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你们作什么,都要从心里去作。
——《歌罗西书》3:23
?工作背后的工作
一位年轻医生在结束了精神病学住院实习后,来到纽约市一家医院工作。她与早几年入行、身怀二胎的女大夫成了朋友。“你知道我最喜欢怀孕的哪一点吗?”有一天,女大夫对年轻医生说,“我喜欢怀孕,是因为只有它让我感到自己时时刻刻都有产出。即便睡觉我也没闲着!”
这令年轻的医学博士感到震惊,她的朋友居然将自我价值完全等同于生产能力,找到这份可以不间断的工作令她如释重负。她反思道:“很多人认为,富有成效和有所作为是通向救赎之路。换句话说,我们试图通过工作来体现自我价值、建立安全感和找寻生命的意义。”
很多人借高效工作与功成名就来定义自我,到头来却身心俱疲。有些人工作的动力是挣钱以享受“真正的生活”,但这使工作沦为无谓的折磨。我们可以将这些隐秘动机称为“工作背后的工作”,它们往往搞得人心力交瘁。
尽管耶稣的十二使徒蒙召后便舍了渔网(路5:11),我们看到他们后来又重拾捕鱼旧业,我们也看到保罗在传道时依然以制造帐篷为生,他们并没有在与基督相遇后放下“世俗的工作”,或是压抑自己的热情。相反,他们与工作的关系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耶稣为他们呈现出全景图。事实上,他就是那幅全景图。他有意呼召他们超越捕鱼去捕鱼:“不要怕!从今以后,你要作得人的渔夫了。”(路5:10) 换句话说,他来是为了拯救并医治这个世界,他邀请门徒与他一起完成这项任务。如今门徒的身份与意义不再受制于工作或财务状况。他们可以超然离去(如果被呼召),或重拾旧业,或以全新方式对待工作。他们不再受工作辖制,也从他们的工作中和在他们的工作中得享自由。请注意,当耶稣呼召门徒跟随他,他们正享受着物质的极大丰富——捕到很多鱼。但他们能够、也做到了撇下渔网。耶稣的同在使他们不再受工作的辖制。
也许这听起来过于理想主义。毕竟海里的鱼不会自行消失,那时的渔夫跟随耶稣“无薪休假”后,也没有老板阻挠他们重操旧业。但这个故事促使我们扪心自问:我们是否被工作牢牢占据,以致察觉不到上帝为我们预备的新机会?我们是否“钓到了大鱼”——年终奖金或新的工作——随即憧憬更大的鱼?我们如何在保全工作的同时抵挡来自工作的种种诱惑?
《列王纪下》5章对这种自由作出了经典的诠释。叙利亚元帅乃缦在信靠以色列的上帝后,没有离弃他的岗位。相反,他掬回一捧以色列的泥土,每当他履行职责随同叙利亚王到临门庙叩拜叙利亚的神明时,便会跪在这捧泥土上。临门庙其实是叙利亚的圣化缩影,乃缦的做法实际上是在说:“我会继续侍奉我的祖国,但不会再膜拜我的祖国。叙利亚的国家利益于我而言十分重要,但不再是我的终极价值或偶像。”我有一位做私募基金的朋友,也曾作出过相似的举动,他拒绝了公司的一份风险投资项目的奖金,因为这项投资虽然合法却没有改善人们的生活。与上帝的相遇给予他们二人打破工作祭坛上偶像的勇气,这种力量将他们从工作背后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如如前所述,福音取代了我们工作的其他动因,改变了我们对工作的看法,调整了工作中道德罗盘的方向。除此以外,福音赐给我们工作的新热情与内心深处的安息,带给我们工作的新动力。
?真热忱的力量
现如今,热忱一词随处可见。满腔热忱之人无论做什么都能脱颖而出。但热忱也分不同的来源和种类。有时它所激发的狂热行为深植于对失败的恐惧甚于对成功的追寻。这种热忱虽能激发巨大的能量,但从基督教角度来看,却是一个假象。这种被工作背后的工作所驱动的热忱无法持续,就像一支残烛在熄灭前进出的最后一闪。
多萝西?塞耶斯指出了工作中的伪热忱,她在《信仰还是混乱?》一书中阐述了传统的七宗罪,包括通常译作“懒惰”(sloth)的“怠惰”(acedia)。塞耶斯认为这是对“怠惰”一词的误解,因为人们常常用“懒散”(Laziness)来定义“懒惰”,这并未表达出“怠惰”的本质。
她认为“怠惰”意指单靠成本效益分析来计算“于我何益”的人生。她写道:“无所信,无所爱,无所恨,无所追寻,生无所求,仍旧活着的原因是因为死亦无所求。我们对此并不陌生,只是或许尚未意识到它也是重罪。”
塞耶斯进而写道,怠惰之人狂热追逐自我需要、安逸和利益,其外在表现并不一定懒惰。事实上,这类人通常十分活跃。但塞耶斯认为怠惰是“空虚灵魂之罪”,它使你暴露于众罪之中,使那些罪成为你工作的动力。
怠惰之罪最擅长的手段之一,就是用风风火火的身体行动来自我粉饰。我们以为身无闲时即可救我们脱离怠惰之苦......暴食营造出吃喝玩乐的欢愉气氛,奔走于不同的良辰美景之间......贪婪驱使我们早早起床,鼓足干劲投入到一天忙乱的工作中;嫉妒促使我们四处传播流言蜚语,气急败坏地写告状信,打探小道消息,翻看办公桌下的纸篓;暴怒十分巧妙地说服人们,在这个充满恶人与恶魔的世界中,唯一的生存之道是不断地大声诅咒:“全世界都是畜生和恶棍”;色欲将毫无生机的滥交伪装成身体的活力四射。其实,以上种种都是在掩饰我们内心、头脑和灵魂怠惰的空虚......在世上它自诩为宽容,在地狱它叫作绝望。
我认为这段话深刻揭示了偶像崇拜的本质。如果不为一个超越自我的目标而奋斗,一切工作动力都将源于另外六宗罪中的某一种。你可能工作分外勤奋只是为了出人头地,或出于骄傲想要证明自己,或为了满足贪欲及纵情饕餮。简而言之,怠惰是最难察觉的一种偶像崇拜。它把那愤世嫉俗的自我摆在生命的中心。一旦陷入怠惰,你会放任最可怕的恶行和罪行,成为工作最主要的推动力。
《指环王》三部曲的主要情节是围绕一个极具腐蚀力的魔戒展开的。人一旦戴上这枚戒指,权力意志就被放大,人心会越发邪恶。书中对一位反复戴上魔戒的霍比特人的描写是:“在戴上魔戒的瞬间,你成为唯一真实的存在;成为这个幽灵般世界中一块微小、黑暗、坚挺的岩石。其他的一切都变得影影绰绰,朦朦胧胧。”我们身处的当代文化在某些方面就好比这枚魔戒,放大了人类内心深处自私自利的罪性,并且一再重申:无人有权为我判定是非——不存在高于自我选择的标准或权威。我们的意识和需要比任何外在更为真实;我们无需顺服于其他事物,我们自己的幸福快乐是最重要的;我们无需为任何事物放弃自由。但圣经对热忱的定义——思想耶稣的受难——是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的自由。
《罗马书》12章从实际应用的角度阐述了这条真理。保罗在这章的开始说:“所以弟兄们,我凭着上帝的仁慈劝你们,要把身体献上,作圣洁而蒙上帝悦纳的活祭;这是你们理所当然的事奉。”(罗12:1)保罗使用的是祭祀语言;他启发我们思考献祭的朝拜者。他在此处谈论的不是犯罪后与神和解的赎罪祭,而是燔祭——从牲畜中选取一只强壮、没有残疾的祭牲。燔祭表达了献祭者对上帝的绝对忠诚,仿佛在说:“我的一切都是你的,毫无保留。”这是热忱的一种表现。
事实上,“活祭”一词的吊诡之处在于祭牲本是要被杀死的。这也是祭牲的本意。对上帝的子民说,“愿你们成为活祭”,注定是一条坎坷之路;你当不断舍弃自己的好处,向神而活,这才是蒙神悦纳的热忱。但这是怎样一种状态?《罗马书》12章余下的部分对此展开了论述,其中一节经文细致地描述了活祭的状态:“殷勤不可懒惰,心灵要火热,常常服侍主。”(罗12:11)
此节经文有两点特别之处。首先,“殷勤”(zeal)一词的希腊原文兼具紧迫和勤奋之意,它可能是某种狂热的状态——无重点、无原则的十万火急;也可以形容磨蹭拖沓,勤奋却毫无紧迫感。上帝的要求是既有紧迫感又有自律。其次,经文中“心灵要火热”对应的希腊原文,字面上的意思是“犹如心灵在沸腾”。成为活祭意味着我们饱含热情、严于律己、具有紧迫感地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这才是我们应有的热忱。
那么,真正的热忱人何而来?保罗在开篇写道:“我凭着上帝的仁慈劝你们,要把身体献上,作圣洁而蒙神悦纳的活祭。”究竟何谓上帝的仁慈,使你能成为活祭——不求自己的益处,放下工作背后的工作,将全部热忱转向上帝?答案自然是耶稣,他是至高的活祭,是上帝的仁慈的最高形式。当你看到耶稣为你受苦而牺牲,当他受难的情景深深刻进你的脑海,你就会清楚自己看重的事物是否仅仅是其他六宗罪的延伸了。
耶稣为何要受苦?他的热忱与牺牲从何而来?在《约输福音》中,耶稣望着门徒,对天父说:“我为了他们的缘故,自己分别为圣。”(约17:19)“分别为圣”一词本意是指像奥林匹克选手一样脱颖而出。我们知道,为奥运会训练意味着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绝对服从于这一目标。
每天的每一分钟、每项活动都应围绕这一目标进行,即使承受巨大的痛苦,也无怨无悔。只有凭借这样的热忱与决心,才有望摘得金牌,耶稣及其受难也是如此。他为拯救我们将自己分别为圣;他失去了一切,忍受着一切,只为实现这一目标。耶稣基督受难是为了你我和天上的父,而不是为了他自己。他是我们的榜样。
当耶稣受难那长阔高深的爱打动了你,你在蒙召职位上的工作热忱便会被激发出来。当你意识到他为了拯救你所做的一切,你的骄傲和嫉妒便会消失,不再倚靠更多的金钱、权势或舒适的生活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基督徒工作的动力是出于无私奉献的真热忱,而非怠惰利己的伪热忱。你被神国所接纳,因此得到了认可。你在上帝面前得称为义,因而无需再证明自己。你通过死祭被拯救,因而得享自由成为活祭。你拥有永无止息的爱,因此可以不懈地努力工作以回应内心的平安丰盛。
? 深刻安息的力量
工作与休息之间存在着共生关系。我们都知道放下工作是为了使身体和心灵得到充分的休息。休息或守安息日有助于我们审视手中的工作,给予其合宜的重要地位。我们通常需要跳出工作,投入其他活动,才能认清工作,发现生活中更重要的事物。从这一角度出发,充分放松身心,我们才能更高效地投入到工作中。
不过,工作与休息之间具有更深层的关系。我们每个人都被工作背后的工作所困扰——自我证明与拯救,体现自我价值与身份。但如果我们的内心得享福音的安息,不再靠工作去赚取救恩,就能体会到注入身体中的源源不断的新鲜活力,赐予我们力量,重燃我们的热情要理解这种属天安息的状态,首先需要理解圣经中守安息(Sabbath)的含义——它的象征意义与指代内容。
要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六日要劳碌,做你一切工作。但第七日是耶和华你的上帝的安息日;这一日,你和你的儿女,你的仆婢和牲畜,以及住在你城里的寄居者,不可作任何的工。因为耶和华在六日之内造天地、海和其中的万物,第七日就歇息了;所以耶和华赐福安息日,定为圣日。(出20:8-11)
要遵守安息日为圣日,照着耶和华你上帝吩咐你的。六日要劳碌,做你一切工作。但第七日是属于耶和华你上帝的安息日;这一日,你和你的儿女、仆婢、牛驴和一切牲畜,以及你城里的寄居者,不可作任何的工,好使你的仆婢可以和你一样享受安息。你要记住:你在埃及地作过奴仆;耶和华你的上帝用大能的手和伸出来的膀臂,把你从那里领出来,因此耶和华你的上帝吩咐你要守安息日。(申5:12-15)
《出埃及记》20章将守安息日与上帝的创造联系在一起。“因为耶和华在第七日就歇息了。”这有何实际意义?因为上帝在创造万物后歇了一切的工,安息了,我们在工作后也必须休息。这种工作和休息的节奏不仅针对信徒,也适用于每个人,这是我们被造的本性。过度劳累与敷衍了事都是违背了这本性,终将导致崩溃。休息本质上可以享受并荣耀上帝的创造以及我们的工作。当我们破坏工作与休息(任一方)的节奏,就会引致生活乃至周围世界的混乱。因此安息日是创造的庆祝。
《申命记》5章进而将守安息日与上帝的救赎联系在一起,“你要记住:你在埃及地作过奴仆;耶和华你的上帝用大能的手和伸出来的膀臂,把你从那里领出来,因此耶和华你的上帝咐你要守安息日。”(15节)上帝将安息日描述为脱离埃及为奴之家的复现。这提醒我们他是如何将其子民从非人的境地中救赎出来的那时,以色列民只是法老制砖系统中的一个工作单元,不守安息日诫命的人都是奴隶,即便是自愿的。
如果你无法谨守安息日,那么无论是你的内心,还是物欲横流的文化,或是剥削制度,或上述所有情形,都可以将你压垮。因此,安息日是自由的宣言。这意味着你不再为奴——不受文化期望、家人期许、医学院要求或自身缺之安全感等因素的辖制。你应当学着用胜利的口吻对自己说出这条真理,否则很可能因休息而内疚自责,无法真正放下。
以色列守安息日的律法颁布于出埃及之后。这在当时世界文化中是绝无仅有的。该律法总的来说制约了工作时间、挣钱多少、剥削程度和经济生产。每到第七日,要歇了田间一切的工,每七年要叫地歇息,不耕不种。这无疑意味着短期内以色列的经济生产力和繁荣程度要逊于邻国。
但这是一片自由的士地。长远来看,充分休养生息的民族更具生产力,安息日也是信任的行为。上帝命定安息日,是为了提醒我们他既工作又休息。守安息日是顺服与忠心的态度,牢记自己不是维持世界运转供养家庭需要、推动工作开展的那一位。企业家很难信服这一点。他们往往能力强,员工数量有限,不倾注时间就无法完成工作。他们是多么容易陷入诱惑的网罗,相信自己可以独自撑起创造的支点啊!
但你应该已经看到,上帝就在那里,你不是独自在工作。耶稣劝导我们不要忧虑(太6:25-34),便是以工作为背景的。他训勉我们,既然野地的花草“不劳苦,也不纺织”(28节)他都阿护关心,更何况远比花草贵重的我们——因此,不要通过工作追逐物质利益(32节)。如果你在休息时感到不安,就不是在守安息日。这时你需要默想诸如《马太福音》6章这样的经文,直到你内心充满真正的安息。
我们或许就此得出结论,福音的安息的实际果效只有在我们独自祷告和读经时才会临到我们,但这其实是谬误。上帝也通过基督徒的团契生活来坚固我们。举例来说,保罗号召基督徒“各人的重担要互相担当,这样就成全了基督的律法”(加6:2)。经上说,耶稣会担当我们的重担(大11:28--30),我们要把一切忧虑卸给神(彼前5:7),他天天背负我们的重担(诗68:19)。那么到底要怎样做呢?我们当仰望上帝担当我们的工作和重担,还是倚靠基督徒兄弟姐妹的帮助?显然,两者均不可或缺。我们往往通过基督徒朋友的同情与鼓励,经历到上帝赐予的力量以及对我们工作的支持。
? 属天的安息
你们所有劳苦担重担的人哪,到我这里来吧!我必使你们得安息。 我心里柔和谦卑, 你们应当负我的轭,向我学习,你们就必得 着心灵的安息;我的轭是容易负的,我的担子 是轻省的。 (大11:28-30)
这段经文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在与基督相遇后工作会发生哪些改变。当耶稣呼召我们所有的人到他那里去,他知道我们是“劳苦担重担的”,需要得享“安息”。但耶稣为劳苦所预备的良药竟是“担子”(30节),甚至是“轭”!(29节)。轭或马具是用来套住服役牲畜的工具,象征奴隶和繁重的苦役,怎会成为解决劳苦重担的良方呢?耶稣说,那是他的轭和担子——唯此才是轻的。为什么?因为“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应当负我的轭,向我学习,你们就必得着心灵的安息”(29节)。他是唯一不会令你心灰意冷的老板;唯一无需你完美演出就悦纳你的观众。为什么?因为他已为你成就了善工。
事实上,基督徒的精确定义不仅包含仰慕耶稣、效仿耶稣、顺服耶稣,还要安息在基督所成就的工作中,不再靠自己的努力。需要谨记的是,上帝之所以在《创世记》2:1-3安息了是因为他完成了造物的工。基督徒之所以得享安息,唯一的原因是上帝在基督里成就了救赎的工。当工作背后的工作已由圣子成就,那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将天父交给我们的工作做好。
前文提到许多人在做“工作背后的工作”。他们工作不只为了工资,也为了驱走自卑感。但在基督里,我们得到“休息背后的安息”——让心灵重拾活力的安眠。没有它,其他一切工作都无法使心灵得到满足。即便休息也很难放松;你一刻也无法离开自己的牢笼;当上帝呼召你去完成他所预备的工作时,你也无法从中得到上帝期许的满足感。
《烈火战车》这部电影展现出这种反差。影片中一名男子参加奥运会百米赛跑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另一名男子因为在基督里得享属天的安息,毅然拒绝了在礼拜天角逐金牌。前一位选手必须拿到金牌,因为他在做“工作背后的工作”(但至少在影片中,金牌也不足以让他感受到梦寐以求的安息)。第二位选手——敬虔的基督徒埃里克?利德尔——并不在乎是否能够赢得奥运会奖牌。他找到了安息之所。他告诉妹妹,是上帝使他健步如飞,“当我奔跑时,可以感受到他的喜悦。”他奔跑是为了享受奔跑本身,取悦那位赐予他天赋的上帝。
我们在本书开篇引述了约输·科尔特兰的一段话:
1957年,靠着上帝的恩典,我经历了属灵的觉醒,我的人生变得更丰盛、充实和富有成效。那时我满怀感恩和谦卑,请求上帝赐给我能力和机会,借着音乐给他人带去欢乐......启发听众发现自我澘能,活出有意义的人生。因为生命注定是有意义的。我感到这一切都是上帝施恩赐予的,我知道祷告已蒙垂听。一切颂赞归与上帝。
科尔特兰曾经无异于众人。那时他内心深处的声音是,“如果我足够优秀,如果我功成名就,如果人们为我欢呼喝彩、欣赏我,我就能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但是这种内在动力往往无法创作出最好的作品——也无法通向属天的安息。正如c.S.路易斯所言,除非你不去考虑自己在给别人留下什么印象,否则你绝不能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在文学、艺术中,一心想有独创性的人绝不会有任何的独创性,但是,如果你只想讲出真理(一点也不在意这个真理以前怎样频繁地被人讲述),十有八九在无意之中,你就已经有了独创性......放弃自我,你就会找到真正的自我。
有件事让科尔特兰展现出真实的自我。一个夜晚,他真情流露,精彩地演绎了《至高的爱》,一组为时三十二分钟的赞美上帝的组曲,走下舞台时他说:“ Nunc dimittis”。这是《路加福音》2章西面看到应许的弥赛亚后所说的话,其本意是,“我现在可以安然离世了。”科尔特兰坦言他曾经历上帝之爱,将他人“工作背后的工作”中解救出来,只为工作本身而创作。他感受到从上帝而来的力量和喜悦。从此,他不再为自己,而是为音乐、听众和上帝而创作。从基督教角度看,我们需要根据被造的样式寻找上帝的呼召。你的天赋绝非偶然,而是造物主的恩赐。如果你既不是奥林匹克选手,也不打算在国际舞台上演出;如果你因老板不公正的对待而痛苦,因无法在枯燥的工作中施展才华而忧心,请记住,无论何时上帝都全然了解你的处境;当你用心去做上帝交给你的工作,就是在服侍主。
这是多萝西?塞耶斯号召我们用心工作的本意;也是托尔金在《尼格尔的叶子》中表达的思想。当你心系基督和他所应许的来世,当你负着他那容易的轭,你就可以无所挂虑地工作。无论工作取得怎样的成就,你都能欣然接受,因为这是上帝对你的呼召。你会饱含热情又劳逸结合地工作,因为你内心深处的欲望(包括对世俗工作的某些期许)在我们真正的家园——新天新地降临之时,终会得到满足。因此,无论何时何地,你都能够心满意足、无怨无悔地工作。
你也可以说:“ Nunc dimittis.”
(工作的意义 本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