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着那份直抵人心的见解与剖析,方海的讲评吸引了成千上万乡亲的目光,这一次也不例外。
“方海大哥开口,咱村头到村尾哪个不竖起耳朵听?今天,咱就来掰扯掰扯这首歌。”
“每个人心里头,都藏着那么一座城,一份情愫。”
“词儿朴素实在,像咱们的日志,调儿舒缓,听着就让人心宽,跟在田埂上晒太阳似的自在!”
“最打动人的是那些琐碎事儿,平常得不能再平常,可一配上那低沉的嗓子,那场景就跟在眼前过电影一样,谁听了都能跟自己个儿的事对上号!”
“瞧见那现场视频,我也是一愣,好久没见过歌手能这么干的了。听着这歌,我就想着牵着媳妇的手,在村里遛遛弯。”
“歌唱的是离别,却不带半点哀伤;提着离愁,却不沾半滴酸楚;悲中带着满满的美好回忆,这大概就是歌声勾起人心中美景的原因吧!”
不得不提,内行人到底是内行人,看问题透亮,讲得清楚明白。
在方海那篇博文中,洋洋洒洒写了好几百字,把《成都》这首歌的情意描绘得八九不离十。
倒也不是沈飞唱的歌浅,歌曲这玩意儿,感情色彩本就随人而异,听的人心头滋味自是各不相同。
歌嘛,就是个引子,就像网上流传的段子一样。
说是有位初中生,文才出众,写了一首现代诗,引得全网关注,还得了好多奖。后来,这首诗成了学校一次考试的题目。原创作者一看,索性把自己创作时的想法一股脑儿填进了试卷。结果呢?得了鸭蛋!为啥?几个所谓的专家,根据自己那一套分析解读,硬生生给想歪了。
原创者自个儿都懵了,话都不是那么说的,写诗时候哪想那么多。
这笑话看着乐呵,但说到底,不也反映了个道理?沈飞现在的情形,也如出一辙。
大伙儿经历不同,听同一首歌,滋味自然也就五味杂陈,正应了那篇文章的话。
不过,有了专业的分析撑腰,这篇密密麻麻的文章便在网上引起了波澜,点赞转发不断,评论区里好评如潮。
“博主说到了心坎儿上!”
“对头,就是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让人心头发酸!”
“有文化的读书人就是不一样,这歌唱一宿,回回听都觉得,哎呀妈呀,真好听!”
“回忆是最美的,歌嘛,不过是载着回忆的船!”
“说真的,那城是该去看看!”
“别提了,票我都订好了,就奔那城里头,找找歌里的小酒馆!”
谁也没想到,这么一首歌唱美好生活,满怀深情的歌,经沈飞一唱,竟成了催泪弹。
有遗憾的,恋爱中的,刚分手的,还有愣头青小子,无一例外。
一听歌,都说好听。一曲终了,还想再听一遍。循环几遍后,思绪就不由自主飘远了,跟着回忆涌上心头,两行清泪悄无声息地滑落。
但是,说到这首歌最感动的,可不是哪个网友。
而是那座城市的旅游官老爷们。
收到比赛导演组寄来的作品,他们先是摸不着头脑,接着又忐忑不安。
之前沈飞为庐州谱曲,还有后续为一串城市做的宣传,不知让多少地方眼红。
这其中,数他们这儿最着急。明明是块宝地,却因地形所限,虽有千年底蕴,旅游业却始终火不起来。
这愁得哟!可眼下,《成都》一夜之间在网络上爆红,他们立马兴奋起来。
走在乡间小道上,那些早年出了名的艺人,也仿佛找回了初心。
哪个歌手不是一步步爬坡,有低谷也有辉煌,录音棚里闷久了,难免忘了当初那份热爱。
受了沈飞的启发,
许多歌手开始走上街头,戴着简单的面具,或是站闹市中,或是抱把破吉他坐在村口小酒馆里献唱。
总而言之,
人人都在改变,网友见了,也是喜闻乐见。
比赛至此,
已渐渐步入正轨,经过开头的震撼,直播间里的乡亲们不仅没失去热情,反而更期待接下来的作品了。
前头也讲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