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靠边所以只有小半扇窗户,这样的布局倒是方便她靠墙放行李。
一个大大的皮革行李箱用一副铜锁锁住,钥匙就挂在原主的脖子上,现在是她的脖子上了。
另外还有一些日用品也被原主靠墙整齐的码在炕边,原本一米多的宽度顿时被行李杂物占据了三分之一。
枕头和薄被她随意堆在炕上,总之有些凌乱。
才到两天,原主并没有时间精力好好的布置一番这个属于她的小空间。
唉!
缺了一个柜子和架子。
呸!
都要在这里落户了,缺的是一套只属于她一个人的房子好不好。
就这点一小块屁大点的地方,连八人间大学宿舍的住宿条件都比不上。
原主会嫌弃这样的生活环境的确情有可原。
林冰夏也同样嫌弃。
她想到既然下乡了,很大可能就要在这个向阳大队至少生活四五年,那完全有必要先解决住房的问题。
以她如今秘密一大堆的现状,与其遮遮掩掩同其他人合居在这么一个狭小的空间内,不如趁着下乡之初营造她手头特别宽裕的表象一步到位。
毕竟一天到晚在人家的眼皮子底下活动那简直会要了她的老命,就当是一个现代人穿越而来最后的矫情吧。
至少在能力范围内让自己过得舒适些。
对了,原主箱子中有一些贵重物品必须先收起来。
这些东西可都是原主从家中薅来的,也是她与原主家人和解的关键道具。
记忆中原主就是个手松的,从家中带出那么多的钱票财物,钱和票没过多久就被她挥霍的差不多。
没钱用了就拿着小黄鱼去黑市换钱票物资。
只可惜原主只对自己人狠心,在外头却又太过傻白甜。
那些常年混迹黑市的老油条一眼就能看出,这位来黑市连最基础的掩饰都不做的小知青太没心机。
这送上门的夯货不宰她宰谁?
所以,原主手中的小黄鱼相当于半卖半送才得到一些物资。
简直就是一个财大气粗的散财童子。
林冰夏取出挂在脖子上的那枚精美锃亮的黄铜钥匙,放倒行李箱开锁。
随意一翻她就从一堆衣服中找到了一大包的钱票,还有十根小黄鱼以及一些价值不菲的金玉首饰。
林冰夏也没有仔细查看直接收进了空间中。
啧啧,这姑娘怎么想的,箱子里竟然都是些春夏的衣物。
各种颜色款式的布拉吉就占了一半,适合干农活时候穿的衣服就没有两件。
至于冬天的衣物那是半点没有。
略一思忖就知道,估计原主压根嫌弃行李太多拎不动,又没有想过把大件的棉衣被褥之类的东西给邮寄过来。
毕竟她手头有钱有票不是吗?
彻底贯彻穷家富路的宗旨,天真地以为下乡的地方同京都一样方便,想要买什么花点钱早点排队,或者找找关系总能买到的。
也罢,反正别人的东西她也不习惯用,距离天气冷下来还有些日子。
这段时间要准备好过冬的物资完全没有问题。
原主还留下一些糕点,糖果,麦乳精,红糖之类的零食全都仔细地收在一个大铁盒中。
这丫的原主压根没有委屈过自己。
得嘞,这些东西正好派上用场没,就不用收起来了。
再换一个小点的箱子,里面倒是收拾得规整。
两个纸盒子一个木头小盒子,又有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就把箱子填满了。
打开两个纸盒分别是一双小皮鞋和一双胶底白鞋,都是被仔细包好的。
对了,她脚上还有一双解放鞋。
又打开另一个木头盒子,里头却是一些鲜艳闪亮的头饰和橡皮筋之类的小东西。
唉,这个姑娘就是个爱美的。
总之她所带来的东西都是些中看不中用的。
林冰夏将那些布拉吉,小皮鞋,还有原主的心爱小物件们都收拾了出来,一股脑全都塞在小箱子中。
这些没什么大用的东西就先搁置吧,有机会就把它们拿去换些有用的东西。
从大箱子上取下铜锁头用这个小箱子上。
其他要穿的衣服和一些不常用的东西就塞在大箱子中,至于每天要用的毛巾牙刷雪花膏之类的就放在随手可拿的位置。
刚把东西归位,院子中就传来几个年轻男女的说话声音。
“楚大哥,也不知道新来的那个小林知青怎么样了,我们把人抬回来以后就没再管她。
唉,应该留一个人陪她的,也不知道小林知青醒了没有。”
说话的是个年轻女孩,声音软软娇娇的。
林冰夏将这个声音同记忆中的人对号,是来自上海的知青马黛楠。
原主记忆对马黛楠的观感可不好,十八岁的南方女孩骄纵做作。
不过这位在经济上很是宽裕,家里人也经常给她邮大包裹过来,不缺好东西。
当然她也会和大队中一些老乡去换些山货、药材给家里寄回去。
“你别担心,之前赤脚医生不是说她就是中暑了吗?药也吃了,休息了大半下午应该没问题的。
放心吧,小姑娘应该就是突然改变了生活环境,又不适应做体力劳动。
再过一段时间就好了,想当初我们这些老知青也是这样过来的。”
“对呀,对呀!马知青你不用担心,夏夏就是一下子没有缓过来,我们还是先看看她醒来没。”
林冰夏立刻从记忆中将这几人的声音与相貌搭配起来。
一个是老知青陈晓霜,来到向阳大队四年多已经23岁,算是知青院的老人了。
与她一起来的知青或嫁人,或入赘,或租住到老乡家中,只有她一直住在知青院看着人来人往。
还有一个女孩是和原主一起坐火车同一批来下乡的张文欣,比原主大两岁。
原主应该是所有知青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至于马黛楠口中的楚大哥原主印象很深刻。
这可是一位大帅哥呀!
全名楚云峥,和发小云见山结伴下乡,两个十八岁的大男孩帅气又热情,同原主一样都是京都人。
同一趟火车却在不同的车厢,几人都是在下火车后才聚集到一起,同时跟着接人的大队长来到向阳大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