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熙元年,岁在丙寅。
东海王司马越,历经数战,终击败成都王司马颖。
司马越之军,旌旗蔽日,浩浩荡荡。
成都王司马颖兵败如山倒,狼狈逃窜。
司马越遂成为八王之乱之最终胜利者。
其思及晋惠帝司马衷,乃命人将其接回洛阳居住。
洛阳城,宫殿巍峨,然历经战乱,已显破败之象。
晋惠帝司马衷,形容憔悴,双目无神。
其在众人簇拥下,缓缓步入显阳殿。司马衷心中感慨万千,回想多年来之颠沛流离,不禁黯然神伤。
时光荏苒,至光熙元年十一月十七日。
显阳殿内,气氛凝重。司马衷卧于病榻之上,气息微弱。
左右侍从,皆面露忧色。
关于司马衷之死因,众说纷纭。其一曰:其误食有问题之胡饼,食物中毒而亡。或言,那日,司马衷饥饿难耐,见有胡饼呈上,便不顾左右劝阻,食之。
未几,腹痛如绞,面色惨白,遂昏厥。众人惊慌失措,然回天乏术。
其二云:当时辅政之东海王司马越欲篡权,派人毒杀之。司马越心思缜密,野心勃勃。
其恐司马衷碍其大事,遂暗使亲信,以毒入食,害之。或闻,司马越亲信悄然入殿,将毒药置于司马衷之饮食中。司马衷食后,不久便毒发身亡。
其三则言:晋惠帝之死并不涉及阴谋,乃正常病亡而已。司马衷多年来历经磨难,身心俱疲。
其本身体弱,又屡遭惊吓,病情日益加重。终至油尽灯枯,自然而亡。
司马衷终年四十八岁,谥号为惠,被葬于太阳陵。
司马衷是西晋第二位皇帝,其在位十七年,见证了西晋之兴衰荣辱。
【后世评价】:
一些负面评价认为:
-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表示“惠帝之愚,古今无匹,国因以亡”,他觉得晋惠帝的愚蠢行为直接导致了晋朝的灭亡。
- 唐太宗李世民提出“惠帝可废而不废,终使倾覆洪基”,认为晋武帝在立太子的问题上出现重大失误,导致西晋王朝短命而亡。
然而,也有一些观点对晋惠帝的评价较为客观或有所保留:
- 宋朝史学家胡三省认为“孰谓帝为戆愚哉”,从晋惠帝阻止宫人洗掉嵇绍血迹并说出“此乃嵇侍中血,勿去”这件事来看,他不像是愚蠢之人。
- 民国史学大家吕思勉先生也觉得“此乃嵇侍中血,勿去”绝不类痴呆人语,甚至认为“史之所传,绝不足信也”,即史书上所写的内容未必完全可信。
司马衷的部分称号包括“晋惠帝”,“惠”字在谥号中有仁德慈爱或软弱无能的寓意,他被追谥为晋惠帝。
一方面是因为其软弱无能间接导致了八王之乱的发生;另一方面他也有亲近忠臣的举动,例如在嵇绍为保护他而死后,他阻止宫人洗掉嵇绍的血。
某说法指出司马衷是华夏首位向草原大量移民的皇帝,他任命的官员曾帅晋胡联军西征,打败了在中亚的匈奴,基本让匈奴西迁离开中亚,并继续追击到达欧洲,促进了斯拉夫民族的形成发展等。
但这种说法的可信度和相关历史细节,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