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赵构对岳飞已经动了杀心,那么当今大宋朝的皇帝陛下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宋高宗赵构,是宋徽宗的第九子。可虽是徽宗之子,却并不受父亲的宠爱。而高宗的母亲韦氏,本是一名宫女,出身卑微,只因与乔贵妃曾是姐妹,被后者推荐给徽宗,受了宠幸,得了赵构。
生下了皇子,韦氏从宫女成了皇帝的妃嫔。可是,徽宗并不喜欢韦氏,因此到头来也只给她做了个修容。
徽宗平日里很少到韦氏的宫中去,甚至一年也不曾去几次,这母子想见徽宗一面都很难。得不到皇上的宠信,在后宫之中自然是人微言轻,倍受轻蔑和冷落。
身为皇子,却得不到任何父爱,在众多皇子中,也是最被忽略的一个。而母亲韦氏又终日郁郁寡欢,难见笑容,正是因为这些,在赵构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
即便如此,少年赵构并没有自暴自弃,这样的成长环境反而造就了他独立而坚强的个性。
赵构天资聪颖,加之他勤学刻苦,文武双修,使得他年纪轻轻,便博学古今。琴棋书画,无所不精,诗词歌赋,造诣极高。尤其是他的书法,他采访名家,并集众家之长,自成一体,少年之时就隐约有了大家风范。不仅如此,赵构还练就了一身强健的体魄,使得枪棒,开得硬弓。
赵构文武兼备,才华横溢,果敢坚毅,比起那些手无缚鸡之力又文绉绉,又会奢靡享乐的皇室子弟来,似乎更具帝王气质。
而赵构之所以这么努力,实则就是要得到父亲徽宗的注意和赏识。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赵构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十五岁时的赵构已经是一个文武全才的少年人杰,是众多皇子中更是出类拔萃,而他也终于得到了父皇的关注,同年他被徽宗封为康王。
虽被封王,但在金人南侵之时,徽宗还是把皇位传给了赵构的哥哥赵桓,也就是宋钦宗,那一年赵构十九岁。其实赵构倒是从来没有考虑过能继承皇位,因为不论是出身,还是徽宗的喜爱程度,皇位都不可能轮到他的头上。然而父皇传位,兄长继位的整个过程,却给赵构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
赵桓没有想到父皇会在大兵压境之时传位给他,他完全没有做好准备,自然也不愿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位。可徽宗却不管许多,他下达的最后一道旨意:竟然是命人将赵恒打晕,架在龙椅上,逼他做了皇帝。
赵桓被迫临位后,怒不可遏,这位新帝自然也对得起他的父皇,登基的第一道圣旨就是将已是太上皇的徽宗软禁起来。
这父子俩对外敌畏如虎狼,彼此间倒是不留情面,简直令人笑掉大牙。如此的闹剧赵构看在眼里,失望至极又无可奈何。
赵构痛恨金人,本想倾己所能保家卫国,可放眼整个朝堂,君不思护佑社稷,臣不想抗击外敌,只是一位的摇尾乞怜,卑躬屈膝,全无半点气节可言。
金兵南下,势如破竹,不久,大军已至宋京汴梁。
围城之际,宋钦宗听信谗言,罢免了主战派大臣李纲的官职,并提拔重用主和派张邦昌等人,其意就是向金乞和,此时的他早已被金人的虎狼之威吓破了胆。可金人议和的条件除了要金银牛羊、割地纳供之外,还要当朝宰相和皇族亲王赴金做人质。
钦宗公布此事时,身为宰相的张邦昌心如死灰,而一众亲王更是无人愿往,钦宗一筹莫展。
看到皇室子孙面对外敌,胆小怯懦,丑态百出,全无抵抗侵略之勇气,也无慷慨为国之责任,赵构感到愤怒和羞耻。
为了保住大宋基业,赵构挺身而出,自告奋勇,愿赴金为质。
当时钦宗感激涕零,拉住赵构的手哭道:“金乃虎狼,何有信义可言?你若去,必是九死一生啊!”
赵构大义凛然,言道:“如今国难当头,臣弟身为皇室,理当挺身而出,为江山社稷何惜一死!”
赵构一言,朝堂之上,无人不为之动容。
临行时,钦宗率文武百官为赵构送行,当时随赵构一同赴金为质的还有宰相张邦昌。
张邦昌本就惧怕金人,只因被逼无奈,才赴金营为质,想到此去生死两茫茫,不禁失声痛哭。而赵构则慷慨凛然,从容不迫,并叮嘱钦宗,如设计奇袭金营,不要以他为念。能出此言,发此举,足见这个只有十九岁的少年为了国家社稷,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如此忠义,怎能不令人肃然起敬!
就这样赵构同张邦昌一同到了金营。当时金兵的统帅是完颜宗望,副统帅正是完颜兀术,他们不停地试探恐吓赵构和张邦昌。
张邦昌被吓得整日以泪洗面,走路都不敢抬头。而赵构则镇定自若,每日读书习武,全无惧色。这两个人一个是当朝的宰相,一个是皇族亲王,在深陷敌营的危难之时,却表现出了极大的反差。
赵构的表现令完颜宗望十分不解,在他看来,宋朝的军队不堪一击,宋朝的君臣软弱无能,宋朝的皇亲贵族只怕更是胆小如鼠,手无缚鸡之力。可没有想到这个康王赵构不仅胆识过人,而且文武双全,这不禁让他对赵构的身份产生了怀疑。
经过十几日的观察,完颜宗望断定这个所谓的康王并不是真正的皇族亲王,而应该是某位武将的儿子冒名顶替的。
因此他又对宋施压,要求用肃王赵枢换回康王赵构,这可能是完颜宗望一生做过的最为后悔的决定。而赵构却因祸得福,回到了自己的祖国,至于可怜的赵枢则再也没能回归故土。
或许真的有上天护佑,赵构此次自愿赴金为质,不仅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也改变了宋朝的命运。
回京之后,赵构得到了徽宗和钦宗的表奖和封赏,文拜太傅,武封节度,一时间风光无限,声名远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