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日,乾清宫里,永熙帝在看燕我那个上奏的奏折,那上面说漠北愿意求和并且已经将先前试图刺杀永熙帝三王子给关了起来,他们愿意给予大凉黄金千两、良驹百匹以及漠北草原的明珠来交换和平。
永熙帝细细掂量了一下这三个筹码,大凉并无好马,黄金千两只要漠北人不愿意一样无法买下一匹良驹,良驹百匹只够组织一小支骑兵队伍,无法对漠北形成大规模的杀伤力,而明珠若是他没记错,这是代指某个漠北诸部落中特殊的某个人。
“漠北首领的诚心不足啊。”永熙帝看着奏章对在养心殿里的大臣说道,他专心地在处理这件事,完全没有注意这段时间他的后宫中会掀起怎样的血雨腥风。
乾清宫外,此刻正是日上中天的时刻,因着无需再去坤宁宫请安,所以宫中有些妃嫔都是睡到这个时候左右才开始起床洗漱。
而来到乾清宫外的柳妃也正是刚刚睡醒,她昨夜思索了一夜的说辞,才决定今日来对永熙帝说出。
“烦劳公公通报,就说柳妃有事求见皇上。”柳妃对乾清宫门口的太监说道,一般妃嫔不允许进入乾清宫,她只能让人通禀,不能直接创进去。
而乾清宫内,还在与大臣商议着漠北之事的永熙帝,一听到柳妃的名字心里已经给她宣判了死刑,只是暂时并未执行,所以他也不在意柳妃想对他说什么,毕竟,一个死人的话有什么价值可言?
永熙帝毫不在意,那太监便只能劝柳妃回去,太监心里也不愿意做着差事,皇上是皇上,想见谁就见想不见就不见,可是苦了他们这群做下人的,会来乾清宫寻皇上的娘娘,哪个都不是好对付的。
那太监想了一路应对的说辞,想到最后就差没和柳妃赔礼道歉了,不过柳妃却出乎他意料地并没有为难他,而是很直接地就走了。
柳妃今日来乾清宫有两个目的,第一个便是她昨夜想了一晚上对永熙帝的说辞,目的便是希望把皇上把唐后之死的怨恨单单放在戴妃身上。
第二个便是若是皇上不想见她,便可以证明了最近宫中在流传的一件事情,皇上最近在操劳国事不愿意管后宫纷争这件传言便可以当真了,至少在她这儿能当真。
柳妃想了想,便转身去了太后的寿康宫。
她知道太后一直看不起出身寒微的自己,不过看在二皇子和三皇子的份儿上,太后不会不见她的。
果不其然,到了寿康宫的时候,太后见了她,只是目光都没有放在她的身上,太后在专心致志地看着一本佛经,好像柳妃的出现打扰了她一样。
“太后娘娘,臣妾有些听闻想说与您听。”柳妃温顺地说着,尽量做出恭敬的姿态,可是太后没有理她的意思,依然继续看着她的经书。
柳妃心里感觉被拧了一下,咒骂了一声老妖婆,然后就继续说道:“臣妾听说是戴妃的家人以莫须有的罪名杀了凝珠在宫外的家人,臣妾想着这事太过巧合便想着说给您听,看看您的决断。”
“柳妃,你的消息也真是灵通,杀人这种大罪都能打听得这么仔细,着实是够了不起的。”太后讥讽道。
也是杀人这种罪名就算是权势滔天的人犯下也不该一点也不遮掩,便直接告诉了其他人,若是折样做了,委实有些脑子有病。
“太后娘娘,这您可就错怪臣妾了,臣妾还想着跟您说义儿是怎么偷听到戴妃与宫女风对话的。”柳妃的话语解决了太后话中的问题,她还想着,能借此事让二皇子在皇上耳边先立下一功,毕竟宫外的功勋便不是那么好得的了。
太后不喜欢柳妃也不想相信柳妃的话去做什么事,只是若这事是二皇子所了解的,那就另当别论了,她一向便更喜欢二皇子,对唐后所出的大皇子并不是特别喜爱而对与二皇子同母所出的三皇子相比,她还是觉得这个活泼些的皇孙更对她的胃口。
“可真是二皇子所说,既然如此,那他为何要跑到戴妃宫里去?”太后虽喜欢二皇子,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会随随便便想信柳妃随便按在二皇子头上的话语。
“回太后娘娘的话,”柳妃行礼说道,“臣妾原本与戴妃关系极好的,所以二皇子与八皇子的关系也是极为好的,故而二皇子常去找八皇子玩耍,所以对去戴妃宫里的路也算驾轻就熟,也正是因此才碰巧听到了这些。”
柳妃说得很有道理,于是太后便信了,她再不喜欢皇后,对皇后之死也该表明些态度的。
“皇上始终没有宣布凶手与惩治,而臣妾听说了这些,心里害怕得很,所以便来和太后娘娘讲了。”柳妃装出一副可怜兮兮的模样,试图借此博得一点同情。
但是太后与永熙帝一样,没有那么强的同理心,她说道:“皇帝现在事务繁忙,你不去打扰他是对的,哀家决定赏赐你,将戴妃禁足三年以儆效尤如何?”
柳妃嘴角抽了抽没敢嗤笑出声,她要是在寿康宫里笑了就算完了,她忍住了笑容在和太后告退后离开了寿康宫很远之后,柳妃在放声大笑,笑着笑着便有晶莹的泪珠浸透眼眸。
她就算已经为妃,就算已经生下了两个皇子,可是看在出身这一点上,便有无数人可以不用在意她半点的想法,不用考虑她半点的感受。
瞧太后说得这叫什么话?摆明了是想说她故意还戴妃?怎么能说她是故意害的,明明是戴妃自己吩咐人去杀人的,她才是侩子手,她自己可不是。
柳妃愤愤地想着,去宫中的僻静处散心去了。
而在毓秀宫中的戴妃此时感觉到了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的感觉,她明明只是进行如往日一般的喝茶的消遣,谁能告诉她这一群气势汹汹地围着她的主殿的宫人是什么来头?
“奴婢等奉太后娘娘之命,……着将妃戴氏禁足三年以儆效尤。”有人念着懿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