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朱标遣人来报,说是已经通知到了应天及周边州府主要大小商人数十人,准备再过一日安排晚宴让张寒凌进行接见,张寒凌示意明白。
偷得浮生半日闲,张寒凌继续完善了一番昨夜的石见银矿出兵计划后,便喊上老秦一起出门,准备熟悉熟悉这个时代的衣食住行和民生状况。
与其他人想象的不同,张寒凌并未在应天城内待多久,直接让老秦赶着马车前往城外的乡间。
没有既定的目的地,老秦只感觉今日院主变得沉默了一些,眉宇间透露出一丝丝的凝重,不知道在担忧些什么。
只有张寒凌明白,有些事情只要开始了,就会触动某些人或者势力的利益。
不管是拦着别人发财,还是说从别人口袋里捞钱,都将让那些嗜钱如命家伙们疯狂起来。
如果有人阻止他们发财,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采取极端手段,甚至不惜摧毁对方。。
对于从他们口袋里捞钱的人,也许捞他们钱的程序是正义的,而且现在捞他们钱的人权力更大,他们不会对捞他们钱的人动手。
但是,能吸引他们心甘情愿的掏钱,肯定是有什么好东西让他们欲罢不能,必须要拥有才愿意善罢甘休。
那么,在损失大量钱财后,他们就会向下面的人伸手,会想方设法把被捞走的钱给补齐。
这种行为自古以来一直存在,而且在未来也很可能继续延续下去。
这些人总是希望能够掌控一切,拥有所有美好的事物,同时保持自己的财富毫发无损。
他们永远不会满足于现状,总是渴望更多的权力和财富。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种人性的弱点似乎永远无法改变。
与其说张寒凌是为了体察一下民情,不如说,他是想调查一下,看看底层的百姓能承受得了那些人转嫁的压力多长时间吧。
明初应天府东边是镇江府,北边是扬州府,西南是太平府。
由于这个时代没有长江大桥,所以从麒麟门出了应天府主城之后,老秦驾着马车一路向东。
往东约二百里就是镇江府,在现代也就两个多小时的车程。
但是现在只有马车,时速一般20公里每小时,所以一个多小时之后,离城已有近80里了。
这时的大明乡间,由于人口还未恢复,整体上还是有些荒芜。
不过好在这里属应天府管辖,里权力中心近,且早在朱元璋还是吴王期间,就已经稳定下来了,所以看起来更像张寒凌小时候记忆中,大概80-90年代初的农村景象。
由于江南地区水网密布,河道交错,所以耕种是不缺水源的,相比水源,这个地区耕种最重要的还是开垦的田亩数量。
张寒凌轻轻敲了敲车厢,示意老秦放慢车速。
老秦听到声音后,缓缓拉停缰绳,将马车的速度逐渐降低下来。
张寒凌轻轻掀起车帘,从车厢内走出。
他来到马车前方,与老秦并肩而坐。
此刻,他们正行驶在一条官道上。
这条官道虽然是交通要道,但仍然以土路为主,道路的宽度大约只有八米左右,勉强能够容纳两辆马车相对而行。
道路崎岖不平,充满了坑洼和凸起。
张寒凌坐在马车上,被颠得头晕目眩,满头大汗。
更糟糕的是,车外扬起的尘土弥漫在空中,让人呼吸困难。
张寒凌不禁皱起眉头,对这个时代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感到无奈。
看着眼前的路况,张寒凌决定让老秦再次降低车速。
老秦听从他的指示,将马车的速度进一步放缓。
当他们接近一片田地时,张寒凌注意到远方的农田中有几位老农正在劳作。
他心生好奇,于是跳下马车,让老秦继续驾车跟随着自己。
张寒凌步行走到近前,仔细观察着四周的环境。
他发现路边的野草刚刚长出浅浅的嫩芽,而田间看上去则是一片荒芜。
原本他以为这个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平原,除了种植两季水稻之外,应该还会种植一季冬小麦。
然而,经历过这个冬天严寒的拷打,他意识到,在这个时期种植冬小麦可能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处在小冰期的冬天,本身气温就相对较低,时不时还有寒潮的突袭,冬小麦虽然耐低温,但是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成活率恐怕也很低了。
张寒凌远远看着,刚刚化冻的田间,老农带着的应该是他的妻子,还有一个半大小子,都在吃力的翻耕着土壤。
一垄地也就百十来米,不多时,老农一家就耕至官道边了。
虽说张老汉在张寒凌刚刚到来的时候便注意到了,但远远看去,张寒凌的衣着显然不是普通百姓,普通百姓哪有资格穿这样质地的衣服。
所以他并没有在远处招呼,而是继续慢慢耕地,想来应该是城中某贵人赶路太累,临了在路边休息吧。
“老人家,您好!敢问您今年贵庚?”张寒凌见人已到跟前,赶忙开口。
“啥?贵人您说的啥?”显然,张老汉并不清楚贵庚的意思。
“额~就是您今年多大年纪的意思。”张寒凌意识到,下乡就要说白话,不然普通百姓是真的很难听懂。
当然,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换成地方官员,他们能不能做到与普通百姓的有效沟通呢?
张寒凌知道,大多数地方官员都是通过科举考试成为文人举子后进入仕途的,他们一开口就是之乎者也,这种语言风格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却往往过于复杂和难懂。
就算是现代,这样的情况依然存在,各种回复普通人的公告或者通报,都是一堆咬文嚼字的官方标准词汇。
普通百姓哪里能理解这些文字中饱含的深意,更何况那些人总喜欢玩一些文字游戏,出问题了就把责任推给大字不识一个的老百姓,让他们有苦难言。
所以说,底层官员能否以接地气的方式与普通百姓交流,并真正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想法,和普通百姓打成一片,是决定朝廷政策能否在这片地区成功推行的关键因素之一。
只有当官员们能够深入到基层,与老百姓建立起亲密的关系,才能够更好地传达朝廷的意图,同时也更容易得到民众的支持和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