装和裴相关系恶劣了。”
“裴相生日,将军说他不能出席,叫我晚上悄悄把礼物给裴相送到丞相府上去。”
“今日裴相见了我,给了我一匣子金条,让我帮将军翻修将军府。”
“将军总说要戒骄戒躁,不能功高震主。”
“裴相今天早朝又和将军在较劲,皇上很忧愁。但将军说如果将相和,朝堂之上一家独大才是皇帝的噩梦。”
……
在所有关于大魏的史书记录中,以及乾开和承启两任帝王帝陵中出土的起居注中,裴余之和宋子安的关系都是比较恶劣,并不亲近的。
多方史料论证的结果不可能被直接推翻,但很明显,作为宋大将军心腹中的心腹,征夷将军崔文的日记信息是可信度较高的一手资料。
直到在之后五年,陆续发现了裴余之和宋子安的墓。
按理来说,作为两朝重臣,裴余之和宋子安有足够的资格陪葬帝陵。
但因为一些尚不明确的原因,两人真正的棺椁并未葬入帝陵,陪葬帝陵的只有两人的墓碑,但位置极好。
发掘裴余之和宋子安陵墓的,还是崔文。
经过三年的考古发掘和探查工作,科考队对于被一同发现,紧邻着的两座陵墓的主人有了判断。
当官方出了第一期大魏将相和栏目直播时,无数魏朝粉和历史爱好者蜂拥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