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主治肾系病证,大便难,小便不利,奔豚气。操作方法为直刺0.5~1寸。
功能作用:散热生气。
解剖:下为跖腱膜、趾短屈肌腱和第2蚓状肌,深层为骨间肌;布有足底动脉弓;有足底外、内侧神经和第2趾足底总神经分布。
配伍 主治:配水沟、内关
昏厥
配前顶、印堂、神门
小儿惊风
配太溪、照海、鱼际
咽喉肿痛
然谷穴是足少阴肾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出自于《灵枢·本输》,别名龙渊,然骨。位于在内踝前下方,足舟骨粗隆下方凹陷中。现代常用于治疗咽喉炎、膀胱炎、尿道炎、月经不调等病症,直刺0.5~1寸。
功能作用:升清降浊。
解剖:在拇展肌处;有趾内侧动、静脉分布;布有跗内侧神经和足底内侧神经。
配伍:配肾俞、太溪、关元、三阴交主治月经不调;
配肾俞、志室、气海主治遗精;
配尺泽、鱼际、孔最主治咯血;
配中极、血海、蠡沟、三阴交主治阴痒。
太溪穴是人体穴位之一,是足少阴原穴。其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也就是说在脚的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其双侧对称,也就是两个。如《九针十二原》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穴,太溪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其气化之气。
【运行规律】经水循肾经而传,气化之气吸热后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清热生气。
〖人体穴位配伍〗 配然谷穴主治热病烦心,足寒清,多汗;配肾俞穴治肾胀;配支沟穴、然谷穴治心痛如锥刺。
大钟,经穴名。出《灵枢·经脉》。属足少阴肾经。足少阴之络穴。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当跟腱附着部的内侧前方凹陷处。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胫神经的跟骨内侧支,及胫后动脉的跟骨内侧支。主治咽痛,气喘,咳血、嗜卧,痴呆,足跟痛等。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功能作用:联络表里。
解剖:跟骨上方;有胫后动、静脉分布;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胫神经。
功效:益肾平喘,调理二便。
配伍:配孔最、尺泽、鱼际主治咯血;
配肾俞、关元、三阴交主治月经不调;
配肾俞、太溪、委中主治腰脊强痛。
水泉穴是足少阴肾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内踝后下方,当太溪直下1寸,跟骨结节内侧凹陷处;跟骨上方;有胫后动、静脉分布;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胫神经。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小便不利。操作方法为直刺0.3~0.5寸。
功能作用:传递水液。
配伍配三阴交、关元主治月经不调。
照海穴是足少阴肾经的常有腧穴之一,位于踝区,内踝尖下1寸,内踝下缘边际凹陷中, 在足大趾外展肌的止点处;后方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主治精神、神志病症;五官热性病证,妇科病证,小便频数,癃闭。操作方法为直刺0.5~0.8寸。
功能作用:吸热生气。
解剖:在足大趾外展肌的止点处;后方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
配伍:佩列缺主治咽喉肿痛;
配中极、三阴交主治癫痫;
配肾俞、关元、三阴交主治月经不调。
复溜穴,经穴名,人体下肢穴位之一。 出自《灵枢·本书》,别名昌阳、伏白、外命。属足少阴肾经,经(金)穴。
穴位解剖:穴位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趾长屈肌、胫骨后肌。皮肤由隐神经的小腿内侧支分布。隐神经是股神经中最长的一支。该神经自股三角内下降,经其尖进入股?管。在该管的下端,与膝最上动脉共同穿股收肌腱板,离开该管;继在膝内侧缝匠肌和股薄肌之间,穿深筋膜,伴大隐表脉下降至小腿内侧,至小腿下三分之一处,分为二支:一支继续沿胫骨内侧缘下降至内踝;另一支经内踝的前面,下降至足的内侧缘。隐神经可与腓浅神经的足背内皮神经结合。上述的趾长屈肌和胫骨后肌等由胫神经的肌支支配。
交信,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阴蹻。属足少阴肾经。阴蹻之郄穴。在小腿内侧,当太溪直上2寸,复溜前0.5寸,胫骨内侧缘的后方。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部为筋神经束干和胫后动、静脉。主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闭经,泄泻,便秘,痢疾,疝气,睾丸肿痛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功能作用:外散寒冷水湿。
解剖:在胫骨后肌、趾长屈肌、拇长屈肌之间;有胫后动、静脉分布;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和胫神经。
配伍:配三阴交主治月经不调。
功效:益肾调经,调理二便。
筑宾穴是足少阴肾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小腿内侧,当太溪穴与阴谷穴的连线上,太溪穴上5寸,腓肠肌肌腹的内下方。主治癫痫狂症,呕吐,疝气,小腿内侧痛。操作方法为直刺1~1.5寸。
功能作用:散热降温。
解剖:在腓肠肌和趾长屈肌间;有胫后动、静脉分布;布有腓肠肌内侧皮神经、小腿内侧皮神经和胫神经。
配伍:配鸠尾、中脘主治癫痫;
配膀胱俞、三阴交主治尿赤尿痛。
阴谷穴是足少阴肾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膝后区,腘横纹上,半腱肌肌腱外侧缘。 在半腱肌腱外侧缘,有膝上内侧动、静脉;布有股内侧皮神经。主治癫狂,泌尿生殖系疾患,膝股内侧痛。操作方法为直刺1~1.5寸。
功能作用:冷降浊气。
解剖在半腱肌腱外侧缘,有膝上内侧动、静脉;布有股内侧皮神经。
配伍:配肾俞、八髎、关元主治阳痿;
配膝眼主治膝部肿痛。
横骨穴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隶属足少阴肾经。在下腹部,当脐中下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解剖] 有腹内、外斜肌腱膜,腹横肌腱膜及腹直肌;有腹壁下动、静脉及阴部外动脉;布有髂腹下神经分支。
[主治] 阴部痛,少腹痛,遗精,阳痿,遗尿,小便不通,疝气,尿道炎,膀胱炎,睾丸炎,附件炎,尿潴留,盆腔炎,子宫内膜炎。
[配伍] 配中极、三阴交治癃闭;配关元、肾俞、志室、大赫治阳萎、遗精、崩漏、月经不调。
大赫穴,是足少阴肾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现代常用于治疗盆腔炎、尿道炎等。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等妇科疾患。直刺1—1.5寸。
功能作用:散热生气。
解剖:在腹直肌内缘;布有腹壁下动、静脉;有第11肋间、肋下神经和髂腹下神经分布
配伍:配然谷主治遗精
气穴是足少阴肾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出自于《针灸甲乙经》,别名胞门、子户。位于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现代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尿路感染、肠炎等,直刺1~1.5寸。
功能作用:补益肾气、调理下焦。
解剖:在腹直肌内缘;布有腹壁下动、静脉;有第11肋间、肋下神经和髂腹下神经分布。
配伍:配天枢、上巨虚主治泄泻。
四满穴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隶属足少阴肾经。[定位]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解剖] 在腹内、外斜肌腱膜,腹横肌腱膜及腹直肌中;有腹壁下动、静脉肌支;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
[主治] 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不孕,产后恶露不净,小腹痛,遗精,遗尿,疝气,便秘,水肿。
配伍] 配气海、三阴交、大敦、归来治疝气、睾丸肿痛;配气海、三阴交、肾俞、血海治月经不调、带下、遗精等病症。
中注穴是足少阴肾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脐中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在腹直肌内缘;布有腹壁下动、静脉;有第10、第11肋间或肋下神经分布。主治腹痛、便秘、泄泻等肠胃病症;月经不调。操作方法为直刺1~1.5寸。
功效:利湿健脾。
解剖:在腹直肌内缘;布有腹壁下动、静脉;有第10、第11肋间或肋下神经分布。
配伍:配三阴交、次髎主治月经不调。
肓俞,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阴肾经。冲脉、足少阴之会。在腹中部,当脐中旁开0.5寸。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及腹壁下动、静脉的肌支。主治腹痛,腹胀,呕吐,泄泻,便秘,疝痛,小便淋沥等。直刺1—1.5寸。
功能作用:积脂散热。
解剖:在腹直肌内缘;布有腹壁上下动、静脉;有第9、10、11肋间神经分布。
配伍:配天枢、足三里主治便秘、泄泻。
功效:理气止痛,润肠通便。
商曲,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高曲、商谷。属足少阴肾经。位于上腹部,脐中上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在腹直肌内缘,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9肋间神经。主治胃痛、腹痛、腹胀、腹泻、便秘、腹中积聚。直刺1-1.5寸。
功能作用:益气健脾,消食导滞。
解剖:在腹直肌内缘。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9肋间神经。
石关穴是足少阴肾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在腹直肌内缘;布有腹壁上动、静脉;有第7、8、9肋间神经分布。主治呕吐、腹痛、便秘等胃肠病症;不孕。直刺1~1.5寸。
功能作用:升清降浊。
解剖:在腹直肌内缘;布有腹壁上冻、静脉;有第7、8、9肋间神经分布。
配伍:配足三里、建里主治腹胀、腹痛。
阴都穴是足少阴肾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在腹直肌内缘;布有腹部上动、静脉;有第7、8、9肋间神经分布。主治胃肠病症;月经不调,不孕。操作方法为直刺1~1.5寸。
功能作用:降浊升清。
解剖:在腹直肌内缘;布有腹部上动、静脉;有第7、8、9肋间神经分布。
配伍:配足三里、建里主治腹胀、腹痛
腹通谷,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阴肾经。冲脉、足少阴之会。在上腹部,当脐中上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及腹壁上动、静脉分支。主治腹痛,腹胀,呕吐,消化不良等。直刺0.5-0.8寸。
功能作用:清降浊气,健脾除湿。
解剖:在腹直肌内缘;布有腹壁上动、静脉;有第6、7、8肋间神经分布。
配伍:配足三里、天枢主治胃痛。
功效:健脾和胃,宽胸安神。
幽门,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报名上门。属足少阴肾经。位于上腹部,脐中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在腹直肌内缘,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7肋间神经。主治腹痛、善哕、呕吐、腹胀、腹泻。直刺0.5-0.8寸,不可向上深刺,以免伤及内脏。
功能作用:健脾和胃,行气导滞,通经下乳。
配伍:1、配玉堂穴治大烦心呕吐。
2、配地机穴、阴陵泉穴、水分穴、小肠俞穴治不嗜食。
3、配商丘穴、通谷穴治呕吐。
4、配大敦穴、石关穴、通谷穴、胆俞穴治干呕。
5、配中脘穴、胃俞穴治嘈杂。
6、配下廉穴、太白穴治泄利脓血。
7、配中脘穴、章门穴、三焦俞穴、三阴交穴、内庭穴、上脘穴、脾俞穴治久痞。
8、配神道穴、列缺穴、膏肓俞穴治健忘。
步廊,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步廊穴是足少阴肾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在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肋间神经痛、胃炎等。斜刺0.3-0.5寸,不宜深刺。
功能作用:运化脾土。
解剖:在胸大肌中,有肋间外肌及肋间内肌;布有第5肋间后动、静脉;有第5肋间神经分布。
配伍:配中脘主治胃痛。
中医针灸穴位之一,隶属足少阴肾经。[定位] 在胸部,当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解剖:在胸大肌中,有肋间外韧带及肋间内肌;有第四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前皮支,深部为第四肋间神经。
主治:咳嗽,气喘,胸胁胀满,呕吐,不嗜食,乳痈。
配伍:配阳陵泉、支沟治胸胁胀痛;配鹰窗,治乳痈寒热,短气卧不安。
灵墟穴是足少阴肾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出自于《针灸甲乙经》,位于在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乳腺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斜刺或平刺0.5~0.8寸。
功能作用:宽胸、利气、通乳。
解剖:在胸大肌中,有肋间外肌及肋间内肌;布有第3肋间后动、静脉;有第3肋间神经分布。
配伍:配膻中主治乳痈。
神藏穴是足少阴肾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在胸大肌中,有肋间外肌及肋间内肌;布有肋间最上动、静脉;有第2肋间神经分布。主治咳嗽,气喘,胸痛;烦满,呕吐,不嗜食。操作手法为斜刺或平刺0.5~0.8寸。
功能作用:收敛神气,安神定志。
解剖:在胸大肌中,有肋间外肌及肋间内肌;布有肋间最上动、静脉;有第2肋间神经分布。
配伍:配肺俞主治咳喘。
彧中(yu zhong)穴是足少阴肾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胸部,第1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在胸大肌中,有肋间外韧带及肋间内、外肌;布有肋间最上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皮质和第1肋间神经。主治咳嗽,气喘,胸胁胀满;不嗜食。操作方法为斜侧或平刺0.5~0.8寸。
功能作用:生气壮阳。
解剖:在胸大肌中,有肋间外韧带及肋间内、外肌;布有肋间最上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皮质和第1肋间神经。
配伍:配膻中主治咳喘。
俞府穴是足少阴肾经解剖
在胸大肌中;有胸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锁骨上神经前支。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在胸大肌中;有胸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锁骨上神经前支。主治咳嗽,气喘,胸痛等胸肺疾病;操作方法为斜刺或平刺0.5~0.8寸。
功能作用:回收体表液体。
解剖:在胸大肌中;有胸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锁骨上神经前支。
配伍:配肺俞、膻中、丰隆主治咳喘多痰;
配天图主治呕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