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重庆武隆区的西汉墓概况
1. 墓葬名称及位置
名称:重庆武隆关口西汉一号墓
位置:位于重庆市武隆区江口镇乌江腹地
2. 墓葬特色及规模
类型:长方形竖穴土坑木椁墓
尺寸:墓口长6.50米、宽4.25—4.30米、距现 地表深4.13—4.78米
保存状态:由于墓内常年处于满水状态,且未被盗扰破坏,故椁室、木棺及随葬品均保存较好
3. 出土文物
数量:截至2023年12月,已出土漆器、木器、竹器、陶器、铜器等珍贵文物600余件
特色文物:
漆器:以耳杯、漆盘为多,还有其他如漆几、漆案等
木器:以木牍、车、船、俑等模型为主
竹器:可见竹筒、竹笥、竹弓及竹排箫
铜器:包括铜矛、铜鼎、铜洗等
陶器:见有陶罐、陶甗等
特别发现:“干支木牍”,是全国首次发现,共23枚,记录了十天干及十二地支
4. 墓主身份
根据“告地书”上的文字“御史昌”,初步推断墓主身份为御史,这是古代具有专门监察性质的官职
关于重庆武隆区西汉墓墓主人在西汉时期的官职,根据已知的信息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归纳:
官职名称:
墓主人的官职初步确定为御史。
官职性质与职责:
御史是西汉时期具有专门监察性质的官职,主要负责监察朝廷官吏。
这一职位始于秦朝,并一直延续到清朝,是封建社会中重要的监察机构之一。
社会地位:
御史在西汉时期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是皇帝直接任命的官员,体现了其在政治体系中的重要性和权威性。
历史例证:
例如,唐朝着名诗人韩愈就曾任过御史这一职位,这进一步说明了御史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和 广泛存在。
官职级别与权力:
在西汉的官制中,御史大夫是次于丞相的重要官职,分掌监察。后来,御史又改称大司空,与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合称三公,显示了御史在朝廷中的高级地位。
与其他官职的关系:
御史与丞相、太尉等高级官员并列,共同构成了西汉政府的决策层和执行层。御史的监察职能,确保了朝廷官员的清廉和政令的顺利执行。
综上所述,重庆武隆区西汉墓的墓主人官职为御史,这是西汉时期具有专门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官吏。御史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权力,是皇帝直接任命的官员,与丞相、太尉等高级官员并列,共同构成了西汉政府的决策层和执行层。
5. 考古意义
关口西汉一号墓是乌江流域秦汉考古的重大发现,展现了汉文化确立过程中巴、蜀、楚、秦文化交汇融合的时代特征
出土的大量植物遗存为认识 西汉早期乌江流域先民对植物资源的利用提供了材料,也反映了当时的丧葬习俗。
第二节 干支木牍
西汉墓中“干支木牍”的发现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要点来清晰阐述:
考古背景:
时间:2023年3月至12月期间
单位: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等科研单位
项目:白马航电枢纽工程文物保护工作
范围:对项目范围内的17处地下文物实施考古发掘
重要发现:
关口西汉一号墓位于武隆区江口镇乌江腹地,是其中收获最为重要的墓葬。
该墓保存完好,已出土漆器、木器、竹器、陶器、铜器等珍贵文物共计600余件。
“干支木牍”的发现:
数量:共23枚
内容:除一枚墨书“今日”外,其余22枚皆单字墨书十天干、十二地支。
特征:保存十分完整,木牍侧面均有圆形穿孔,推测原应以绳相连。
考古意义:
“干支木牍”的出土是全国首次发现,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虽然其在当时的用途及随葬的目的尚需考证,但这一发现无疑为研究西汉时期的纪年制度、丧葬习俗等提供了重要线索。
保护与研究:
为加强发掘和保护工作,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成立了由多个专业领域技术人员组成的工作队和专家团队。
下一步,将继续与多家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文物修复保护、研究等工作。
综上所述,西汉墓中“干支木牍”的发现是在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等相关单位的考古发掘工作中,通过对武隆区江口镇乌江腹地的关口西汉一号墓的清理和整理而获得的。这一发现不仅为西汉时期的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也为后人认识和理解当时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