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到过柳城的契丹使者正单膝跪地的同两位将军说明此次来意。
史思明眉头紧皱,问道:“你说你们契丹王有意求和?”
契丹使者恭敬地答道:“正是,我族王上深知与大唐交战无益,愿与大唐修好,永不再犯。”
蔡希德冷哼一声:“此前你们大军压境,如今说求和,如何能信?”
契丹使者忙道:“将军,此次确是我族诚意之举。我王已下令撤回前线兵马,以示诚意。只要大唐肯维持此前的边境,我族还愿意赔偿牛羊五百头,以示对此前掠夺行为的赔偿。”
史思明与蔡希德对视一眼,心中皆有疑虑。
史思明摸着下巴,缓缓说道:“此事不可轻信,契丹人反复无常,这其中或许有诈。”
蔡希德点点头,说道:“大帅所言极是。但若是真的,能避免一场大战,倒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契丹使者连忙说道:“两位将军,我族此次真心求和,绝无半点虚假。还望将军们能给个机会,让我族证明诚意。”
史思明沉默片刻,说道:“那便先等你们撤回兵马,见到实际行动,再做商议。”
契丹使者应道:“多谢将军,小的这就回去禀报,尽快让兵马撤回。”说完,匆匆离去。
史思明和蔡希德看着契丹使者离去的背影,心中依旧充满了担忧和警惕,毕竟此前他们已经耍过一次假议和的把戏,谁也不知道他们会不会梅开二度再来一次。
谁知又过了两天,探子又回来禀报说契丹军已经撤退了。
史思明和蔡希德听闻此消息,再次聚于营帐内商议。
史思明双手背后,在营帐中来回踱步,神色凝重地说道:“契丹军虽已撤退,但此事仍有蹊跷,不可贸然轻信。”
蔡希德坐在椅子上,手抚下巴,沉思片刻后说道:“大帅,末将以为,我们当派人前去探查清楚,以防有诈。”
史思明微微点头,说道:“嗯,你即刻安排人手,务必小心行事。”
蔡希德拱手应道:“是,大帅!”
不多时,派出的探子回来禀报:“将军,经探查,契丹军确实已撤退数十里,沿途未见异常。”
史思明眉头依旧未展,说道:“继续监视,不可有丝毫懈怠。”
又过了一日,契丹使者第三次来到柳城。
契丹使者满脸诚恳,说道:“两位将军,我族兵马已撤回甚远,赔偿的牛羊也在赶来的路上。我王为表诚意,愿派王子入唐为质。”
史思明和蔡希德听闻此言,对视一眼,心中的疑虑稍有减轻。
史思明说道:“若真是如此,倒可见你们的诚意。但此事重大,需上报节度使,待节度使定夺。”
契丹使者连忙说道:“那是自然,还望将军尽快上奏。”
史思明即刻修书一封,详细的述说了当前的情况还有他们偷袭得手斩首两千余人的事,随后派人快马加鞭送往安禄山所在的范阳。
安禄山收到信后,眯起双眼,神色阴晴不定。他在大堂内来回踱步,心中反复思量着这契丹求和之事。
一旁的高尚见状,上前说道:“大帅,这契丹求和,真假难辨,不可轻信。”
安禄山停下脚步,沉声道:“本帅自然知晓,但若是真的,能得一时安宁,倒也不错。”
严庄却不这么认为,他拱手说道:“大帅,如果此事是真的,就是大功一件,也算是洗刷了大帅在前几年战败耻辱,从此也不必就此被杨国忠指指点点。”
安禄山听了严庄的话,目光闪烁,陷入沉思。
这时,谋士张通儒也进言道:“大帅,末将觉得严庄大人所言有理。若能成功议和,不仅能扬大帅威名,于边境百姓也是福祉啊。”
安禄山缓缓点头,说道:“那便再派人去柳城,仔细探查契丹的真实情况,若确有诚意,本帅再做定夺。”
不久,派去柳城的人回来禀报,契丹不仅兵马撤回,赔偿的牛羊也已送达,且王子也已准备好入唐为质。
安禄山这才下定决心,说道:“既然如此,那便与契丹议和。”
于是,史思明收到安禄山的命令,与契丹使者展开了一系列的议和谈判。
经过多轮商讨,双方终于达成了议和协议。
契丹王亲自带着王子来到柳城郊外,史思明与蔡希德出城相迎。
契丹王翻身下马,拱手说道:“从此往后,愿与大唐世代友好。”
史思明回礼道:“只要贵方信守承诺,边境定能安宁。”
双方步入营帐,共商具体细节。契丹王说道:“我已下令,严禁族人越界掠夺,若有违者,定当严惩。”
史思明点头:“如此甚好。我大唐也会开放边市,促进双方贸易往来。”
蔡希德在一旁补充道:“为表诚意,双方应互派使者,时常沟通。”
众人纷纷点头称是。
在契丹王离开后,史思明就派李归仁和谢彬率领曳落河护送契丹王子回范阳见安禄山,再跟朝廷汇报。
经过几天的奔波,终于到达了范阳。
安禄山见到他们,问道:“路上可还顺利?”
李归仁如实禀告给安禄山。
随后,安禄山安排人将契丹王子好生安置,并准备向朝廷奏报此次议和之事。
事情传到朝野之时,就连卧病在床的李林甫都被惊动了。
李林甫躺在病榻上,听闻此事,强撑着身子,唤来亲信询问详情。
亲信小心翼翼地说道:“大人,据说安禄山私自让契丹与我朝议和,已达成协议。”
李林甫眉头紧皱,眼中闪过一丝阴霾,虚弱地说道:“安禄山此举,究竟是何意图?这其中怕不是那么简单。”
亲信连忙说道:“大人,安禄山如今在边境势力渐大,此番议和,不知是否意在扩张自己的影响力。”
李林甫轻咳几声,缓缓说道:“此事不可不防,速去派人暗中调查,看看这议和之事是否有猫腻。”
亲信应道:“是,大人,小的这就去办。”
与此同时,朝堂之上,众大臣也在为此事争论不休。
一位大臣说道:“陛下,安禄山此番促成议和,若真能保边境安宁,也是大功一件。”
陈希烈却反驳道:“臣以为,此事还需谨慎看待,安禄山此举或许另有图谋。”
唐玄宗李隆基坐在龙椅上,皱着眉头听着下面大臣的争论,犹如在看一场闹剧。
这时,李林甫强撑着病体进宫求见。太监小心翼翼地走到李隆基身旁,轻声说道:“陛下,李相爷求见。”
李隆基微微一怔,挥了挥手说道:“宣他进来。”
李林甫在太监的搀扶下,颤颤巍巍地走进了宫殿。他艰难地跪地行礼,声音虚弱却不失恭敬:“陛下,老臣前来,只为这契丹议和之事。”
李隆基微微皱眉,说道:“李爱卿,你身体抱恙,还为此事操心,快起身说话。”
李林甫谢恩后,缓缓说道:“陛下,安禄山此番擅自议和,虽表面看来似有功劳,然老臣担忧其背后或藏有不轨之心。安禄山手握重兵,在边境势力渐盛,此次议和,或为其进一步扩充势力之手段。”
李隆基大笑,说道:“李爱卿,禄儿怎么可能会有不轨之心呢?我看李爱卿是因为身体不太好昏了神了。”
李林甫面色一紧,赶忙说道:“陛下,老臣绝无胡言乱语。安禄山此人野心勃勃,不可不防啊。”
李隆基神色微沉,说道:“李爱卿,莫要再说了。禄儿对朕忠心耿耿,这议和之事也是为了边境安宁,朕信他。”
李林甫无奈地叹了口气,不再言语。
散朝之后,李隆基回到寝宫,依旧为此事烦闷不已。杨贵妃见他愁眉不展,轻声问道:“陛下,何事让您如此烦心?”
李隆基长叹一声,将契丹议和之事告知了她。
李隆基说道:“朝中争斗因为李林甫病重愈演愈烈了,居然诬陷咱们禄儿想谋反。”
杨贵妃微微蹙眉,娇声道:“臣妾不懂这朝堂之事,只望陛下能妥善处置,保我大唐安宁。”
李隆基听了杨贵妃的话,眉头皱得更紧,心中烦闷更甚。
而李林甫回到府中,心中仍对安禄山议和之事耿耿于怀,却又无奈皇帝不听劝谏。
他躺在病榻上,面色蜡黄,对前来探望的亲信说道:“你们继续盯着安禄山,若有风吹草动,立刻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