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作性睡病
[病案]关某,男,37岁,工人。患者自1963年起开始出现阵发性困睡症状,初期症状尚轻,仅表现为偶发性嗜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逐渐加重。至1973年就诊时,已发展为严重发作性睡病。患者主诉每当睡意来临时,即感周身无力,无法自持,常不择地点而坐卧入睡,甚至在工作场所如车间或机器旁突然入睡,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和工作安全。
患者曾多次就医,先后在多家医院就诊,经多项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脑电图检查等,均未能明确病因,最终被诊断为\"发作性睡病\"。期间尝试过多种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等,但效果均不理想。为缓解症状,患者曾调换工作,从原车间调至食堂工作。然而,病情仍未得到控制,甚至在售饭时也会突然病发睡倒,严重时曾连续睡眠三昼夜仍不解困倦。
[治则]宣发心阳,调气活血。
[取穴]针心俞穴,针尖斜向脊突根进针5~8分后得气,再行右旋弧旋捻针至针感传导到前胸为宜,留针15一30分钟,每日1次,6次为1疗程,针6次后,睡病发作即停止,工作时精力充沛。为巩固疗效,再针13次而告愈。随访二年未见复发。
[评析]发作性睡病是一种以不可抗拒的睡眠发作、猝倒、睡眠瘫痪和睡眠幻觉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现代医学多采用兴奋剂类药物进行治疗,如莫达非尼、哌甲酯等,虽然能在短期内缓解症状,但长期使用易产生耐药性,且存在头痛、失眠、食欲减退等副作用,仅能取效一时,难以根治。
中医理论认为,发作性睡病的发生与心阳不振、气血失调密切相关。《素问·六节藏象论》明确指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为阳中之太阳。\"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若心阳不足,则神明失养,导致嗜睡、精神萎靡等症状。基于这一理论,采用针刺心俞穴进行治疗,可振奋心阳,通达气血,调节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在临床实践中,医者采用针刺疗法治疗12例发作性睡病患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具体治疗方法如下:以心俞穴为主穴,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配伍神堂、魄户、三阴交等穴位,每次选取1-2个配穴即可。其中,心俞穴位于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为心之背俞穴,具有振奋心阳、安神定志的功效;神堂穴位于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魄户穴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二者均可辅助心阳宣发;三阴交穴位于内踝尖上3寸,为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的交会穴,具有健脾益肾、疏肝理气的作用。
通过针刺这些穴位,可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从而缓解嗜睡症状。临床观察显示,采用该疗法治疗发作性睡病,不仅疗效显着,而且避免了长期使用兴奋剂带来的副作用,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在治疗过程中,医者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治疗方案。对于病程较长、症状较重的患者,可适当延长治疗周期,或配合中药调理,以巩固疗效。同时,患者也应注意生活调理,保持规律的作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促进康复。
综上所述,针刺心俞穴为主治疗发作性睡病,是基于中医理论的创新疗法,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等优点,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