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狂诛草寇,道昧放心猿
唐僧师徒四人在取经途中的经历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徐徐展开。
他们一路行至一处山岭,那山势险峻巍峨,仿佛是大地隆起的脊梁,直插云霄。山上林木茂密葱郁,宛如绿色的海洋,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似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不时传来的野兽嘶吼声,在山谷中回荡,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危险的气息。唐僧骑在马上,看着这险峻的山势,心中不禁有些不安,那慈悲的面容上浮现出一丝忧虑。孙悟空火眼金睛闪烁着光芒,敏锐地察觉到师父的担忧,便果断地让猪八戒前去探路,自己则如一座巍峨的山峰般守护在师父身边,手中紧紧握着金箍棒,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危险。
猪八戒扛着九齿钉耙,摇头晃脑地哼着小曲,大摇大摆地走在前面。那钉耙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寒芒,仿佛在向世人宣告着它的威力。忽然,从茂密的树林中窜出一伙强盗,他们个个手持刀枪,面目狰狞,如同从地狱中逃出的恶鬼。为首的一个强盗身材魁梧,满脸横肉,眼中闪烁着贪婪与凶狠的光芒。他大声喝道:“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那声音如雷鸣般在山谷中回响,震得树叶纷纷飘落。猪八戒见状,不慌不忙,肥胖的脸上露出一丝不屑。他挥舞着钉耙,威风凛凛地与强盗们斗在一处。钉耙在空中划过一道道优美的弧线,带着呼呼的风声,每一击都蕴含着强大的力量。强盗们虽然凶狠,但在猪八戒的攻击下却渐渐陷入了困境。
孙悟空见猪八戒陷入苦战,心中一紧。他立刻让沙僧保护好师父,自己则提着金箍棒,如一道闪电般加入战团。孙悟空的身影快如鬼魅,金箍棒在他手中如同一条灵动的巨龙,上下翻飞,威力无穷。强盗们哪里是孙悟空的对手,在他的攻击下,三下五除二便被打得落花流水,四散逃窜。孙悟空本想追上去,将他们一网打尽,但唐僧却拦住了他。唐僧面容严肃,眼中满是慈悲,说道:“悟空,得饶人处且饶人,他们也是生活所迫,不必赶尽杀绝。”孙悟空听了,心中虽然不悦,但也不敢违抗师父的命令,只得作罢。师徒四人继续前行,但孙悟空心中却有些烦躁,他觉得自己神通广大,却要受制于唐僧的迂腐之见。心中的不满如同乌云一般渐渐积累,让他的心情变得沉重起来。
不久,他们又遇到了一伙强盗。这伙强盗比之前的更加凶狠,他们人数众多,气势汹汹。孙悟空看着这些强盗,心中的怒火瞬间被点燃。他没有再听从唐僧的劝告,而是直接挥棒将强盗们打得落荒而逃。唐僧见状,心中大惊,他那慈祥的面容上露出了愤怒与失望。他责备孙悟空太过残忍,不懂得慈悲为怀。孙悟空心中积压的不满终于爆发,他那火眼金睛中闪烁着愤怒的光芒,大声说道:“师父,你总是如此迂腐,不懂得变通。我老孙一心保护你,却总是被你责备。”说完,愤然离去,回到了花果山。
唐僧失去了孙悟空的保护,心中十分忧虑。他看着孙悟空离去的方向,眼中满是无奈与悲伤。猪八戒和沙僧虽然勇猛,但毕竟不如孙悟空神通广大。唐僧只得每日念经祈祷,希望孙悟空能够早日归来。他知道,取经之路充满了艰难险阻,没有孙悟空的保护,他们将面临更大的危险。
在花果山,孙悟空虽然自由自在,但心中却始终牵挂着师父和取经的重任。他看着熟悉的山水,心中却没有一丝喜悦。他知道,自己虽然神通广大,但取经路上的艰难险阻,还需要唐僧的坚持和毅力。经过一番思考,孙悟空决定放下心中的不满,重新回到唐僧身边,继续保护他西行取经。
在丹道的视角下,“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心之本体本应空空如也,能够应对万物却不被万物所束缚;无内无外,广阔而公正;不迎合不追随,顺其自然;如同镜子和山谷一般,物来则顺应。如此一来,即便外界千变万化、纷扰不断,心中却依然明亮,不会被外界所干扰;寂静安然,不会随外界而躁动,这便是真正的心。倘若事物还未到来,心中却已有迎接事物之心;事物到来后,又有滞留事物之心;事物离去后,还有追逐事物之心。这便是如来所说的“诸心皆为非心”。非心会伤害真心,如同灰尘堆积会使镜子昏暗,污垢堵塞会使山谷阻塞。所以,有心往往是放纵之心,无心才是收敛之心。
然而,单纯地将心养于无的状态,又可能会陷入无所作为而仍然放纵的境地,放纵则会导致性昏命摇,趋向死亡,心也就成了死亡的根源。只有心死才能使性彻悟,性彻悟则命定,从而回归到生命最初的状态。长生的秘诀在于死心,无心的秘诀也在于死心,死心的秘诀在于忘却机巧,忘却机巧的秘诀在于养气,养气的秘诀在于保持恬静而不狂妄。这三篇内容,首先指出刻意有心的危害,接着指出刻意无心的危害,最后指出刻意有心和无心两者同时存在的危害。直到在如来面前一棒打死六耳猕猴,才真正揭示出死心的精妙真谛。如同散天女用微妙的舌根,敷演这三则道理,以昭示后人。至于后人是否能够理解,就不是所能预料的了。
说“灵台无物谓之清”,是指心的本体本是虚空;“寂寂全无一念生”,心的本体本无物,所以心贵在无心;“猿马牢收休放荡,精神谨慎莫峥嵘”,是说有心就会放纵;“除六贼,悟三乘”,是通过死心来收敛心;“万线都罢自分明”,是心死而性得以恢复;“色魔永灭超真界,坐享西方极乐城”,是性恢复而命得以保全。
唐僧遭遇女魔之难时,“咬钉嚼铁,以死命留得真身”。就如同在风浪中询问如何稳定船舵,在险峻的山岭上拉紧缰绳,这是死心而不放纵。然而,船常常在平静的水面上倾覆,马常常在平坦的道路上摔倒,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心放纵而不能死心的缘故。“师徒来到平坦之地,八戒举起钯上前赶马,催促大家走动。孙悟空把金箍棒一晃,喝了一声,那马挣脱缰绳,如飞似箭。长老挽不住缰绳,任由它放开一路辔头。”这些都描述了意马急躁前进,因为有意念而导致心放纵的情形。心一旦放纵,主人就会失去掌控,而贼寇般的杂念就会滋生。所以“正走着,忽然听到一阵锣声”,“坐不稳,跌下马来”。这是刻意行动而有心,心放纵所带来的危害,正如“断除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所说的那样。
贼寇们说“我们在这里起一片虎心,截住要路,专要些财帛。”在要路上拦截,专门索要财帛,起一片虎心的人,都是有心作贼,利己害人。虎看似好汉,但虎心就是畜生之心,何必论这一世那一世呢?唐僧说“那世里变畜生”,也是有心劝善,想让这一世的人回头,但未免又在有心之处遭遇魔难。贼寇们听了这话所以大怒,敲打、捆绑、吊打,无所不用其极,期望一定要得到财物,却不知道杀身之祸已经在后面等着他们了。
“三徒看到师父吊在树上,孙悟空肩上背着蓝布包袱,走到前边叫师父,询问发生了什么事。唐僧说:‘这伙拦路的要买路钱。因为我身边没有财物,就把我吊在这里,只等你来想办法。’孙悟空说:‘你怎么跟他们说的?’唐僧说:‘他们打得我急了,没办法,把你供出来了,这是一时救难的话。’孙悟空说:‘承蒙你抬举,正是这样供。’”这些都描写了行贿说合的情形,吊打只是虚招的迫害,忽然出现一个“供”字,说“没办法,把你供出来”,说“承蒙抬举,正是这样供”。分明指的是贪污受贿、吊打逼迫,是衣冠中的大盗,而实际上是性命中的危险微妙之处。
孙悟空骗来许多财物,连同包袱一起贡献出去,又引用古书“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这两句话,说:“这是末事。”恐怕这本书古僻深奥,不是念“之乎者也”的人,以及那些拦路抢劫的人所能读到和理解的,以此可见世上的学者读书,连这样的两句话也读不懂。贼寇说:“将盘缠留下,免得动刑!”孙悟空说:“说开了,盘缠必须三分。”说:“就要瞒着他师父留起一些。”说:“如果很多,也分一些给你。”每一句话都酷似酷刑恐吓、说事过钱、行贿分赃的口吻;这就如同听讼的情节,描述了有心作恶的危害;也就是“从牢狱的末节而解释畏惧志向的根本”的意思。
孙悟空奋起神威,扑杀两个贼寇,原本并不过分。无奈长老既不顾及孙悟空,反而走了错路;又姑息草寇,却祝愿他们只去告姓孙的人;这导致孙悟空性子被激发,说出“有玉帝天王等诸神,随你去告不怕”这样的话。这是有心为善的危害,是道昧神狂而心放纵。
“长老心怀嗔怒,师徒们表面一套背后一套”,这是有心而心放纵。“三藏用鞭子指着说:‘我们到那里借宿去。’”这是有心为善却不辨是非,就是纵容贼寇而道昧,难免会走错路,进入作恶之门。“孙悟空厉声叫道:‘雷公是我孙子,夜叉是我重孙,马面是我玄孙!’”这是有心夸慢而神狂。“师徒在草堂吃斋,询问本性询问儿子,说出恶逆之人的行踪。孙悟空说:‘像这样不肖之子,要他有什么用?等我替你把他找来打杀了罢。’”这是有心除恶而心放纵。“杨子结伙打门;看到白马,询问来由,知道是取经的和尚借宿;走出草堂,拍掌笑道:‘兄弟们,造化!造化!冤家在我家里。’”意念一动贼寇就出现,贼寇出现则道昧,道昧则心放纵。说在家里,不放纵其实也是放纵。“老儿放走师徒,贼兵追上长老。孙悟空说:‘放心,放心。’”放纵而又不放纵,不放纵而又放纵,总之都是放纵。
当孙悟空再次出现在唐僧面前时,师徒四人紧紧相拥。他们的关系更加牢固,彼此之间的信任也更加深厚。孙悟空也明白了,取经之路不仅仅是武力的较量,更是心性的修炼。他们继续踏上了充满挑战的取经之路,向着心中的目标坚定前行。
从丹道视角来看,“神狂诛草寇,道昧放心猿”有着深刻的寓意。
唐僧师徒四人在取经途中遇到的草寇,可以看作是修行者在修行道路上所面临的各种外在干扰和内心的杂念。这些草寇凶狠贪婪,象征着人性中的恶念和欲望。
孙悟空代表着修行者心中的刚猛之力和神通广大的智慧。他能迅速击败草寇,体现了修行者在面对恶念和欲望时,需要有强大的力量去克服。然而,孙悟空的刚猛如果不加节制,也可能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当他不听从唐僧的劝告,过度使用武力时,就如同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过于依赖自己的力量,而忽略了内心的慈悲和宽容。
唐僧则象征着修行者的慈悲之心和道德准则。他阻止孙悟空赶尽杀绝,体现了修行者在面对恶念时,不能仅仅依靠武力去消灭,而应该以慈悲为怀,试图感化和引导。但唐僧的慈悲如果过于迂腐,也可能会让修行者陷入困境。
猪八戒和沙僧在这个过程中,可视为修行者内心的其他品质或力量。他们虽然勇猛,但不如孙悟空神通广大,说明在修行过程中,不同的品质和力量各有其作用,但也有其局限性。
孙悟空的愤然离去和回归,可以理解为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当修行者被自己的情绪和欲望所左右时,可能会暂时离开修行的道路。但最终,对修行目标的执着和内心的觉悟会让他们重新回到正轨。
师徒四人的再次团聚,意味着修行者在经历了内心的冲突和考验后,达到了一种更高的境界。他们的关系更加牢固,说明修行者在不断地调整和融合自己内心的各种力量,以实现修行的目标。
总之,从丹道视角来看,这一回通过唐僧师徒与草寇的故事,揭示了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需要平衡刚柔、智慧与慈悲,以及在面对内心矛盾时如何通过觉悟和调整,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