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
朱元璋回忆中……
刘基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委任他为谋臣。刘基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策,被采纳。
完成了“高筑墙”的部署后,朱元璋便着手实行“广积粮”。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朱元璋除了动员百姓进行生产外,决定推行屯田法,大力开展军队屯田,任命元帅康茂才为都水营用使,负责兴修水利,又分派诸将在各地开垦种田。
几年工夫,到处兴屯,府库充盈,军粮充足。
朱元璋下令不再征收“寨粮”,以减轻农民负担。
为了积粮,朱元璋明令禁酒,但是其手下大将胡大海的儿子胡三舍与别人违法犯禁,私自酿酒获利,朱元璋知道后,下令杀了胡三舍。
有人进谏说胡大海此时正在攻打绍兴,希望朱元璋可以看在胡大海的面子上放了胡三舍。
朱元璋大怒,坚决严明军纪,于是自己动手将胡三舍杀掉。
在争取民心的同时,朱元璋还不断网罗人才,特别是知识分子,朱元璋在应天还专门修建了礼贤馆来接待他们。这些人在朱元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朱元璋十分尊重儒士,他曾召见儒生唐仲实,询问汉高帝、汉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平定天下之道,这也表明朱元璋决心要开创一个新的皇朝。
朱元璋建立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在长江上游有陈友谅,下游有张士诚,东南邻方国珍,南邻陈友定。方国珍、陈友定的目标在于保土割据,张士诚则对元朝首鼠两端,没有多大雄心;陈友谅最强,是朱元璋占领应天后遇到的最危险的敌人。
陈友谅本是徐寿辉手下大将倪文俊的部下。后来他杀死倪文俊,挟持徐寿辉,攻占了太平、采石。
于是陈友谅以为应天唾手可得,就杀了徐寿辉,在采石称帝,国号汉,改元大义。
接着,陈友谅约张士诚东西夹击应天,平分朱元璋的领地,应天大震。
朱元璋只好召集众将商量对策,一时众说纷纭,惟有刘基默不作声,朱元璋于是征求他的意见,刘基认为如今最危险的敌人莫过于陈友谅,必须集中力量消灭他。虽然陈友谅势力强大,但他杀君自立,部众离心,人民疲敝,故而不难战胜,只要等他们深入,再以伏兵击之,不难取胜。
朱元璋同意刘基的判断,于是设计诱敌深入,制造战机。朱元璋的部将康茂才和陈友谅是老朋友,于是修书一封,派人送到陈友谅营中,约陈攻击应天,并说愿意在江东桥作内应。
在六月的早晨,陈友谅率舰队主力赶到应天郊外的江东桥,才发现桥是石桥而非木桥,方知受骗中计。但为时已晚,朱元璋的伏兵奋起攻击,陈友谅大败。
朱元璋收太平,占领信州、安庆。陈友谅败逃九江,第二年八月攻下安庆,于是朱元璋率军直取陈友谅的老巢江州,陈友谅逃往武昌,朱元璋攻克江西和湖北东南部。
正在这时,中原大地风起云涌,红巾军的内部矛盾如同被狂风撕裂的云层,骤然间暴露无遗,昔日的兄弟情谊在权力的漩涡中支离破碎,力量在无尽的争执与背叛中急剧削弱。战旗不再统一飘扬,而是各自为营,昔日的辉煌似乎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张士诚,这位野心勃勃的枭雄,敏锐地嗅到了空气中弥漫的虚弱与混乱,他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仿佛已经预见了胜利的曙光。
他果断下令,派遣麾下猛将吕珍,如同一只蓄势待发的猎豹,猛然扑向安丰这座战略要地。安丰城内,人心惶惶,空气中弥漫着绝望的气息。
刘福通,这位红巾军的元老,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眼中闪过一丝决绝。他深知,唯有向朱元璋求助,方能有一线生机。
一封血书,快马加鞭,穿越战火纷飞的荒野,直抵朱元璋的营帐。
朱元璋接到求援信后,眉头紧锁,这不仅是对盟友的救援,更是巩固自己势力范围、彰显领袖风范的关键时刻。
大军如潮水般涌出营寨,直奔安丰而去。
经过一番激战,朱元璋率军突破重围,如同神兵天降,救出了小明王及一众红巾军将领。
朱元璋将他们妥善安置在滁州,那里暂时成为了一片安宁的避风港。
然而,正当朱元璋以为可以暂时松一口气时,更大的危机悄然逼近。
陈友谅,这位同样野心勃勃的割据势力首领,趁朱元璋主力外出救援之际,认为反攻的天赐良机已到。
陈友谅亲率大军,如同黑云压城,向洪都发起了猛烈的攻势。
洪都城内,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临危受命,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他没有丝毫退缩,而是亲自上阵,与将士们并肩作战。
城墙上,箭如雨下,炮声隆隆,每一块砖石都见证了这场惊心动魄的防御战。
朱文正率领的将士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出色的战术,硬生生地将陈友谅的大军挡在了城外,坚守了八十五个日日夜夜。
而这一切,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元朝至正二十三年七月,朱元璋终于集结了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向洪都进发。消息传到陈友谅耳中,他面色阴沉,却也难掩内心的震撼与不安。
两股势力,两大枭雄,即将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展开一场决定命运的决战……
双方在鄱-阳-湖展开决战,进行了三十六天的大战已陈友谅被乱箭射死结束,朱元璋被百官推举为吴王,建百官司属,因为张士诚早已自立为吴王,故历史上称张士诚为东吴,朱元璋为西吴。
在吞并了陈友谅后,朱元璋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张士诚。
至正二十四年三月,朱元璋再次到武昌督兵攻城,陈理最终出城投降。
张士诚早年贩卖私盐为业,在元末发动盐徒起义,在高邮称诚王,建国号为周,建元天佑,建都平江。
元朝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一举攻下通-州、兴化、盐-城、泰-州、高邮、淮-安、徐-州、宿州、安丰诸州县,将东吴的势力赶出江北地区。
寒风凛冽,战鼓雷动,朱元璋立于中军大帐之前,手执铁笔,饱蘸浓墨,于黄绢之上奋笔疾书,一字一句,皆是对张士诚滔天的声讨。
檄文掷地有声,字字如剑,直刺张士诚心腹,誓要唤醒天下人心,共讨不义。
四周将士闻之,无不热血沸腾,战意滔天,誓要跟随这位布衣天子,荡平江南,一统天下。
同年十一月,秋风萧瑟中,杭州、湖州两城城门大开,守将望风而降,旗帜易帜,犹如多米诺骨牌般接连倾倒,预示着张士诚的败局已定。
平江城,这座曾经的繁华之地,如今孤悬江南,四面楚歌,成为了最后的倔强。
朱元璋亲自部署,数十万大军如黑云压城,将平江城团团围住,铁骑与步卒交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誓要将这最后的堡垒吞噬。
城楼上,张士诚的将士们虽知大势已去,但仍拼死抵抗,箭雨纷飞,炮声隆隆,紧张激烈的战事背后,朱元璋的另一手棋悄然落下。
他密令廖永忠(大虎),轻车简从前往滁州,表面上是去接小明王韩林儿登基为帝,实则暗藏玄机。
瓜步江边,夜色如墨,廖永忠让人锋利的凿子穿透船底,江水悄无声息地涌入,小明王的命运在这一刻被悄然改写,韩林儿终沉于滚滚江水之中,成为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消息传回,朱元璋面沉如水,深知此举虽非光明磊落,却是为了大局所迫。
于是,他毅然宣布,自即日起,不再沿用龙凤纪年,改元至正二十七年为“吴元年”,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也预示着朱元璋将要以一己之力,改写历史,开创属于自己的王朝。
此刻的江南,战火连天,人心浮动,而朱元璋,这位从草莽中崛起的帝王,正一步步向着他的梦想迈进,每一步都踏着鲜血与荣耀,每一步都让人心生敬畏,又无法抗拒地被卷入这场历史的洪流之中。
因为张士诚反复无常,贪图享乐的本性在绝境之下更显无遗,对部下的生死似乎已抛诸脑后,只余下一片醉生梦死的奢靡。
平江之战的硝烟笼罩下,朱元璋的大军如潮水般汹涌,他们筑起的坚固城墙,宛若铜墙铁壁,将这座昔日繁华的城池紧紧扼住咽喉。
而那三层高耸入云的木塔楼,更是成为了死神的了望台,每一道弓弦的震颤,每一发火铳的轰鸣,都像是死神的低语,无情地剥夺着城内的生机。
襄阳炮的轰鸣,日夜不息,如同雷神震怒,将天际与地面撕裂,巨大的炮石带着毁灭性的力量,一次次撞击在城墙上,溅起漫天尘埃与碎石,也震碎了城内军民的心防。
每一次爆炸,都伴随着绝望的哀嚎与哭泣,恐惧如瘟疫般在城中蔓延,人心惶惶,不可终日。
张士诚,这位曾经的伪帝,此刻却只能困守孤城,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王国一步步走向毁灭。他的弟弟张士信,更是将生死置之度外,在城头那摇摇欲坠的指挥所内,竟还沉浸在酒池肉林之中。
银椅反射着惨白的光,映衬着他那张因酒精而扭曲的脸庞,左右侍奉的仆从战战兢兢,生怕一不小心便成为炮火下的亡魂。
就在这样一个荒诞而又绝望的瞬间,一只精心挑选的桃子被颤抖的手递到张士信嘴边,然而,这最后的甜蜜还未来得及品尝,一枚襄阳炮的炮弹便划破长空,精准无误地击中了他们所在的区域,一声巨响之后,银椅、美酒、桃子,乃至张士信本人,都化为了飞灰,只留下一片死寂与无尽的嘲讽。
这一幕,不仅是对张士诚及其家族的讽刺,更是对整个平江城命运的宣判。
城外,朱元璋的军队士气如虹,他们知道,胜利的曙光已经近在咫尺;而城内,则是一片死寂与绝望,等待他们的,将是无法逃脱的悲惨命运。
朱元璋的使者如潮水般涌来,一次次带着诱人的条件与承诺,企图撼动张士诚坚守平江的决心。
然而,每一次的劝降都如同石沉大海,张士诚的目光坚定如铁。
平江城内,随着战事的拖延,粮仓渐空,昔日繁华的街巷如今弥漫着绝望的气息。
城内以草根、树皮充饥,甚至有人挖地三尺,捕捉鼠类以求一线生机。
在吴元年九月初八,晨曦初破,朱元璋的大军如同潮水般涌入了平江城。
但终因寡不敌众,张士诚被俘。
东吴政权,随着张士诚的离世,画上了句号。
朱元璋在平江城头,望着满目疮痍的战场,摇了摇头对着张士诚的这个无能-暴-君吐了一口口水随后,他迅速调整战略,命汤和为征南将军,挥师南下,讨伐浙东的方国珍;同时,胡廷瑞与何文辉率领的另一支大军,则直指福--建,誓要一统江南。
而方国珍,在得知张士诚的结局后,面对朱元璋的强大攻势,最终也选择了投降,江南的割据势力逐一被平定。
吴元年十月二十一日,在休养生息半个月以后,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二十五万,北进中原。
北伐中发布《谕中原檄》,文告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以此感召北方百姓起来反元。
朱元璋对北伐又作出了部署,提出先取山东,撤除蒙元的屏障;进兵河南,切断它的羽翼,夺取潼关,占据它的门槛;然后进兵大都,这时元朝势孤援绝,不战而取之;再派兵西进,山西、陕北、关中、甘肃可以席卷而下。
北伐大军按计而行。徐达率兵先取山东,再西进,攻下汴梁,然后挥师潼关。朱元璋到汴梁坐镇指挥。
吴二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于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大封诸将为公侯,部分追封为王。初封六公,其中以五大将、一大臣为开国元勋。分别为: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遇春、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
而后又追封胡大海为越国公、战死的丁德兴为济国公,汤和为信国公、冯国用封郢国公。
洪武元年十月,朱元璋于鸡鸣山立功臣庙,朱元璋亲定功臣位次,以徐达为首,次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胡大海、冯国用、赵德胜、耿再成、华高、丁德兴、俞通海、张德胜、吴良、吴桢、曹良臣、康茂才、吴复、茅成、孙兴祖凡二十一人。死者像祀,生者虚位。又以廖永安、俞通海、张德胜、桑世杰、耿再成、胡大海、丁德兴七人配享太庙。
七月,各路大军沿运河直达天津,二十七日进占通州。八月,明军进逼大都,元顺帝带领三宫后妃、皇太子等开健德门逃出大都,经居庸关逃奔上都,丢失四百年的幽云十六州也被收回。
朱元璋鉴于北宋末年燕山一带在两年之内得而复失的前车之鉴,决定北征消灭北元。
第一次北征,三路皆胜,之后自己获得神奇的模拟器……
第二次北征以失败告终,不过朱元璋没有给马皇后讲胡惟庸之乱!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