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之,你想出的此计甚妙。空谈司马懿谋反,恐怕以曹叡的聪慧,必能猜到此乃吴、蜀的离间之计。
但如果将这种牵连曹叡身世的隐晦公之于众,恐怕谁看了都得怒火中烧。曹叡年幼,初登大位,更受不了对其身份的如此怀疑。”丞相夸赞道。
马谡的计划是说曹叡的品行和能力不能堪当大任,德不配位,但是曹叡明显英明神武之姿,有实力的人并不在乎你是什么贬低他的长处。如同,你说刘国梁是不懂球的胖子,他也不会跟你置气。况且曹叡没有能力坐稳皇位,顶多就是经验不足,也可以后天弥补,充其量也就是合理性问题。
而质疑曹叡的身世,那就是严重的继承人合法性问题了。如果曹叡你连这都默不作声,包容了司马懿,那会让更多觊觎皇位的人,蠢蠢欲动,尤其是曹氏勋贵们。
从普通人的角度考虑,司马懿骂曹叡不是他爹生的,这种级别的嘲讽,换做是个正常人恐怕都忍不住。
千年之后的明朝嘉靖帝,就遇上了不能认亲爹的事,为了为亲爹争名分,还爆发了有名的“大议礼”事件。一众官员们集中闹事,跪在宫殿门口。嘉靖帝派人劝导无果,于是便下令锦衣卫将所有人打屁股,雷霆手段。
在聚众闹事者中,为首的是一个叫杨慎的官员,才华横溢,他爹是前任首辅杨廷和,他是个有名官二代。在和嘉靖的叫板中,打完屁股后被流放。在饱经沧桑后,写下了这首《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明代着名文学评论家毛宗岗父子在评改《三国演义》时,将明朝杨慎所做的?这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作为开篇词加了上去。也成了央视版《三国演义》的片头曲。
言归正传,其实,对于马谡串联的这份计划,我的内心还是有点不忍牵扯到曹植,但为了计划的完整性跟合理性,又不得不这么做。转念想来,曹植惦念与甄姬的羁绊,必然爱屋及乌,和曹叡这个侄子必然关系和睦,肯定受不到太大的牵连。
于是,丞相下令,让蜀汉客商,去雍、凉、长安等地的城墙边,偷偷张贴布告,谎称司马懿怀疑曹叡身世,欲起兵谋反,拥立新君。
当然,这个计划有个小疏漏,当然也是无法避免的矛盾点。以下两种方案都存在各自的利弊。
第一种方案,若直接去洛阳、长安张贴司马懿谋反布告,不去雍、凉二州,则缺乏可信度。名言一看,就是蜀国间谍诬陷魏国重臣的戏码。
第二种方案,而若是目前这种安排,在雍、凉、长安等地的城墙张贴,等消息传入洛阳,让曹叡知道,则会存在一个时间差。那就是司马懿都督雍、凉事务,肯定会比曹叡先得知此事,会有充裕的时间想办法应对。
两权相较之下,丞相还是选择了后一种思路。因为构陷司马懿谋反本就是阳谋,第一种方案想打个时间差,想让曹叡在气头上,直接将司马懿铲除,成功的可能性并不大。当年赤壁之战时,周瑜摆下群英会施展离间计,让蒋干盗书,成功让曹操立斩蔡瑁、张允,但曹操斩完当即就后悔了。相信这个教训,曹家应该是汲取了。
但是,第二种方案,讲的就是做戏做全套。能大概率让曹叡罢免司马懿的官职,毕竟司马懿都说你曹叡不是你爹儿子了,当着满朝文武,这你也能忍?初登大位,就有人质疑敢你上位的合法性、质疑你的血统。不管不问,那还怎么御极。
这些布告,随着蜀汉的客商,穿过秦岭,进入到了雍、凉地界,慢慢再流向长安、洛阳。就像射向司马懿的子弹,让子弹飞一会儿。
魏国洛阳,未央宫,曹叡召开早朝会议。
会议重点讨论了以下几点。
1、与吴、蜀贸易增长显着,在上庸城为魏国提供了巨大的贸易税收,填补了财政亏空,会议决定要进一步将上庸打造为魏蜀吴自由贸易区。
2、与吴国的军事对峙,剑拔弩张的局面得到缓和,进入到相对迟缓的阶段。
3、在西北雍、凉区域,发现张贴的布告,骠骑大将军司马懿诽谤皇帝,意图谋反。
前两点,让曹叡听得心情很是愉悦。虽说第一点是,萧规曹随,继承其曹丕的基本贸易政策,但留下来一个相对宽裕的国库,是让曹叡比较轻松的开局。
第二点,与吴国的军事缓和,也让曹叡松了一口气,虽然曹叡想证明自己的实力,但也需要一段时间来熟悉皇帝业务。
而听到第三点,曹叡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先帝留下的托孤重臣,自己刚刚提拔重用的雍、凉地区负责人,居然要起兵反对自己?
曹叡作为一名英明的领导人,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肯定是有人栽赃陷害,要么是朝中司马懿反对者,要么就是吴、蜀奸细。
“司马懿是朝廷柱石之臣,自青年时就与先帝肝胆相交,受先帝托孤之重,必不会是朝中奸佞,此必是吴、蜀奸细所为。”中护军、关内侯蒋济率先站出来为司马懿仗义执言。中护军是保卫皇城安全的职务,将如此重要的职位交给蒋济,可见蒋济深受曹家信任。
蒋济没有说是朝中人士对司马懿的栽赃,而是只说是吴、蜀的奸计,尽可能保持朝中官员们的团结。
“爱卿,言之有理。”曹叡肯定了蒋济观点,想要保住司马懿,毕竟司马懿是自己提拔任用的都督雍凉诸军事,才刚提拔,就废了,未免太伤自己威望了。
曹叡很清楚这是谁在借机要整司马懿,必然是曹氏宗亲,说直白一点,就是曹叡的叔叔,这个议题的提出者是大司马曹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