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五举办大朝会,是大元的传统,也是一年中的第一次朝会。朝会过后,也意味着朝廷结束休沐,准备投入新一年的工作之中。
女帝建立新元之后,大朝会的制度也沿袭下来,不过做了简化,将原本几天的流程压缩到一天之中。
按照流程,大致分为三个部分,朝中百官述职、地方官员觐见受封、别国使臣觐见。
所有事情安排在一天中时间比较紧,所以大朝会的安排也比较紧凑,不过如今新元也没有几个附属国,一天也将将够用。
这一年的大朝会,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太子元兴首次出现在大朝会之上,正式迈入政治舞台。
元薇一身龙袍,站在龙椅之前,威严尽显,几年的沉浮让这个女人由内而外地有着一股高贵的气质,不自觉地想要臣服。
“太子。”元薇开口唤道。
站在文武官员首位的元兴迈步而出,走到中央,“臣弟在。”
元薇面向文武官员,朗声开口:“自今日起,太子入朝参政,太子初涉政事,还望诸卿全力配合。”
“臣等遵旨。”一众官员应声。
“孤在这里,先行谢过众位臣工。”元兴也是朝着众臣表示感谢。
严雍暗自敛眸,女帝对太子是真的没话说,亲自为太子站台造势,若非理念不合,他也不想将元薇拉下来。
接下来便是百官述职,都是按照提前拟好的流程进行,大部分都有赏赐,也有几个办事不力的被申饬几句,倒也无伤大雅。
文官方面,左相封乾被元薇多次夸赞,毕竟封乾出使齐国促成两国建交联姻,极大提高了新元的国际地位。
农部、兵部、工部等也受到大力褒奖,在新式工艺的推广上功勋卓着。
相对而言,武将方面略显单薄,除了大将军李云飞外,忠国公何毅等人都在外没有回来。
元薇一视同仁,哪怕忠国公等人不在,也不忘赞扬褒奖,不过真正的赏赐恐怕得等战事结束之后了。
等到百官述职结束,元薇和封乾对视一眼,随即开口道:“今日,朕还要册封一人,此人虽不在朝中,却有大功于我朝。”
一众官员看向元薇,立大功之人?
“诸卿可记得《韩侯秘录》?”元薇清了清嗓子,开口说道,“农部、兵部能够取得不错的成绩,此书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朕欲册封之人,便是献上此书之人,此人乃是隐士,并不愿意入朝,不过有功当赏,不能因为他不追求于此,朕便视若无睹。朕决定,将其为韩侯,居从二品。”
随着元薇的话语落下,一众哗然,不少人议论纷纷。
“陛下,韩侯秘录不是由各部总结成果汇编而来的吗?”一名御史大夫率先出列问道。
不止是他,很多人都是这么认为的,毕竟当初元薇授予此书之时,还是比较机密的,只是召见了相关的臣子觐见。
后来《韩侯秘录》第一册推广印发,他们还以为是那些下面的匠人研究出来的新成果。
元薇摇头道:“并非如此,《韩侯秘录》乃是朕微服民间时,一位隐士所赠,朕归来之后便召集相应官员商讨研究,验证其真实性。如今的《韩侯秘录》的确是经过各部完善之后才成书的,但是主体依然是来自出那位隐士所赠。”
随着元薇话音落下,农部官员便应声道:“确实如陛下所说,我农部负责推广的曲辕犁的图纸,便是陛下所赐。农部匠人经过实验后,才根据曲辕犁做出一些细微的改动,衍生出推广的几种犁具。”
“竟是如此。”御史大夫惊叹一声,不再多说。
“不过陛下,既然这位隐士高人不愿意入朝,陛下贸然册封是不是不太妥当?”又有一位官员站出来质疑。
随后又有几人站出来附和。
从二品侯爵,实在是元薇太大方了,朝中百官做到从二品的也没有几个,至于拥有爵位的就更少了。现在一个连面都没露的人,凭着一本书就封侯,让他们难以接受。
“民生乃国之根本,韩侯秘录大大提高了耕种的效率,让百姓有所食、有所衣,此等功勋再多加封也不为过。”封乾迈步而出,随即面向那几个劝谏的臣子,“赏功罚过,如此简单的道理你们难道不懂吗?还是说你们想要立下功劳之后,陛下对你们也视而不见?你们若是愿意,那就当本相没说。”
封乾见到有人反对,直接站出来,火力全开,让那几个臣子低头不语,退了回去。
在朝堂上还没人敢违逆封乾的意思,那纯粹是找死,更何况其中两个还就是封乾提拔起来的。
严雍眉头一蹙,若说封乾不是提前知道,他第一个不信。
果然,元薇最信任的还是封乾,这老头不顾纲常,大力支持女帝,也成功成为女帝的心腹。
这明显就是女帝和封乾在唱双簧,严雍可没兴趣跳出来反对,一个不可能入朝的人而已,哪怕是封国公他也不会反对。
有封乾的力挺,朝中的反对声都被压了下去。
元薇当众宣旨,册封韩侯,不过因为没人受封,所以将圣旨暂时封存起来,同时将这个消息公告天下。
而后元薇又宣布将举办文举和武举,由封乾主理,吏部和兵部从旁协助。
这个给不少人打了一个强心针,从新元立朝以来,还没有真正举办过一次以文取士,基本上都是官员举荐为主。
重新举办文举和武举,也意味着新元开始走上正轨了。
读书人,将来也有了更多入仕的机会。
武人,也将在乱世中获得成长的机会,封侯拜将,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