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的这么突兀,让刘勇强有点措手不及。
毕竟不是一战,各国都没经历战前三十年的充分准备,潜力支撑不了那么久,比一战早结束一年也是正常的。
打到现在,都精疲力竭,俄国也不好受,在德国支持下,内部起义不断,但都被沙皇轻易镇压。俄国社会的革命力量,还没有积累到足够的程度。
双方立刻停火,然后在巴塞尔谈判。
参加谈判的有大英帝国、法国、德国、奥匈、俄国、罗马尼亚,还有一个葡萄牙代表,葡萄牙这次也加入了战争,先后动员了10万军队跟英军一起战斗,英葡同盟是欧洲历史最悠久的军事同盟,葡萄牙的存在是受英国保护的。作为主战场的保加利亚和奥斯曼帝国却没有能够参加和会。
和会进行期间,奥斯曼帝国境内开始了内战,奥斯曼青年党十年前就发动过政变,建立过政府,只维持了一年,这次卷土重来,再次跟保守势力开战。
保加利亚则在俄军占领下,亲俄派军官废黜了自由势力政府,到处搜捕自由派官员,废除自由宪法,建立起军事政府。
和会的结果是英国承认了失败,坚持自由主义的索尔兹伯里内阁垮台,鼓吹殖民主义,要用联邦将大英帝国组建成一个真正的国家的张伯伦上台。
法国政坛反而平稳过度,因为一场不败的德法战争是法国民众能接受的,战争中无数人恐惧于法国被德国摧毁,最后一课在全法国施行。陆军部长布朗热成为民族英雄,并积极投身政治,很可能会成为新任法国总理。
德国也没什么变化,俾斯麦、毛奇和德皇的三驾马车中,俾斯麦不干涉毛奇的指挥,德皇能接受俾斯麦的强势,德国的架构就稳如泰山。
对于这样一场不胜不败的战争,俾斯麦很难接受。他参战的唯一目的就是打击法国,即便不能肢解法国也要大大削弱法国,迫使法国对军备做出限制。
这些战略意图全都没有实现。
奥匈帝国则陷入了分裂之中,匈牙利人发动了起义,要求建立匈牙利王国。奥匈帝国政府无力镇压,现在摆在面前的有两个选择,一个接受匈牙利独立,然后奥地利直接并入德意志帝国;一个是继续谈判,给予匈牙利更多,或者镇压,迫使匈牙利回到奥匈帝国框架下。
各国在混乱中开始谈判,俄国再次实现对保加利亚的控制,但没能得到伊斯坦布尔,各国都反对俄国单独控制海峡。对俄国来说,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谈判桌上肯定得不到,战场上能得到的东西,谈判桌上也未必能得到。
俄国这次只是回到了几年前的状态而已,这场战争是他们这些年外交错误付出的代价,这次俄国吸取了教训,将由俄国派一位保加利亚大公,而且保加利亚的安全由俄国保护,但保加利亚保留本国的行政、司法权力,相当于将保加利亚变成了俄国的保护国。
法国人毫无所得,唯一的收获,大概是得到了俄国这个强大的盟友。并成功在一次跟德国人的全面对抗中保护了自己。
法国毫无损失,就是德国的损失。甚至比上次还不如,连50亿法郎的赔款都没有。
合约确立了一个原则,奥斯曼帝国再次被摆上餐桌,任由各国瓜分。俄国彻底分走了保加利亚,英国得到了塞浦路斯,连没有参战的意大利也分到了一杯羹,意大利人顺手占领了利比亚,这是法国战争中答应意大利的,默许意大利吞并奥斯曼的北非领土,换取意大利的中立。
而意大利则失去了德奥同盟的保护,因为之前他跟德国和奥匈签订了同盟条约,在法国进攻德国的时候,意大利要进攻法国。可意大利跟奥匈也有领土争端,所以战争中一直在观望,双方都开出了优厚的条件,奥匈甚至一度答应将的里亚斯特和特兰提诺中的一个战后交给意大利。
合约很快达成,互相都没有赔款。
意大利侵入利比亚,德国则选择帮奥匈镇压匈牙利起义。
俾斯麦不愿意奥匈帝国崩溃,因为在他看来,南欧地区是一个烂摊子,多次宣称,假如没有奥匈帝国,欧洲也得建立一个奥匈帝国才能维护南欧的稳定和平。俾斯麦更不想吞并奥地利,奥地利在天主教的影响力,会让他得到德意志南部、波兰的支持,德国吞并奥地利,相当于让奥地利吞并德国。俾斯麦要的是普鲁士的德国,而不是奥地利的德国。
在德军的帮助下,奥匈帝国镇压了匈牙利的反叛,似乎又回到了从前。可现在所有国家都看出,包括奥匈帝国自己也认清了自己,二元体制下的帝国,已经不再具备跟欧洲列强分庭抗礼的实力,虽然纸面上,实力依然强大,可已经无法发挥出来了。
俄军则帮助保加利亚军政府镇压了自由派的反抗,重新控制了保加利亚,同时还从罗马尼亚手中夺走了对方靠近黑海的多布罗加地区,将俄国的乌克兰地区跟保加利亚连通,将要修建一条跨多瑙河的铁路,下一次战争,俄军在保加利亚将能投入更多的军队。
俄国控制保加利亚后,英国推动的欧亚大铁路破产,因为欧洲铁路根本不可能经过保加利亚,除非得到俄国的许可,一条受俄国控制的铁路,英国又不可能花钱去建设。但印度和中国之间的铁路,还是值得去建立的。
欧战突然结束,让大汉也有些猝不及防。刘勇强还以为这场战争还能打一年呢,没想到因奥斯曼和保加利亚的崩溃,突然结束。大汉许多工厂战争中赚了大笔利润,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可挤压了海量的物资,以及大笔俄国欠账。
物资问题,刘勇强第一时间帮忙解决,大量的机枪、火炮和弹药被军队买下,战争期间这些工厂增添的机器设备,培养的技术人员,这些需要工厂主自己解决,设备调整成民用,技术人员应该也能适应新的生产,毕竟大汉目前还是一个技术人员较为稀缺的国家。但几十万战争期间进入煤矿、铁矿的矿工,他可不敢不管,这些都是没什么技术能力的工人,一旦失业,想想后果吧。
所以还得保住钢铁工业扩张后的成果,只有更大规模修建铁路这一条,只有铁路才能消耗战争规模的钢铁。
东北的铁路密度已经很高,大量支线铁路有些甚至不赚钱。支线中真正赚钱的,是那些有矿产可以运送的线路,单纯运输农产品,也就保本罢了。
李鸿章修了一条卢汉铁路,从卢沟桥到汉口,利润颇丰。湖广是大省,往这里修铁路肯定是有利可图的,但李鸿章现在修上瘾了,在清廷修路保权的思路下,李鸿章先后得到了宁汉线、川汉线的筑路权和沿途矿产勘探开采权。
谁修都一样,钢铁市场必须给大汉钢铁公司,李鸿章很明智的一直在这么做。所以刘勇强能开辟的,还是边缘地区的铁路。新增一条从广西到云南的铁路,战争期间,云南的铁路也没停,上海到昆明的路段经过四年修建,只剩云贵之间还没有连通。在大规模使用瑞士爬山铁路的技术下,铁路长度比打隧道增加了几乎百分之五十,但修建难度大大降低。但还是有大量桥梁需要搭建,这里的道路又特别难行,在这里修铁路的代价,几乎比其他地方翻了一倍。五千万就能修通的铁路,硬是抬高到了一亿两。
往南,越南狭窄的地形一条铁路线就足够了,没有拓展空间。倒是北方有机会,俄国西伯利亚大铁路再次动工,刘勇强派人跟他们协商,打算将东北铁路连通到西伯利亚,结果吓了俄国人一跳,坚决反对。俄国人的铁路坚决不过贝加尔湖,担心被大汉利用。
退而求其次,从满清手里要到了从呼伦贝尔到库伦(乌兰巴托)的路线,这样同样能跟俄国的西伯利亚铁路连接,因为俄国人也是要走库伦去张家口的。
再加上一条山东环岛铁路,跟津浦路相连,算下来凑够了两万公里里程。全部完工能消耗掉200万吨钢材,这也仅仅解决了一半,因为大汉钢铁产量现在达到了200万吨,铁路不可能一年修成,每年最多能消耗50万吨。只能让各大钢铁厂去市场红海里拼杀了,不管是去国外倾销,还是降价内卷,凭本事吃饭吧。
剩下的就是帮李鸿章融资,让他加快铁路建设速度,消耗过剩钢铁产能。
最后一件事,是去越南收账,法国拿法属越南殖民地跟大汉抵押了50亿法郎,用来给俄国人买军火,现在法国有两个选择,要么还钱,要么转让殖民地。
法国人这笔买卖是划算的,50亿法郎给俄国人买枪炮,总好过当战争赔款给德国。所以法国政府连赖账的打算都没有,法国人在这点上颇有信用,从拿破仑时代起,历任政府都没赖过前任政府的债务,堪称信用优良,这也是资本市场的基石,所以法国巴黎是仅次于伦敦的欧洲金融中心。
不知道法国人是怎么算账的,最后他们的议会认为,法属越南殖民地是有价值的,决定偿付这笔借款,但是要分期,每年偿还10亿法,分五年还清。还清之前,大汉海军将驻扎在西贡,但不能干涉法国殖民地政府的运作。并请了英国作保,战争结束,英法又成为好朋友了。战争期间,这两国也没有直接对垒。不知道下一场战争,两国会不会联合。
战后各国经济疲软,陷入了大危机状态。开始加紧了对殖民地的瓜分和掠夺,大量国内失业的、退役的人员,在政府引导下去殖民地谋生。
亚洲范围内,迎来了一位新玩家,从西班牙手里买到菲律宾的德国,开启了德式殖民建设模式,主要特点是亏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