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由于剃发令引发的矛盾日益加剧,使得江南地区的民众纷纷奋起反抗。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隆武和鲁监国却因内部纷争陷入了混乱局面,错失了反击的绝佳机会。与此同时,满清摄政王多尔兖察觉到局势变化,毅然决定派遣洪承畴这位战略高手前往南京,以替代他的亲弟弟多铎。
洪承畴对明朝情况了如指掌,被视为\"明末清初的战略大师\"。面对如此强敌,南明隆武与鲁监国两个政权迅速陷入困境,最终走向衰败。
洪承畴,表字彦演,别号亨九,乃是福建泉州人士。他于万历四十四年考中进士。崇祯年间,曾担任延绥巡抚、陕西三边总督以及兵部尚书等要职,负责统率河南、山西、陕西和湖广等地的军事事务,成功击败并生擒了高迎祥,还打得李自成只剩下十八骑逃入商洛山中几乎沦为土匪。
洪承畴堪称崇祯朝为数不多的杰出战略天才。甚至有人断言,如果当初崇祯没有在洪承畴刚刚获得对农民军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成果时,迫不及待地将他调离到辽西地区,那么或许崇祯就无需选择上吊自尽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了。】
“又是一个万历四十四年进士!”万历皇帝看着眼前的洪承畴,心中不禁感叹。洪承畴与钱谦益一同跪在冰冷的石板上,洪承畴是丙辰科殿试二甲第十四名进士出身。
万历皇帝凝视着洪承畴,心中思索着:“崇祯对他可谓不薄,为何他最终还是投降了满清?”对于这位曾经的明朝官员,万历皇帝感到十分失望和疑惑。然而,他已不再纠结于二三十年后的事情,毕竟无法改变历史的进程。此刻,他更关心的是如何应对当下的局势。
看着跪在地上的两人,万历皇帝心中涌起一股无奈之情。他意识到自己作为皇帝,在处理国家大事时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而面对这些曾背叛过明朝的臣子,他需要冷静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享九看来也做了不忠不孝之人啊!”福建泉州西轩长房的才子洪启胤看着天幕,一口鲜血强忍着没有吐出来。
这个孩子是他亲眼看着成大的,洪承畴因家境贫寒,十一岁就辍学回家,每天都要帮助母亲制作豆干。每当天还没亮的时候,他就得挑着担子去英圩埔走街串巷叫卖豆干。而那时的洪启胤则在水沟馆办村学,当洪承畴卖完豆干后,他常常会在学馆外听先生讲课,并帮助其他学生作对子。
洪启胤注意到这个孩子身上有着一种特别的天赋和非凡的抱负。于是,他决定免费收这个同宗的孩子为徒,让他重新回到学校接受教育。从那以后,洪承畴便开始跟随洪启胤学习,并展现出了出色的才能。他勤奋刻苦、聪明好学,很快就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洪承畴自小就非常刻苦,勤奋好学,每天都会花费大量时间阅读各种书籍。其中,洪启胤收藏的《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和《孙子兵法》等珍贵典籍,更是成为了洪承畴最常借阅的对象。这些书中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和策略,让洪承畴对历史兴衰、政治权谋以及军事战略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洪承畴自幼便展现出了非凡的才智与抱负,他对国家治理和世界局势有着浓厚的兴趣,并渴望能够施展才华,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洪启胤作为他的老师,对于这位学生的努力和天赋深感欣慰,时常给予他鼓励和指导。洪启胤甚至在洪承畴的一篇文章中写下了\"家驹千里,国石万钧\"的高度评价,这无疑是对洪承畴才能的肯定和期待。
然而,如今看来,洪启胤懊悔不已,恨不得给自己几记响亮的耳光。因为当初他如此器重并看好的洪承畴,最终却走上了一条背叛明朝的道路,辜负了他的期望和信任。
【崇祯十三年,即公元1640年,这一年注定要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记。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经过深思熟虑,终于确定了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筑城义州,并在此屯田以围困锦州,最终迫使满清的大敌祖大寿投降。这个决策无疑给明朝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毕竟这个祖大寿所代表的关宁军,至从袁崇焕被杀后,就跟朝廷离了心,一旦降了清,那么明朝在满清面前可就只剩下山海关一道防线了。
时间来到三月,皇太极开始付诸实践,积极推进筑城和屯田计划。而此时,明朝皇帝崇祯也意识到了局势的严峻性,紧急召见了洪承畴,希望他能给出应对之策。
洪承畴在接到召见后,迅速赶到皇宫,向崇祯皇帝阐述了自己精心策划的战略方案。他建议部署吴三桂、刘肇基等一万名官兵分别驻守在松山和杏山,同时派遣他自己率领的一万五千四百名官兵镇守在前屯卫和中后所之间。此外,还安排了一万六千名驻防蓟州的官兵分布在中协四路、东协建昌和冷口以及两协墙路之界。最后,让山海和永平抚臣朱国栋驻守山海关,镇臣马科则负责防守中后所和前屯卫。
崇祯皇帝对洪承畴的战略对策表示高度赞赏,并将其与历史上着名的军事家韩琦、范仲淹相提并论。这一评价充分显示了崇祯对洪承畴能力的信任和肯定。
然而,尽管洪承畴的战略看似无懈可击,但历史的发展却充满了变数和不确定性。而这个最大的变数就是当初信任他的崇祯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更喜欢对手下的大将胡乱指挥。
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驻扎宁远的洪承畴接到圣旨,让他迅速救援被围困的锦州城。洪承畴深知此时出兵并非明智之举,但皇命难违,只得匆忙调集各路军队前往锦州。
洪承畴调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山海关总兵马科、密云总兵唐通各率所部来援,加上其麾下本来就有的宁远总兵吴三桂、辽东总兵王廷臣、东协总兵曹变蛟、援剿总兵白广恩,共计八总兵十三万大军。这些军队来自不同的地区,彼此之间缺乏默契和配合。而且,由于时间仓促,军队的物资准备也不充分。但洪承畴还是带着这支庞大的军队踏上了征程,希望能够解锦州之围。
时间来到了三月下旬,此时的锦州外城已经被清兵攻破,整个城池已经处于摇摇欲坠的状态,形势变得异常严峻。
而到了四月下旬的时候,洪承畴采取了逐步推进的战略战术,他率领着明军一步步向锦州城下逼近。在这个过程中,一向以野战无敌着称的满清八旗军却屡屡战败。
洪承畴不断建立营地,并且在战斗中坚守阵地,同时也取得了数十次小规模胜利。面对如此局面,就连皇太极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甚至考虑放弃围困锦州的计划。
但是,此时的崇祯皇帝已经被洪承畴的辉煌战绩冲昏了头脑,完全忘记了谨慎行事的重要性。在七月份的时候,他突然改变了态度,强硬地要求洪承畴采取速战速决的策略,尽快结束这场战争。然而,洪承畴心里清楚得很,尽管他手握十三万大军,但要与满清八旗军展开野外战斗,他们的优势并不明显。如果硬着头皮出兵,结果必然会像安史之乱中的潼关之战那样,哥舒翰带领的军队全军覆没。可惜的是,洪承畴和当年的哥舒翰一样,面对崇祯皇帝的命令,根本无法拒绝。
七月二十六日,洪承畴在宁远举行了庄严的誓师仪式。他手下的八位总兵率领的十三万大军中,有六万人由他亲自率领作为先锋部队,其余的则作为后续力量跟进。最终,这支庞大的军队集结在了锦州城外的松山城附近,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挑战。
公元 1639 年,即明朝崇祯十二年,也是清朝崇德四年的八月十四日,皇太极在得到明援兵已经到达的消息后,亲自率领着满清全国的十二万大军,气势汹汹地从盛京火速赶来。他们在松山和杏山之间安营扎寨,并将军队部署在明军的南面。此刻,面对这样的局面,已经没有退路可言的洪承畴毅然决然地主张与敌人决一死战,但其他各部总兵官却主张向南撤退。最终经过集体商议,决定选择背山突围。
然而,这场战斗异常激烈,从八月二十一日开始,一直持续到二十六日,明军遭遇了惨败。洪承畴以及未能成功突围的两名总兵王廷臣、曹变蛟和辽东巡抚丘民仰等人都被困在了松山城内。
时间来到崇祯十五年(1642 年)正月,洪承畴听闻朝廷的援军已经抵达,于是他再次派遣六千名士兵出城夜袭,但不幸的是,这一次行动也以失败告终。此后,松山一直处于被围困的状态长达半年之久,城中的粮食已经消耗殆尽。松山的副将夏成德暗中与清军勾结,表示愿意用自己的儿子夏舒作为人质,请求投降。
二月十八日夜,清军按照约定发起夜袭。第二天清晨,松山城沦陷,包括洪承畴在内的众多文武官员都成为俘虏。除了主动投降的夏成德以及洪承畴和祖大乐之外,其余明朝官员均被当场处决。洪承畴被俘二十天后,被围困三年之久的锦州守将祖大寿终于走出锦州内城,率领众人出城投降。
至此,明军的关宁锦防线中锦州防线已不复存在。这场战役无疑加快了明王朝的覆灭速度。】
“唉,崇祯这个孩子啊……”老朱叹息着摇了摇头,心中五味杂陈。尽管他知道崇祯并非一个称职的皇帝,但回想起之前对他的评价,又觉得不能完全怪罪于他。毕竟,造成明朝衰落的原因错综复杂,而其中最大的责任似乎应该归咎于他那不靠谱的爷爷——万历皇帝。
老朱暗自思忖:“看来这个洪承畴是投降了,但实际上也怪不得他。如果不是崇祯帝催促他进兵,或许局面不会如此糟糕。要知道,当时我大明仍拥有十三万大军,只要运用得当,不仅可以阻止满清入关,甚至能够轻易地剿灭李自成。可惜啊……”
另一时空的万历皇帝沉默片刻后,缓缓开口道:“把洪承畴扶起来吧。”两名侍卫闻声而动,小心翼翼地将洪承畴扶起。接着,万历皇帝如恩赐般地宣布:“朕决定,特升洪承畴一级官职,调往兵部任职。”这个突如其来的举动让满朝文武大为惊讶,纷纷赞叹皇帝英明决断、仁慈宽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