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仙芝挟大胜之势北上,攻取了阳武(河南原阳),随后又直接进攻郑州,但却未能获胜,王仙芝便选择了兵分两路,一路由他自己亲自率领,另一路则由其他将领带领。】
【王仙芝亲自率领的这一路,直接南下,在十月份的时候攻打了唐州(河南泌阳),邓州;随后继续南下,十一月,攻取了郢州(湖北京山),复州(湖北沔阳);十二月的时候,又进攻了随州(湖北随县)。】
【接着,王仙芝改变了进军方向,从一路南下转向东南,进入了安州(湖北安陆)、黄州(湖北黄冈),也就是在如今的湖北地区攻城略地。】
【而另一路,则是向东进军,向淮南进发。】
【先是抵达了申州(河南信阳)、光州(河南潢川),然后攻取了舒州(安徽潜山)和庐州(安徽合肥),震动了淮南地区。】
【在这接下来的半年时间中,起义军在江淮河汉——长江、淮河、黄河、汉江流域之中流动作战,让唐朝军队不得不四处奔波,顾此失彼,疲惫不已;而起义军在这一路的流动作战中,却不断地吸纳投奔而来的百姓,很快就发展到了三十万人。】
【这时,蕲州(湖北黄冈蕲春县)刺史裴渥畏惧王仙芝起义军的威势,不敢抵抗,于是直接开城投降。投降之后,为了展示自己的诚意和能力,裴渥又为王仙芝上表朝廷求官——当然,我们可以合理推测,他应该还做了一番王仙芝的工作。】
【朝廷的答复来了,唐僖宗和重臣们商议过后,最终决定,就封王仙芝为“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
【这个官职是个什么情况呢?神策军,原本是西北边疆的戍边军队,后来进入了京师成为了朝廷的最重要的禁军——至于说什么从边军进入京城的,那就是另一件事了,和安史之乱也有些关系。】
【总而言之,神策军如今就是负责保卫京师和戍卫宫廷、行征伐事这三个方面,属于是唐朝朝廷直接控制的主要武装力量。虽然到了如今,神策军也已经日益腐朽,但到底地位还在那里。】
【顺带一提,不少时候,神策军的军权基本上都在宦官手中掌握着,这也是唐朝中后期,宦官专权能够出现的重要原因——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嘛。】
【但是吧,神策军听起来不错,可“押牙”这个职位,却并不如何,在唐宋时期,押牙就是管理仪仗侍卫,并没有什么正经领兵作战的将领的意思;至于说监察御史,这个官职理论上确实权限非常广大,算是位卑权重,但王仙芝又不是正儿八经的监察御史——“兼”。】
“所以唐朝其实还是不愿意给王仙芝官职招安的。”刘邦得出了一个结论,“那为什么最终还是这么勉强地给出了一个官职?”
张良想了想,道:“或许,有些弟子门生,亲戚朋友?”
唐朝朝廷虽然看起来是给了王仙芝官职,要招安王仙芝。但是,这个给出的官职就反而证明了,朝廷内部其实有不少人应该还是不愿意的。
一来,这个官职其实真的并不如何,并没有多少诚意——不是说唐朝朝廷就一定镇压不了王仙芝,但如果真的要招安,那确实不应该是这个官职。
监察御史,再如何位高权重,作为一个曾经的起义军头领,王仙芝难道还真的能够掌握这个“权”吗?怕是只有位卑而已了。
而神策军的押牙,理论上是管理仪仗侍卫,但肯定王仙芝也不可能真的管理。
——总而言之,这种被招安的人,通常最想要的、也最能够得到的,是富贵生活,而非权力。但是像是唐朝朝廷给出来的这两个官职,王仙芝能有他想象中的富贵生活吗?
二来,起义军之中,除了王仙芝这个首领,哪还有些重要的将领的,朝廷如果真的想要招安,那就不可能不考虑这些人。
但,事实就是,朝廷只给了王仙芝一人官职。
可既然朝廷这么不想要给一个正经的招安的待遇,那朝廷又为何要表示招安?
张良表示,凡是有时候找不到原因的,也未必就要去往各种“阴谋”“深远布局”“神秘发展”之类的方向上去想。
相反,倒是能够往一些人情往来的关系方面去考虑。
指不定,那王仙芝俘虏的人里面,就有哪个在朝堂重臣——在招安这件事情上说得上话的人——身上有点关系呢?
不管是这个朝堂重臣,还是被俘之人的家属,都想要让这人能够尽快回来,能多有些活路,那么,说动皇帝要招安王仙芝,也不是不可能。
人情往来嘛,古往今来,皆是如此。
当然,虽然想要以招安作为诱饵,让王仙芝起义尽快平息下去,让被俘之人回来,可大家也并不真的瞧得上王仙芝,所以,又怎么可能愿意给出什么真正的官职?
再者,毕竟当年庞勋闹得那么大,唐朝也没有招安他,如今要是对王仙芝低头的话……影响很难说时好时坏。
刘邦笑道:“确实,世间之事,有许多都可以从此出发。”
人情嘛,这没什么奇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