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季节已经来到了盛夏,荆州也正式进入了酷暑。
白天里天气十分闷热,人们也都很少出来走动。
到了晚上,天气凉快了许多,人们也都愿意出来透透气。
这日傍晚时分,刘备正一个人漫步在江边。
自从诸葛亮的书信送过来之后,刘备便终日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他感到此时自己面临的处境空前让人挠头。
刘备既担心孙权会在荆州随时发兵,又担心曹操会随时从汉中攻打益州。
虽然诸葛亮在信中只是说曹操占领了汉中,并未提及其他,但却也让刘备坐立不安、回味无穷。
刘备本来是打算跟孙权和谈,把南郡归还给孙权,然后再让孙权把长沙、桂阳、零陵归还回来。
但孙权现在的态度很强硬,不但不会归还荆南三郡,还要向刘备索要南郡和武陵。
刘备权衡了一番利弊之后,决定跟孙权真刀真枪地大打一场,来个一决雌雄。
他本打算从益州调兵过来,便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偏偏诸葛亮送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
汉中当年是张鲁的地盘,如今曹操占领了汉中,也就说明张鲁投降了曹操。
张鲁在益州呆了很多年,对益州的情况也十分了解。
如果张鲁再帮曹操攻打益州的话,曹操便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刘备拿下益州还不到一年,立足未稳、根基不深,很多事情都没有捋顺、很多人物都没有摆平。
如果这个时候曹操再对益州用兵,实在是很难抵挡得住。
估计又会有很多墙头草望风归顺曹操,尤其是益州当地的那些人。
目前镇守益州的兵力尚且捉襟见肘,就更不能再往外抽调人手了。
所以刘备不得不被迫放弃从益州调兵的想法。
可目前荆州的局势又如何应对呢?
刘备走着走着,不由开始思考起了这个令他十分头疼的问题。
不从益州调兵过来,仅凭关羽的实力,根本打不过江东军。
如果不答应孙权的要求,似乎他随时便要向南郡和武陵发兵。
南郡现在就是三面受敌,到时候很难守得住。
南郡一旦失守,武陵也会很快沦陷。
难道真的像孙权要求的那样,荆南三郡不要了,再把南郡和武陵拱手相让吗?
那也太窝囊了吧?
自己兴师动众地大老远从益州跑过来,最后就是这么个结果,这岂不是让人笑掉大牙吗?
再说失去荆州之后,那就只能退守益州了。
孙权要是再提无理要求呢?
让自己再把益州的郡县割让给他呢?
打又打不过,和又不能和,这可真是让人左右为难啊!
刘备走着走着,又觉得这似乎是一个天大的阴谋。
自从自己打发走了诸葛瑾之后,便明显地感觉到孙权变得很反常。
他先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了荆南三郡,然后又在益阳屯集了大量兵马。
自己想要跟他讲和,他却狮子大开口,竟然还想把益州也要过去。
关羽又说孙权想让自己六七岁的儿子娶关羽十好几岁的女儿。
关羽拒绝之后,孙权又骂关羽是畜生、是傻瓜。
紧接着这曹操就拿下了汉中,与孙权来个南北夹击,对自己构成了两面的威胁。
莫非孙权和曹操是早就商量好的?
他们在濡须口打了那么多年,却谁也没占到谁的便宜,也没听说有过什么大规模的战役。
这一切很有可能就是个阴谋!
孙权和曹操早就在私下里结成了同盟,想要一起对付自己。
所以孙权才一反常态,对自己表现得异常强势。
如果自己在荆州跟孙权开战,那么曹操马上就会在汉中挥师南下直取益州。
如果自己在益州坚壁清野、据城死守,那么孙权就会轻而易举地拿下整个荆州。
然后孙权再与曹操兵分两路,一路从东面进兵,一路从北面进兵,最后再拿下整个益州。
刘备越琢磨越可疑,觉得曹操就是和孙权串通好了一起算计他。
可即便是这样,也得面对啊,也得想办法解决啊,总不能逃避啊!
就算是再骂人家、再恨人家,也是无济于事啊!
想到这里,刘备又开始琢磨着该如何应对曹操和孙权这个天大的阴谋。
目前以自己的兵力,并不足以两线作战,荆州和益州,只能保一个。
如果两个都想保的话,那就两个都得丢。
舍得舍得,有舍有得。
能舍能得,不舍不得。
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看来在荆州和益州之间,必须得尽快做出取舍了。
那么到底是保荆州呢,还是保益州呢?
说到经济富庶、人丁兴旺,包括交通四通八达、兵家必争之地,那肯定还是荆州。
毕竟当年刘表在荆州苦心经营多年,而且荆州也始终没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
说到城高池深、易守难攻,那肯定还是益州。
益州地处西部地区,到处都是崇山峻岭、层峦叠嶂,外人很难进得去,即便进去了也很容易迷路。
如果舍荆州而保益州的话,虽然可以暂时无虞,但也绝非长久之计。
孙权得了荆州之后,再跟曹操联手,一个从荆州发兵,一个从汉中发兵,益州最后还是很难守得住。
如果舍益州而保荆州的话,那就得把益州的兵马全部调过来,再跟孙权大干一场。
打赢了之后,才能夺回荆南三郡。
可益州自己苦苦打了三年之久,难道就这么轻而易举地拱手让给曹操吗?
再说就算在荆州把孙权打败了,曹操得了益州之后,自己的处境也很危险啊!
荆州北面是豫州,那里是曹操的地盘。
荆州的西面是益州,那里也是曹操的地盘。
荆州南面是交州,那里是孙权的地盘。
荆州的东面是扬州,那里也是孙权的地盘。
名副其实的四战之地,又怎么能守得住呢?
刘备思来想去,觉得怎么做都不妥。
无论放弃荆州,还是放弃益州,到最后也仍然是死路一条。
一时之间,刘备不由长吁短叹、万念俱灰。
他长出了一口气,喃喃地道:“难道我刘备这次是气数已尽、难逃一劫了?”
就在刘备茫然不知所措之际,突然不远处一个熟悉的身影映入了他的眼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