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现场已经提前准备好了各种所需的工具和设备,就等着电池到来了。
万用表,电池测试仪,专用的负载测试器,温度计,湿度计,真空炉等等准备齐全。
工作人员还过来让李星几人换上专用的防护设备,手套,衣服,护目镜一应俱全。
先检查电池外壳的表面,看看有没有裂痕,变形或者腐蚀迹象,电池端子是否干净无腐蚀。
“电池外观检查通过,合格。”,一个专门负责记录结果的测试人员,边喊,边通过他手里的平板记录测试结果。
然后是电压测试,分为无负载电压测试和有负载电压测试。
充电状态和速度测试,对电池进行完全充电、部分充电或失效充电看电池的充电状态是否符合预期,确认电池的充电容量与其规格一致,以及充电速度。
放电性能测试,使用负载测试器施加适当负载,并记录电池在特定负载下的电压变化,这同时还测试超负载。
这一项测试就比较花时间,因为李星的电池可任意调节电压电流,这都是智能系统在感知农机的动力需要时自动调节改变的,从而降低电能消耗。
可任意调节,那就得多测几组数据,除了常规的,各种低电压电流,高电压,高电流都测一测。
稳定性测试,在各种环境温度和湿度的不同组合下的把刚刚的流程再来一遍,除了常见的农业生产环境,一些日常生活里可能都见不到的极端环境也要测。
寿命循环测试,在控制环境下对电池进行多次充放电循环,记录其容量衰减情况。
最后是最重要的安全性测试,比李星之前做的安全测试还要齐全繁琐。
李星看了一眼整个测试流程,发现还是挺需要时间的,两三天之内测不完,就和周教授告辞离开了。
李嘉奕也顺势告辞,他本来就是陪李星过来,怕李星一个人,才见周教授一面,有些尴尬,毕竟他是搭桥的人。
“李叔,智能农机的测试非常完美,等会儿给发一份测试视频给你。”
“农业生产无人化项目可以正式开始启动了。”,李星说道。
“好,这段时间和大型农场,合作社洽谈的结果也比较好。”
“你对他们的要求,索取不多,所以推进的比较容易。”,李嘉奕也很开心。
本质上农业无人化生产,需要智能化的农机,这个小凡来设计,水稻智能农机的测试结果表明,小凡作为超级AI这点设计工作简简单单。
全世界商业化的农作物,也就是种出来要卖出去,不是种着玩的农作物差不多3000多种。
种植逻辑完全不同,就必须设计不同的智能农机,种植逻辑相同,类似,或者很容易加减种植流程的只需要设计同一种智能农机。
根据小凡的数据推算,即使把3000种农作物的智能农机全都设计出来,也只需要设计50-100种不同智能农机,而且小凡还可以通过,复杂化智能农机,降低这个数量。
李星的想法就是,最常见、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的先设计,先把最难干的活先干了。
他急着推进这个项目的原因就是,拥有小凡后,小凡帮李星做了很多数据模拟工作,小凡给出来的结论让他迫不及待。
如果无人化智能化农业生产系统全面推广完成,全国农作物产量至少增加30%,比例就已经算高到逆天了,但是基数更逆天啊。
2017年,咱们还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而且解决了温饱问题,农作物产量基数非常大,多种主要的农作物咱们都是是第一的产量,而且是断档世界第一。
多增加的30%也就意味着能多养活4亿人,4亿人,世界上除了咱们和阿三,还没有4亿人口的国家,也就是新增的产量就能养活一个老美加俄罗斯或者日本。
除了咱们和阿三,这增量的粮食能养活任何一个国家,李星虽然最后没拿到白纸黑字的文件说他拥有部分粮食分配权,控制权。
但是通过农业科技委员会的各种章程设置,他实质上拥有这两个权力,只是被限制了,不是他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光是增量就足以支撑他去做他的免费发食物行动。
为什么对产量的提升比例有这么极度乐观的估计呢,因为智能化农业生产是最顶级,最精细的种植模式,而且每天20小时,甚至巡查无人机是24小时照看农作物。
因为种田本身就不挣钱,最精细的种植方式太耗费人力,一个人自己做肯定做不过来,还得请工人,那农作物卖的钱还不够请工人。
所以只有卖得的非常贵的农作物才会采取精细化种植,而且这个人工的精细化和智能农机相比还差上几个等级。
别的不说,农民只能靠经验来判定农作物长势,也只能靠肉眼来观察地里田间的信息,对于农作物的信息是收集不全的,判断和结论都不是完全正确的。
而智能农机身上带着一大堆感知仪器,虽然粗糙成本低,但是算法牛逼,基本不会做出错误的结论。
而且智能农机的精细化照料也是往产量上发力,而不是往精品上发力,李星前世就不懂为啥一些水果、蔬菜可以卖几百块一斤,感觉就是商家为了挣钱,有钱人为了秀优越强行搞出来的。
他倒没让智能农机完全禁止农作物往精品方向发展,只是默认模式就是产量模式,而不是精品模式。
而且即使是产量模式,农作物也会被细心照料得比以往好看,相对于以前,纵向比较,就已经是精品了。
增量30%的本质原因就是人工农业和智能农业不是一个维度的种植方式,过去的总结经验,种子、化肥和天气三要素决定农作产量至少80%,其他加起来都不到20%。
智农农业的作业过程一定程度借鉴过去人工种植的经验,但是已经是不同的生产方式了,是机器效率对人工效率的绝对碾压。
在智能农机全农作物生长周期内都做正确有效的精细化管理,有30%这个产量也就不奇怪了,而且以后还能增加。
因为智能农机的大数据平台可以收集种子的产量信息,这种收集的细致程度是人工难以想象的,可以在一片农田里精准找到产量最大的那一株,然后把种子收集起来作为育种实验的基础。
以后为了实验要求,大规模种植,全国生产数据统一汇聚,哪种农作物的各种优良种子,产量高的,抗病的,矮的,抗伏倒的,一下子就筛选出来了。
人工就做不了这个活,因为肉眼看看不过来,即使有人看过来,也不一定准确,人眼的分辨率大概相当于几亿像素的图像,但是毕竟不是仪器,没法一下子感知到数量和重量。
种子在产量的占比因素至少都得是50%,种子的好坏就决定了农作物的基本产量,所以未来有了大数据平台筛选出来的各种大规模种植情况下的优良植株,育种工作将推进得非常顺利。
粮食产量的增加意味着国家的粮食安全又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咱们挨饿挨打的记忆刻骨铭心,诞生了那两句有点可爱、有点心酸的话,火力不足恐惧症和能种菜吗。
2017年上半年的闭关工作到此告一段落,如果电池测试没问题,就马上投入生产,这个和智能化农业生产系统不需要同步。
本身这款电池就是一个超级赚钱的东西,本来这种大型电池的发展是电动汽车发展带来的,现在李星提前把它搞出来,要引起电动车行业的巨大变动了。
咱们国家从2009年就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推出扶持新能源汽车的政策,但是这时候的主要厂家只有两个,绝大多数新能源汽车厂商都是2015年之后成立的。
这些公司里面啥技术都还没有呢,就要获取一个超级技术大礼包了,一方面是好事,加速他们产品出台,占领市场,一方面是坏事,不是自己搞出来的,受制于人。
李星打算自己成立电池制造公司,但是只做一个基本的生产能力和扩展能力保留,防止有人集合起来反卡他的脖子。
不过多占领市场,开放技术授权,条件就是入股和利润分配给员工,李星不要求这些公司完全执行他的公司价值观,老板只拿1%的利润。
因为李星有小凡在金融市场赚钱,不差钱,这些老板没有,李星准许他们获取10%的利润,虽然看起来比例很低,但是这个电池是百分百挣钱的活,这个老板不干,有的是老板干。
甚至之后的智能农机制造公司也是这样,当越来越多的人和李星的公司、技术有强关联,也就是靠着李星吃饭的时候,他就慢慢推广这套把公司绝大部分利润分配给员工的价值观。
总有一天,社会上这类能分到公司绝大部分利润的人越来越多,社会就会变回大众的社会,而不是资本家的社会。
李星会用他的技术打垮那些把工人当消耗品,老板赚得盆满钵满,员工生产生活环境不如老鼠居住的环境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