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说和聪明人就是好打交道
这朱高炽倒也识趣没有选择一条路走到黑,倘若他要是选择和已逝朱棣一同返回北平那么朱允炆便不再手软势必要铲除留在身边一丝隐患
另一边听着皇帝口中的打趣朱高炽微微弯腰恭敬道:皇帝谬赞!微臣其实是舍不得这燕王之名罢了
呵呵是嘛!听着朱高炽话里不一龙椅上朱允炆微微一笑倒也没有继续再讨论下去,两人对此都是心知肚明只要朱高炽能够安分守己留在京城里那么朱允炆佑他朱棣一脉一生荣华富贵那又有何妨!
几天后
随着朱高炽一纸降书上呈朝廷朱允炆的受封圣旨也一同送进了南京城里一个小院当中
世子朱高炽听旨!
微臣朱高炽叩见皇上!皇上万岁万万岁!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燕王朱棣遭遇贼人行刺不幸身亡,朕深感不幸即日起同燕王世子朱高炽世袭王位
继承燕王之名
赏琉璃紫金珠一冠,绸缎百匹
钦此!
微臣朱高炽多谢皇上!”
在念完圣旨上最后一行字小太监将手中圣旨合了起来
燕王还请接旨吧!”
是!燕王朱高炽从地上艰难站起身来接过小太监手中的圣旨
在朱高炽双手接过圣旨的那一刻他的身份也从之前的燕王世子转变成了如今的大明燕王。
都进来吧!受封大礼已经结束
小太监此行前来除了携带朱允炆的圣旨之外还带来了一群太监宫女作为照顾燕王朱高炽日常生活起居
为首的是一位老太监
小的张和参见燕王!老太监向前一步算是介绍了自己
张公公不必多礼!朱高炽对着张和同样回礼说道:以后还请公公多多劳心才是
燕王大人客气了!在下省的
张和皮笑肉不笑的对朱高炽点了点头站回了人群
望着眼前一众的太监宫女们
朱高炽深深明白这是皇帝朱允炆对自己不放心所以才派来一些太监宫女说是照顾自己生活起居其实是为了监视自己的一举一动。
不过正所谓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如今的自己可大不如以前以后行为处事仍需小心谨慎再小心才是
等到送走了宣旨小太监之后这群太监宫女便在府中忙碌了起来,没一会就将府内收拾的有条有顺
至于朱高炽的母亲徐妙云以及妻子张氏
宣旨小太监临走时告诉他皇上已经派人前往北平就任朱高炽的家眷不久之后便会一同归来
让朱高炽不必挂念
另一边望着府内景象焕然一新朱高炽眼神有些些许复杂自己此生怕是难以逃脱这个小小牢笼
……
都放下吧!皇宫尚书房中
随着王福带领着一众小太监走进尚书房内,王福示意这些跟在身后抬着箱子的小太监们将里边的奏折拿出来放在桌子上
小太监们领命
尽数将箱子内的奏折拿出来整整齐齐摆放在面前桌子上
做完这一切
跟在这群太监身后的两名翰林院学子也随着这群太监们踏入了皇帝日常办公的地方。
左边这位男子年纪要稍微大一些
大概三十多岁的样子
“姓杨,名士奇!字侨仲”而右边这位男子看起来年龄比左边这位略小一些刚过了而立之年(三十岁)
原名子荣”
杨荣!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对二人的身份都已经不陌生了,此二人也正是日后大明朝堂之上不可缺少的两位重臣。
先说杨士奇
杨士奇生于(1366年)出生在吉安府泰和县(今江西省澄江镇)上,杨士奇一岁丧父其母亲改嫁给当时在德安(今江西德安县)上的一个同知
罗性
杨士奇自此改姓罗
年幼丧父的杨士奇并未因此孤贫反而勤奋好学,待到日后稍微年长一些
一次偶然的罗氏祭祖
年少的杨士奇自做土祭祖,其场面像极了杨氏祭祖,被养父罗性发现后罗性赞扬了他的志气
并因此恢复他之前的姓氏
自此之后
杨士奇重归杨姓
在多年后的一次走访之中杨士奇的养父罗性不慎得罪了一个戍边权贵在陕西遇害去世,自此之后杨士奇便离开了罗府带领这母亲一边求学,一边教书自给。
就这样一儿一母一直过着流离颠簸的日子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了杨士奇三十三岁命运才迎来了转机
当时皇帝朱允炆想要编纂(明太祖实录)所以询问当时的文官王叔英可有合适人选
王叔英便趁机举荐了杨士奇
称此人有修史的才能
由此契机
杨士奇于次年(1400年)以一介布衣身份加入翰林院
从此登上历史的舞台
反观杨荣
杨荣的出身要比杨士奇好上不少从小家境环境优越,锦衣玉食,据传闻杨荣出生时啼哭响亮以至于整个村子都听得见
故其祖父特赐名
“子荣”
杨子荣
其名字大抵含义就是:次子日后肯定会给杨家带来荣耀
杨荣是后来才改的名字
杨荣此人可不简单从小嗜学,六岁便读学完了(孟子)十七岁时明太祖朱元璋号召各地培养学子,杨荣因自幼才华出众被当地府衙给推举到了建安府
“读官学”
建文二年(1400年)杨荣便在会试中夺取第三位置
可能这么说大家对会试没什么概念
在当时的会试
相当于全国统考
全国各地的考生相聚一堂,杨荣能够在其中取的第三的名次其中的含金量就不用我多说吧……
所以无论是杨荣还是杨士奇这两人都对当时的明朝以及后世的文学奠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个不可否认
好了!言归正传
两位大人!
这时王福回过头看向杨荣和杨士奇道:皇上吩咐过了日后二位大人就不必再去编撰圣典
在此替皇上处理政务即可
听着王福口中旨意
两人对着王福轻轻行礼道:是!
待王福和一众太监们离去后
士奇啊!你说皇上是怎么在那么多人里唯独只挑选了你我二人莫非是我们身上散发的金光吸引了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