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你们或吃喝,或作什么,一切都要为上帝的荣耀而行。
——《哥林多前书》10:31
? 理解世界
人对事物的理解取决于不同情境。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每当人们提起它,总会有一个叙事结构。有人说:“这是美国在全球滥用帝国主义权势的结果。”也有人说:“国外许多邪恶势力憎恨我们,因为我们的国家自由而美好。”把美国视为正面角色还是反派角色,全在于人们所相信的版本不同,而且人们的反应(包括情绪和行为)也会因所相信版本的不同而大相径庭。
哲学家阿拉斯代尔?麦金泰尔(Alasdair maclntyre)在《追寻美德》(After Virtue)一书中描写了一个经典事例,阐释了故事的重要性。他让你想象自己站在公交车站,一位陌生的年轻人走过来对你说:¨“那种常见野鸭的拉丁名为丑鸭丑鸭丑鸭(histrionicus histrionics histrionics)。”你可能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但他的行为举止却令人莫名其妙。他是什么意思?只有了解背景,才能理解他的行为。也许这个年轻人是位精神病患者——这能解释他为何那样说。也许昨天有一个与你性别、年龄、身高和外貌相仿的人在图书馆询问过这个年轻人“野鸭”一词用拉丁语怎么说,今天他误以为你就是那个人,这也解释得通。又或许这个年轻人是外国间谍,“在约好的地点说出了这个蹩脚的暗号,与线人接头”。第一种情形是悲剧,第二种是喜剧,第三种是正剧。如果不了解故事背景,我们就无法理解所发生的事情,也就无从应答了。
全部回应都会出问题,包括你对待工作的态度。
? 故事与世界观
故事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围绕叙事结构展开的优秀学术分析众多,这里只是简单讨论一下。故事始于生活的平衡被打破。主人公竭力恢复平衡与和平,敌对势力却拼命抵挡,故事情节随之展开(或剧情愈加“丰满”)。最终,冲突过后平衡恢复(或彻底被打破),故事就此结束。
可见,故事中最不可或缺的要素是一个使生活脱离最初轨道的难题。如果说“小红帽给祖母带了些食物,她们一起吃”,这个描述虽然美好,却很难成为故事,因为没有情节。故事还要有恢复美好秩序的观念与可能性。“小红帽来到祖母家,突然大灰狼闯了进来,把她和祖母都吃掉了”——这就比较有戏剧性了,但还不能算为故事。由此可见,故事应当描写生活本来应有的样子,解释平衡是如何被打破的,并提出让生活重归正轨的解决方案。
故事的意义正在于此。虽然有些故事仅供娱乐消遣,但事实上,级事在人类的思考中占据基础性地位,决定我们如何理解并活出有意义的人生。“世界观”一词源自德语单词weltanschauung,意指我们解释全部现实的综合视角。世界观并不只是一套哲学观点,它本质上是一部原型叙事或故事梗概,描写(a)人类在世上应怎样生活,(b)是什么打破了最初的平衡,和(c)如何补救。出若非找到人生重大问题之解,没有人可以真正活得精彩。因此,为了解答上述问题,我们要引介一个世界故事的视角,即用一种世界观解释事物的叙事。
众所周知,世上万物都出了严重问题。无论是谁,都不会说自己的生活本应如此,何况整个世界。我们的内里出了问题。似乎没有任何事物可以令我们感到快乐满足,我们只能体验转瞬即逝的快感。我们之间也出了问题。这个世界充满贫穷、战争、苦难和不公。整个世界仿佛被什么东西击中而失去了平衡。但究竟是什么东西?谁是罪魁祸首?怎样才能解决?当你开始回答这些问题时,一个故事便应运而生,而你要活出这个故事。我们总是热切追寻和排演那些有望使世界重归均衡的故事。
麦金泰尔认为,人类行为是一种“表演叙事”。每个人心里都在上演一个赋予生命意义的故事回——无论是为环保等正义事业奋斗,还是诸如寻找真爱等个人追求;或是出身贫贱、不被认可却不懈努力而获得成功;或是一部关于自由与平等的故事,你带着全家逃离压迫,踏上一片崭新的士地,开始新的生活;亦或是一出戏剧,你用自己独特的性别、文化或政治身份,与社会偏见进行抗争。无论是哪一种,你都将自己置身于ー个更宏大的故事中,相信如果有更多人加入到你的队伍中,世界会变得更美好。你可能在设想,如果大家都解放思想、积极进取,勇于反抗压迫势力,这个世界就会大不ー样。或许你还相信,如果我们坚守已被确认的绝对道德,世界就会更加美好。无论哪一种情况,人们都视自己为主人公——为引领世界重归正轨而努力的善良人。
Stevenson)在其经典之作《人性七论》(Seven theories of human Nature)中,列出了几位颇具社会影响力的杰出思想先驱关于人性的见解。柏拉图认为我们的主要问题源于肉体极其软弱;卡尔?马克思则归咎于不公平的经济制度;弗洛伊德认为是欲望和良心之间内在的无意识冲突;萨特则归因于我们尚未意识到自己是完全自由的,因为并不存在任何客观的价值;斯金纳(b.F. Skinner)认为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完全受环境制约;康拉德?洛伦茨(Konrad Lorenz)则归结于人类进化过程中与生俱来的攻击性。每种理论都是一个故事——讲述我们哪里出了问题以及相应的补救办法。每种对现实的解读都对社会、研究和工作领域产生深远影响。任何一种世界观,一旦它主宰了某种文化,就会极大地影响人类的生活,即便不认同该世界观的人亦在所难免。
我们都在生活中出演有关个人和社会叙事的戏剧,主要舞台就是日常工作。我们的世界观将工作摆在一段历史、一项使命、一个追求以及系列主角和对手的背景之下,借此将我们工作的战略意义提升到新的高度。在日常生活层面,我们的世界观会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与决策。
我们从本书的序言部分获知,凯瑟琳?阿尔斯多夫得到了一个新故事,就是福音。这故事与硅谷的主流叙事截然不同,后者的主旋律是盲目乐观并狂热地渲染科技改变世界的能力。我们在上一章提到两位公司的广告经理,他们的工作环境倡导自我表现、荒淫纵欲和纸醉金迷为人生意义所在,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是毕生事业之法则。但福音教导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爱上帝、爱邻舍,生活的准则是彼此服侍。乍听起来,这样的对比过于抽象,但当上述两位经理将独具匠心的广告语诉诸笔端,其对比就实实在在地摆在眼前了。
? 福音与其他世界观
如前所述,任何世界观的构成都需要提出并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事情本该如何?
2.现存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3.解决方案是什么,怎样实现?
史蒂文森论人性那本书将基督教列为各种“理论”之一,但他指出了基督教与其他理论的不同之处。他写道:“如果上帝造人是为了与人类建立团契相交的关系;如果人类的悖逆破坏了与上帝的关系,那么只有上帝可以饶恕人,并恢复这种关系。”也就是说,圣经的世界观从根本上将自然、问题和人类的救赎理解为一种关系。我们被造是为了与上帝建立关系,我们因得罪上帝而失去了这种关系,通过上帝的救与恩典,我们得以与上帝和好。
柏拉图、马克思、弗洛伊德将被造世界的一部分视为主要问题所在,另一部分视为主要解决方案。在他们各自的故事中,主角和反面角色都由有限之事扮演。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我们的问题源于贪婪的资本家不愿与人民分享经济产品。相应的解决之道是建立一个极权国家。弗洛伊德则认为我们的问题源自压抑在内心深处的对快乐的渴望,恶人的角色由社会中压抑人性的道德“守门人”扮演,比如教会,解决之道是完全的个人解放。还有很多人的世界观或多或少受到希腊人和柏拉图的影响。他们相信这个世界的题源自那些不守律法、自私自利的人,他们不持守传统道德观,毫无责任感。解决之道是“重振”社会中的宗教、道德和美德。
哲学家阿尔伯特?沃尔特斯写道:
我们常常挑出上帝美好创造的一部分,认定它——而非罪的漫透——为反面角色,这是十分危险的。我们错在将善恶二分法视为创造本身所固有的......将美好创造的某些事物视为邪恶的(根源)。在历史的长河中,“某些事物”从不同角度被理解为......肉身及其情欲(柏拉图和众多希腊哲学)、与自然对立的文化(卢梭与浪漫主义)、社会和家庭中的权威人物(心理动力学理论)、经济力量(马克思)、技术和管理(海德格尔与存在主义)......据我所知, 圣经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拒绝将被造的某一部分妖魔化为万恶之源,或是神化为解决之道。其他一切宗教、哲学和世界观都或多或少陷入(偶像崇拜)的网罗,即没有将创造和堕落加以区别。这个陷阱对于基督徒而言(同样)是无时不在的危险。
再来思考基督教的独特性。唯有基督教世界观将世界的问题归结于罪本身(我们与上帝的关系破裂),而非世界的某一部分或某一特定群体。解决之道是上帝的恩典(我们靠着基督的作为,恢复与上帝的关系)。既然世人都犯了罪,我们就不能简单地将世界区分为英雄与坏蛋(否则我们就既属于前者,也属于后者)。若不了解福音,我们或许会天真地幻想乌托邦,或者愤世嫉俗、毫无盼望。我们或许会妖魔化某些并非十恶不赦的事物,来解释不堪的现实;或是神化某些并不完美的事物,幻想其带领我们走出困境。这就是除基督教以外其他世界观的终极逻辑。
基督教的故事情节完美地赋予了事物意义,甚至有助于我们理解其他世界观讲述的故事中所蕴含的真理。基督教故事情节(世界观)包括创造(计划)、堕落(问题)、救赎和恢复(解决方案):
一切都是良善的。上帝创造了这个世界,起初一切甚好。世界的本初并不存在恶。没有任何事物与生俱来就是恶的。正如托尔金在评论《指环王》三部曲中的主要反派人物时说,起初“连索伦也并非如此”。你可以在任何事物中发现“创造之美”。
一切都堕落了。世间万物都受到罪的侵蚀,无人能独善其身。我们岂能说情感和情欲是不可靠的,理性才无可指摘?肉体是败坏的,灵魂才是良善的?日常生活是亵渎上帝的,宗教仪式才合乎体统?以上皆为谬论,但非基督教的故事情节必须变相采用这种论断,攻击甚至丑化被造物,从而为罪开脱。
一切终将被拯救。耶稣将要拯救灵魂和肉体、理智与情感、人类与自然。世上没有任何事物是无药可救的。
福音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上帝创造的完美世界被罪恶侵蚀了,上帝借着耶稣基督将其救,自己付上了极重的代价,有一天他会再来,更新一切被造之物,结束一切痛苦和死亡......恢复世上绝对的和平、公义和喜乐,直到永远。福音世界观广袤的内涵一上帝的性情、物质创造的良善、个人价值、人类与万物的堕落、爱与恩典的首要地位、公义与真理的重要性、救赎带来的希望——波及一切,尤其是我们的工作。
举例来说,我们的朋友比尔?库尔茨(bill Kurtz)刚参加工作时是一名学校行政管理人员,福音故事——这个世界本应如何、出了什么问题、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使他意识到要为内城贫民窟教育提供更好的远景。所有个人生命中破碎的故事——家庭问题、失眠和营养不足、街头帮派和室内毒品——都加剧了校园里叛逆和无药可救的景况。许多孩子对待学校的态度是“何必多此一举”。比尔想将福音故事的希望融入工作当中。
今天的城市教育围绕应当怎样教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亟待改进之处存在许多争论,而这些争论背后是不同的故事线索。事实上,教育本身被视为贫困和体制性不公等社会顽疾的救星。在尝试不同教育策略的过程中,学生是长期分析研究的课题。比尔发现福音帮助他全面了解了学校面临的问题,也帯给他解决问题的希望,他努力应用教育领域中的优秀实践经验,却避免将其偶像化。
比尔采用整体性的策略,用福音来塑造校园文化。2004年,他在丹佛市创建了一所公立特许高中,服务不同的学生群体。他逐个年级地树立起共担责任、同享成功的校园文化。每天清晨,学生和老师齐聚一堂开早会。大家一起为那些践行学校价值、有服务精神的师生颁发每周一次的奖励并进行表扬,同时分享他们中间充满正能量的故事。对于违规的行为也有相应的处罚。为了帮助违纪学生改正错误,要求他们公开道歉。大家相互监督、彼此帮助,以更好地实践学校的核心价值。无论老师或是学生迟到,都要向其余师生致歉。比尔意识到学生天性中有被了解和承担责任的需要;他营造出良好的氛围,任何人都不至于掉队。尽管优秀教师的作用十分关键,比尔将学校的成功归结为校园文化和其共同且独特的目标——确保学校每一位高中生都可以被四年制大学录取。今天,这所学校已经发展为六所学校组成的联盟,遍布丹佛全市,且都是当地顶尖学校。
? 福音与商业
福音世界观对你如何工作有着全方位的影响——既深刻又平凡,既具战略性又具战术性。任何一项工作或多或少都受到不同世界观和相应偶像的影响,从而赋予某个偶像以最高价值,却未能充分将我们的罪或上帝的恩典考虑在内。福音应用在各行各业,其细节是无限丰富的。所以,在救赎主长老教会,数百名信徒每个月聚会一次,讨论福音在各自工作中如何发挥作用。这些内容足以写成一本书。此处择取几个领域,简要概述福音的作用。
商界中存在哪些偶像?金钱和权力首当其冲。但不要忘记,偶像是被我们注入了终极价值的好东西。企业的利润和影响力如果善加利用,是实现美好目标的正当方式——对于创造新产品服务客户、给予投资者充足回报、合理支付员工工资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同样,收入是对所付出劳动的正当回报,是养家糊口所必需的。但这不是我们的身份和救赎,也不是安全感和安慰的根源。经历过上帝恩典的基督徒员工或商界领袖明白,“你们不是属于自己的;因为你们是用重价买来的”(林前6:19-20),所以他们能够自由地借工作而荣耀上帝、爱邻舍和服务公共利益。在救主长老教会,我们认为这一观点对城市生活至关重要,因此我们与企业家合作,提供培训课程,帮助他们思考如何用福音拓展商业投资的视野。无论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非盈利机构还是艺术投资,我们都引导企业家看到服侍他人的愿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如此工作就是在反映上帝对这个世界的心意。
我们找出并分享了优秀商界领袖——既有基督徒,也有非基督徒——的案例,他们成功地平衡了各方利益,包括股东、客户、员工、供应商及周边社区。米尔顿?赫尔希(milton hershey)于1903年创办了好时巧克力公司,第一次将牛奶注入巧克力棒。好时的蒸蒸日上带动了周边乡村牧场的兴旺。当美国陷入大萧条,商业活动分崩离析之时,好时作出了不裁员的承诺,并且在城镇兴办了公共工程,调动员工兴建楼房、游乐园和酒店。晚年的赫尔希与妻子(他们一生无嗣)还为孤儿创办了一所寄宿学校,在社区支持下教给孩子们实用的生活技能。负责经营该校的基金会持有好时公司大量股权,时至今日,这所学校的资金主要来自股票的分红和增值收益。
曾几何时,商家为社会谋福利不言自明。过去十年间这一理念被重新重视起来,这要归功于近年出现的一系列商界丑闻。新闻集团首席执行官鲁珀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的儿子詹姆斯?默多克(James murdoch)2009年在爱丁堡卫报传媒电视节上庄严宣布:“利润是(媒体)独立的唯一可靠、持久和坚固的保障。”随着新闻集团在英国的子公司爆出窃听丑闻,詹姆斯?默多克的姐姐伊丽莎白?默多克三年后在面对同样的观众时坦言,她的弟弟“遗漏了一点......没有合理目的的利润是造成灾难的罪魁祸首”。她接着说,“就我个人而言,在过去一年中我学到最重要的教训之一就是,企业必须基于清晰的目标,讨论、确立并制度化一套最严谨的价值理念。”
尽管这样的观点日趋主流,市场的隐含规则依然是:挣钱是人生的主旋律;商业在本质上意味着商人要积累财富和支配权利;在法律框架内实现利润最大化即是终极目标。这是因为罪流淌在每位工作者的血液里,蔓延在每个企业的文化中。因此我们看到河流污染、服务低劣、待遇不公、态度轻慢、毫无希望的工作、践踏人格的官僚主义、暗算陷害以及争权夺势。现实鞭策着我们将福音运用到商业中。
一家经营状况良好的公司是持守福音观还是秉承市场的流行观念,从表面来看也许不会立即显出差别,但内在的差距就十分显着。以福音观为核心的企业在服务客户时会有独到之处,他们会减少树敌和巧取豪夺,追求卓越和品质,即使遵循高道德标准会损失利润,也要维护道德秩序,将福音贯穿于整个企业组织,融入员工的日常行为中。对于以福音观为导向的公司来说,利润只是主要目标之一。
我的朋友唐?弗洛(don Flow)用福音观取代了汽车经销行业普遍的世界观。典型的汽车经销商思路是尽其所能将每台汽车以最高价卖出,销售人员的奖金基于判断并讨好出价最高的客户。唐的理念是向每一位客户重点介绍优质汽车的性能。他发现,女性和少数族裔总是比擅长谈判的白人男性支付更高的价格。于是他统一了所有的汽车价格——不讨价还价——确保价格公平。
当然,唐作为公司所有者有权改革创新。但多数人没有这样的自由。资历尚浅的员工可以先了解企业使命,如果认同就用心对待、不断追寻。当员工表现出玩世不恭和事不关己的漠然态度时,企业领导也会感到不知所措,结果导致其缺乏恪守企业价值观的动力。如果企业价值观正确,你的投入和承诺对老板来说正是亟待的鼓励。
从事商业活动的基督徒,不能仅仅满足于诚实守信、不与同事发生性关系;甚至也不应止于传福音、在办公室带领查经。其真正意义在于打破常规,思考福音的意义,寻求上帝对你的工作和生活的旨意,思考你在企业中可以发挥的作用。
?福音与新闻业
我们必须思考基督教世界观对各行各业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不易察觉。例如,当被问到“福音对你从事新闻报道有何影响”时,你可以说“没有,我只是客观地报道事实”。但世上并不存在“没有立场的观点”。新闻报道的选材也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和对事件重要程度的判断。正因如此,我们很容易看出每篇新闻报道的编辑策略和偏见:这个激进,那个保守;这一篇过分推崇创新,那篇盲目崇拜财富,这篇又强调自我决断。如果记者狂热追求甚至迷恋成功,那一定会影响其报道选材和行文方式。
故事里面不能没有英雄和坏蛋。优秀记者可以尽量客观地报道事实。但作者对某些事实浓墨重彩、对某些事实轻描淡写甚至按下不表,以及如何搭建故事线索,都服务于作出了善恶假设的叙事背景。只要留心就不难看出这套叙事对故事发展的影响。曾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新闻业同其他职业一样,具有某种“宗教”属性,有一套“教义”和习俗,由某种“神职人员”贯彻实施。
基督徒记者怎样才能不去同流合污?我认为,基于福音的世界观因其既没有神化也没有妖魔化任何创造,可以通过独特的方式帮助记者在报道和写作时公正客观、摒弃偏见。我们之前讨论过,其他世界观往往厚此薄彼,过分强调这个、轻视那个。因此,持守其他世界观会比坚持福音世界观的记者更倾向于盲目乐观或无端地愤世嫉俗和多疑。
举个简单的例子。危难之时,信奉因果报应的当代世界观很快就将问题归咎于某人某物。卡特里娜飓风席卷新奥尔良市之后,关于这场灾难的新闻报道铺天盖地,且很快就演变为对海堤建筑工人和联邦政府应对不力的批评。我并不是说城市规划的缺陷和政府机构反应迟缓不值得报道,但指责被造物是人的本能,不符合福音精神。福音告诉我们,是堕落导致了自然和人类的败坏。真正的福音“故事”是救赎和更新。福音记叙体的高潮是奉献和忍耐,而非怠慢。
?福音与高等教育
安德鲁?德尔班科的经典作品《大学:过去、现在与未来》(college: what it was, IS and Should be)解释了我们文化中的主流世界观如何引致高等教育危机。他指出,旧的世界观(基督教和希腊罗马思想)认为,重要的知识需要由青年一代重新发现和解读,他们仔细斟酌古老文字,汲取人生智慧。今天,我们更多地受到启蒙运动观点的影响,将经验和科学知识视为终极真理。“这种衡量知识价值的方法......对人文学科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至少人文主义者在定程度上仍对重新措辞传承真理的方法感兴趣,而非采用革故鼎新的方式推动真理。” c.S.路易斯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
对古时的智者而言,首要问题是使心灵符合客观实际,解决之道是知识、自律和美德。对于应用科学而言......关键是让现实服从于人的意愿;解决之道是技术 。
德尔班科指出,这种世界观的改变对西方社会的人文学科研究产生了直接的负面影响,而人文学科对培养“公民的反思”能力至关重要。他在书中感叹,大学教育对于穷人来说已经越发遥不可及了。为了顶尖大学的少数名额展开的激烈竟争,意味着只有精心准备、接受过私人辅导和入学咨询、得到家庭资助的学生才有机会获得。贫民社区的学生不敢奢望拥有同样的支持和赞助。渐渐地,顶尖教育使得精英阶层得以世代延续,而其他人则被排斥在外。不仅贫困生进入名校越发困难,连中产阶级与顶级学术机构之间的鸿沟也日渐扩大,这些机构相较于普通百姓的价值取向和日常体验而言,显得傲慢且不接地气。形成这种趋势的根本原因在于“英才教育”理念(精英制度)——因为这些学生是“最优秀、最聪明”的,所以他们理所应当进入名校。德尔班科在《纽约时报》专栏文章《自命不凡的教育?》(A Smug Education?)中写道,这种指控不无道理——当学生被一流名校录取,相较于未被录取的学生,他们被灌输了优越感,这培养出学生“沾沾自喜、自我陶醉”的情绪。
值得注意的是,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指出,常春藤盟校的创始人是“严谨的新教徒”,他们相信“得救的标志不是高傲自大,而是认识到我们在上帝眼中是何等渺小......上帝施恩于他所喜爱的,不是因为我们配得上帝的恩典,而是因为上帝的无限怜悯”。德尔班科自身不是基督徒,他希望我们的世俗文化可以找出一些基本原则,让精英们谦卑下来。他颇具洞见地认识到,基督教世界观可以抑制人们对成功和财富的迷恋,这将极大地促进社会团结。但是现如今,我们文化中的基督教思想——无人配得美好的生活,一切财富、オ干和权力都是上帝的恩赐——绝大部分已经消失殆尽,而“精英制度的阴暗面”比以往造成更大的社会不公。
这应当引起所有基督徒教育工作者和从事思想文化领域工作之人的高度重视。或许未来几十年,天主教和新教的大学将成为维护并复兴人文学科的先锋,正如中世纪时期修道院抢救古典文献一样。基督徒教育工作者应被福音激励,不畏巨大的经济压力,推动高等教育的公平准入。
?福音与艺术
艺术界无疑也有自己的偶像。与其他领域一样,艺术家也将经济效益视为终极目标,并顺势而为。总体来说,那些讨好观众的作品往往故弄玄虚、矫揉造作,或是充斥着色情与暴力。有些人不屑于为挣钱而进行艺术创作;他们坚持把自我表现、原创性和自由作为工作的最高准则。但其自义的态度却透露出他们被某些隐含的世界观所支配,而这些世界观都有自己定义的魔鬼、偶像、英雄、正统观念和对救赎的追寻。对公众最不屑一顾的艺术家所创作的艺术作说得委婉些——很缺乏美感和带给人希望的力量。
基督教对艺术家的工作有何影响?这足够写成一本书了,还会有续集。一言以蔽之,福音世界观为艺术家(正如为记者)提供了既乐观又现实的独特人生视角。相较于其他世界观,福音几乎是对人性最悲观的。这种情况并不是由某阶层或群体造成的;人人难辞其咎。每个人都有最丑恶的一面,如果没有上帝的帮助,我们根本无法改变自己,甚至看不到自身真实的光景。但福音基于上帝借着基督所施行的救赎,使我们此时此刻可以由衷欢喜,不仅对天堂有盼望,还可寄希望于物质创造的全面更新。因此,以福音为根基的艺术家既不会多愁善感,也不会陷入绝望的深渊。
例如,电影《迷失东京》(Lost in translation)讲述了生命至终是虚空,但我们可以从友谊中得到些许安慰;电影《小猪宝贝》(babe)鼓舞我们,只要敢于颠覆传统、坚持不解,小猪也能做牧羊犬。这两种故事只要讲述得巧妙,基督徒都可以体会,因为从福音角度看,无论故事是天真烂漫还是愤世嫉俗,总有正确的方面。生活在这个堕落的世界的确毫无意义,我们的梦想一再破灭,我们敬重的人有时暴戾偏执,然而善定胜恶。从基督教角度看,这两种故事的共性在于把错误归咎于罪以外的事物,又将救赎寄望于上帝以外的事物,这就把问题过分简单化了。福音故事的丰盛意味着集消极与积极两种世界观之长,将两者织成一幅更大的锦绣,谁也不能主导整幅画面。基督徒艺术家拥有更宽广而平衡的视野,因此几个世纪以来创作出众多伟大的艺术作品。
?福音与医疗
让耶稣基督的福音带领我们的工作,就需要留心澘伏于我们心中的文化和职场等社会环境中的偶像及其影响。以医疗为例。几年前,我对几位从事医务工作的基督徒作了一项非正式调查。我问他们:“当前有哪些因素使基督徒感到从医十分艰难?主要的试探和考验有哪些?”他们的回答令我惊讶,也让我深受启发和帮助。
其中一个问题比较个体化,即在职场的巨大诱惑中失去自己的身份。英国传教士钟马田(martyn Lloyd-Jones)原本是伦敦一名成功的医生。在一次致医学院学生和医生的演讲中,他直言不讳地说:“我曾有幸见过许多人,将来他们的墓碑上很可能刻着这样一句冷酷的墓志铭......'生而为人,死为医生!'(医护人员)面临的巨大挑战是在职业生涯中迷失自我。这是医生面临的试探......\"另ー位英国医生补充道:从医的诱惑是它掌控并奴役了你的生活。这不易察觉,因为......一种道德上的自我激励,你倾注这么多时间、责任、精神压力去挽救他人的性命。这种偶像崇拜有很多自我开脱的理由。身为医生比起股票经纪人来说,更容易自我感觉在道德上高人一等......对于某些人而言,还有一种被需要的感觉和从影响力中获得的权势......
正因为那些助人的职业(包括牧养事工和从医)如此崇高并耗费精力,从业者不免感觉高人ー等。虽然医护人员长时间处于高强度的压力下挽救生命,他们仍会遇到许多忘恩负义、不讲情理、固执己见的人恩将仇报,甚至将医生推上法庭。这会引发精神危机。一位医生写道:
人们会因此变得愤世嫉俗,失去生活的热情。面对生命中种种不如意和死亡,你需要建立一种自我防御机制,抽离情感,保持距离,确保头脑清醒。
有几位医生对我说,只有福音使人意识到悄悄潜入性格中的骄傲、愤世嫉俗与冷漠。一位医生说:“从医早期,你倾注了大量时间投入工作,以至于祷告生活完全枯竭了。这是致命的。只有耶稣真真切切住在你里面,你才能在他里面常常喜乐,不再以医务工作为自身价值的全部体现;遇见那么多忘恩负义之人时内心オ不致变得刚硬。”
调查还显示,医生承受着来自文化的压力。位与我通信的女士向我推荐了《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刊登的《上帝在床边》(God at the bedside)一文。作者是一位医生,他发现病人的健康状况与信仰习俗密不可分,然而“当今时代,宗教和科学被认为“泾渭分明,各占山头”。他发觉病人患病的部分原因是内疚恐惧的情绪,而信靠上帝是病愈的原因之ー。他所接受的训练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显得力不从心。他写道:“医生始终对迈出严谨的临床医学、跨入属灵世界持有审慎态度,这也无可厚非。”
钟马田博士在致医务人员的讲话中表达了相同的观点。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晚期,钟马田在圣巴德医学院担任着名的霍德爵士(Lord horder)的助理。一次,霍德爵士让当时还是住院医师的他重新整理病历记录并分类。钟马田自创了一种新的分类体系,不再按人名而是按诊断和治疗方法分类。整理过程中他惊讶地发现,霍德爵士超过半数的诊断记录上写着“工作过于劳累”、“饮酒过量”、“不愉快的家庭和婚姻生活”这类评语。到了周未,钟马田找个机会询问霍德爵士对此有何看法。霍德爵士回答说,估计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病人是因为严格意义上的医学问题来看医生,其余人的病都是由于焦虑和压力、不良生活选择、不切实际的目标和理念而引起或加剧的。当然,问题严重的可以去看心理医生,但大部分没有必要。霍德爵士因此总结说,医生应当谨守本分。钟马田对听众说,听了霍德爵士这番话:
......整个周未我们都在争论!我的观点是要对病人(全人)负责。霍德爵士说:“唉,那你就错了!如果我们不做那么多,这些人依然愿意付医费,就随便他们好了。我们可把精力投入到医学真正能解决的那三分之一患者身上。”但我的观点是(如果考虑其全人),所有患者都应纳入医学范畴。他们全都病了。至少并不健全!他们看医生(可能不止看过一位)是来寻求帮助的。
钟马田的意思不是说医生可以凭一己之力解决所有问题,但他们可以同咨询师、提供专业帮助的人士一道,全方位地对病人进行诊疗。人类集灵性、道德属性和社会属性于一身,任何面被愚蠢或是错误的信念、行为和选择所误导,都可能产生连锁效应,导致身体或情感的崩溃有些患者最初虽然是由身体原因致病,但到头来单靠药物却无法康复。
那次对话发生在1927年,随后出现的两种趋势使霍德爵士与钟马田当年探讨的情况更趋恶化。第一种趋势是专业化分工大量涌现。几乎没有一位专业人士可以奢望为病人从头医到脚。另一重要趋势是所谓“进化的社会建构论”的影响力日盉增强,该理论认为“现实各个层面的各个方面,都可以从进化论得到唯一解释”。实际上,全人这一理念正在消失。我们的意识和情感、选择和欲望、目标和乐趣,都逐渐被基因结构所决定。人由身、心、灵三部分组成的传统观念一去不复返了,只剩下由思想、情感和精神三方面神经系统组成的身体。这种人性简化论加之医生和医院承受着的巨大经济和法律压力,使得医务人员对于诊疗全人持谨慎态度,尽量“少管闲事”。
基督徒很清楚创造和堕落对人类的影响,因此他们从事医务工作时可以避免类似的褊狭。基督教对人性的理解是全面而丰富的。我们的肉体是上帝创造的,有一天他会让我们复活,因此肉身并非不重要!如果说上帝要亲自救赎我们的身体(罗8:23),那么可以说他就是伟大的医生,医务工作的崇高性也就不言自明。然而,上帝不只在乎肉体;他同时创造并救赎我们的灵魂。因此基督徒医生应牢记人的整全性。信仰会鼓励他们看待病人时带着谦虚和智慧,而不仅仅视人为一个个躯体。
?基督教世界观塑造所有工作
当我们说基督徒的工作要建立在福音世界观之上时,并不是说基督徒要在工作中始终谈论基督教教义。有人将福音视为我们工作需要“定睛”的内容,这意味着基督徒音乐家应该演奏基督教音乐,基督徒作家要写皈依的见证,基督徒商人应为生产基督教主题产品、提供相关服务的企业工作。的确,一些基督徒在这些领域做得不错,但是如果认为基督教世界观只能存在于显而易见的基督教活动之中,那就是误解了。其实福音像一副眼镜,可以透过它去“观看”世间万物。基督徒艺术家若忠于此道,便不会再执迷于挣钱和赤裸裸的自我表达,反而能创作出最绚烂的作品。基督徒商人若不再视获利为唯一目标,就会饱含热情地投身于任何为公众谋福利的企业。基督徒作家可以描写追寻上帝以外事物的破坏性,无需直接提及上帝。
圣经虽然不是一部关于经商、修管道、照顾病人的完全手册,却涵盖了文化、政治、经济和伦理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议题。基督教世界观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文明。特别在西方,工作的深层背景——现代科技的兴起、民主社会思潮引发的现代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以“人生而自由”为基础的自由经济和市场化——很大程度上源于基督教带来的文化变革。历史学家约翰?萨默维尔(John Sommerville)认为,西方社会最深入人心的观念,例如宽恕和奉献重于颜面和复仇,都有很深的圣经根基。许多人认为(我也赞同)以独一、全能、位格性的造物主这一圣经观点为主导的社会,是孕育现代科学的唯一沃土。基督教世界观的独特视角和力量远超出我们所能体会的范围。
你是否透过基督教世界观的镜头来看待工作?你是否有以下问题:
● 在我生活和工作的环境中,什么文化占居主导?什么是主角和反派?
● 人生意义、道德、起源和命运的基本假设是什么?
● 我的偶像是什么?希望什么?恐惧什么?
● 我的职业生涯如何重新演绎基督教故事?我的工作在这个故事中是什么角色?
● 主流世界观中哪些内容与福音相呼应,我也因此认同并与其为伍呢?
● 主流世界观中,有哪些部分若没有基督就无法调和?换句话说,我必须在什么地方挑战我的文化?基督可以用怎样不同的方式完成这个故事?
● 这些故事如何影响了我的工作方式和内容?我怎么能在工作中既追求卓越,又彰显出基督徒的与众不同?
●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有哪些机会可以 (a)服务他人;(b)服务社会;(c)服务我的工作领域;(d)培养能力、超越自己,以及(e)为基督作见证?
在基督信仰对工作的影响中,世界观是最具挑战性、也是最难付诸实践的。所有基督徒的文化和工作环境,都有强大的主导性叙事掌管,而这些叙事与福音对事物的看法相悖。汶些叙事的影响潜移默化,以致我们难以察觉。有个美国人初次到海外去时,惊讶地发现自己习以为常的本能与习惯竟是美国特有的,而这些常识竟被外人讥笑。置身异国文化,她拥有了崭新的视角审视自我;取他山之石,琢自家之玉。
成为基督徒就好比移居异国他乡,带给我们看待文明、世界观和工作的新视角。长远来说,福音赋予我们看待世界的新眼光,但我们需要慢慢体会并逐渐将其运用到生活和事业中。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学习的终极体验将永无止息;圣经说,天使也愿意详细察看福音和它所带来的新奇迹(彼前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