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阳光炽热的夏日,我跟着年轻的太爷爷走在前往南阳的路上。天空湛蓝如洗,骄阳似火,烤得大地热气腾腾。
走着走着,我们在路边看到一位面容愁苦的路人,他蹲在一棵大树下,不停地用手揉着自己的肩膀和后背,嘴里还时不时地发出痛苦的呻吟声。
太爷爷见状,上前关切地询问:“这位兄台,您这是怎么了?”
路人抬起头,一脸无奈地说道:“我这肩膀和后背疼了好多天了,起初只是有些酸痛,我以为是干活累着了,没当回事。可这几日越发严重,疼得我晚上都睡不好觉,胳膊都抬不起来了。”
太爷爷让他详细描述一下疼痛的感觉和部位,路人指了指自己后背靠近肩胛骨内侧缘的地方,说那里像是有一根筋扯着,又疼又紧。
太爷爷略作思考,开始为他进行中医辨证论治。经过一番仔细的观察和询问,太爷爷判断他是由于外感风邪,加之劳累过度,导致气血瘀滞,经络不通。
太爷爷对他说:“我或许能帮你缓解这疼痛。”路人听了,眼中立刻燃起了希望的光芒。
太爷爷让路人坐好,准备为他针刺附分穴。太爷爷对我说:“附分穴位于背部,在第 2 胸椎棘突下,旁开 3 寸。此穴有祛风散寒、舒筋活络之效,正适合这位兄台的病症。”
只见太爷爷取出随身携带的银针,准确地刺入附分穴。行针片刻后,路人惊喜地说:“哎呀,感觉有一股热气在往疼的地方走,舒服多了!”
太爷爷又留针了一会儿,然后起针。路人活动了一下肩膀和后背,脸上露出了感激的笑容:“真是神了!疼痛减轻了大半,太感谢您了!”
太爷爷微笑着说:“回去后多注意休息,别再过度劳累,这病就能好得更彻底。”
告别了路人,我和太爷爷继续踏上了前往南阳的路,而太爷爷那精湛的医术,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
后来听太爷爷给我讲,“附”,意味依附、附属;“分”,表示分别、分支。这两个字的组合,不仅揭示了此穴位与周边经络气血的紧密相依,更彰显了其独特的气血分布特征。而这一穴名背后,还隐匿着更深层次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附”常象征着归附、顺从,蕴含着顺应自然规律、和谐共生的理念。“分”则与“合”相对,体现了阴阳的相互转化与平衡。附分穴之名,恰似在传达一种顺应气血运行的自然之道,通过合理的“分”与“附”,维持人体气血的阴阳平衡。
从中医的气血运行理论审视,附分穴所处之位,气血犹如江河之水,汇聚又分流。其气血的流动并非无序可循,而是遵循着既定的规律和脉络。当人体气血充沛且运行畅达时,身体各部位得以充分滋养,功能正常;一旦气血失和,疾病便可能乘虚而入。
附分穴之所以能对多种病症施展治疗之能,关键在于其对气血的精妙调节。中医认为,风邪侵袭乃导致诸多疾病的重要肇因之一。风邪变化无常,善行数变,一旦侵入人体肌表,便会致使经络气血阻滞不畅。附分穴恰能祛风散邪,凭借对气血的“分”与“附”,驱散风邪,恢复经络的通畅无阻,进而缓解因风邪引发的头痛、颈项强痛等症状,此乃“分”风邪、“附”正气之效。
再者,人体的阳气对于维系生命活动举足轻重。阳气亏虚时,易出现畏寒、肢冷等症候。附分穴具有振奋阳气的独特功效,能够补充人体阳气之不足,增强机体的抵御能力,改善阳虚所致的诸般病症,实现阳气的“分”布与“附”存。
在治疗肩背疼痛方面,附分穴更是功勋卓着。由于长期伏案劳作、姿势欠妥等缘由,肩背部的肌肉和经络往往处于紧张和疲惫之态,气血瘀滞。附分穴通过对气血的精准“分”配,使瘀滞的气血得以畅流,缓解肌肉的紧张和疼痛,让肩背部重归舒适与灵动,此为“分”瘀滞、“附”舒缓之功。
此外,附分穴对于肋间神经痛亦有一定的疗愈之能。中医视之,肋间气血不畅,经络阻滞,可导致疼痛。附分穴能够疏通肋间的经络气血,消除阻滞,从而减轻疼痛症状,达成“分”阻滞、“附”安宁之果。
附分穴这个穴位,不仅承载着深刻的中医理论内蕴,还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相互交融,其治疗作用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中医整体的气血、阴阳、经络等理论以及传统文化的智慧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