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尚书开济听闻陆知白提及官员俸禄,不禁微微冷笑。
如今大明所施行的俸禄制度,虽有官员在私下里小声抱怨,却无人敢将这不满闹到皇帝面前。
而这两部侍郎陆知白,倒是胆大包天,敢直言此事。
朱元璋率先开口,沉声说道:
“你一直认为官员俸禄低,可曾知晓民间百姓的生活疾苦?
即便是最低品级的从九品,一年也有六十石米的俸禄,这足够一个五口之家维持一年的生计了!”
陆知白点头,说道:“陛下所言,按道理确是如此。然而,实际发放情况,究竟如何呢?”
朱元璋眉头一挑,道:“你无非是想说,折色制度不好罢了!”
陆知白面带微笑,赞道:“陛下圣明!在儿臣看来,这俸禄折色制度,确实是弊大于利,还望陛下能早日将其废除。”
此言一出,六部的重臣们面面相觑,有些人甚至倒吸了一口凉气。
他们心中暗自佩服陆知白的胆量。
毕竟朝廷之中公侯众多,皇帝的驸马也不少,可又有几人敢如此直接地议论俸禄制度呢?
开济的表情尤为微妙,他用一种“你还是太年轻了”的轻蔑眼神,望向陆知白。
洪武年间所确立的俸禄制度,后来基本成为定制,鲜少改动,这也致使明朝官员俸禄在历代是最低的。
即便单从购买力的角度来看,也并不高。
朱元璋一直坚信,给予官员的俸禄已足够,然而官员们却不这样认为。
难道是因为老朱早年尝尽苦难,做惯了苦行僧,对生活要求低吗?
当然不是,背后的罪魁祸首,正是这折色制度。
开国初期,朝廷以米粮作为俸禄的计算单位,以及主要发放物。
《明史·食货志》记载:“洪武初,定天下官禄……皆以米石为差。”
当时,国家经济尚待恢复,货币制度也不够完善,以粮食来支付俸禄,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官僚群体逐渐庞大,以粮食作为俸禄,给朝廷带来了沉重的运输与储存压力。
比如南方粮食运往北方,不仅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还可能会受到天气、盗贼等因素的影响,朝廷的财政压力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各个地区的物资供需并不平衡,有些地方盛产纺织品,而有些地方则以产粮为主。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济这个天才,想出了俸禄折色的办法——
将官员的一部分俸禄,折算成其他实物。
根据当地的物资情况,可能会折成宝钞、布帛、胡椒、苏木等等。
折色法是怎么剥削官员的?
比如,一匹市价三百文的布,发给你,就成了能抵四百文。但你一家老小不能吃布啊,要吃饭。
你得把布卖掉,买米,但当地盛产布,你没有门路和时间,只能低价赶紧卖。里外里,你都亏了,亏麻了……
陆知白神色郑重,朗声说道:
“陛下可知,自实行折色制度之后,官员实际到手的俸禄,减少了三成!
尤其是低品级官员,原本俸禄就不算多,折色之后,生活更是艰难。
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他们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维持,长此以往,又有多少人能经受住考验呢?”
他话音刚落,开济便冷笑一声:
“陆侍郎,莫要为贪官找借口了!食君之禄,担君之忧,若因俸禄少便贪腐,那是官员自身品德败坏。严刑峻法之下,看他们还敢不敢!”
朱元璋也是眉头微皱,指着陆知白道:
“今天把这事给咱说清楚,要是说服不了咱,你就等着!”
开济向朱元璋和朱标拱手,又扫视六部之人,道:
“据实而论,自洪武九年折色法实行以来,朝廷财政压力大减,这是不争的事实。
至于部分地方,或许在发放过程中出现错漏。但那是人的问题,并非折色法本身的过错!”
他为了证明自己正确,轻哼一声,先抢了陆知白的词:
“陆侍郎无非是想说,各地虚报物价,使得官员俸禄折后变少了。
然而,当初设立折色法,便也设计了‘折色比价旬报制’,每十日调整折算比例。
如果过程中出现问题,依然是人出的差错……好像是户部,应该好好想一想吧?”
陆知白笑道:“这制度,能轻易就被人钻了空子。各地还要折来算去的,麻烦,根本就不是个好制度。”
他也不跟开济装彬彬有礼了,恨就恨吧,迟早要完的人,无所谓的。
开济却是心胸狭窄,睚眦必报之辈。
折色法,曾得到朱元璋盛赞,也是开济生平一个得意之作,岂容他人来贬低?
开济详细解释道:
“陛下,殿下,这折色法,大大减少了朝廷运粮到各地的压力。
折算的米粮,再加上减少的损耗,每年能够为国库节省至少一百五十石粮食!
这几乎是每年全国税粮的半成到一成了!”
说着又望向陆知白,笑道:“户部侍郎,这一点,你不会不知吧?”
他在阴阳陆知白不称职。
六部众臣听着他们吵架,虽然暗自有些心惊胆战,却也莫名的期待。
如果这折色法真的能改改,那受益的官员,可就太多了。
开济是法家酷吏,这样的人,难道能得到大多数人的喜欢吗?敢怒不敢言罢了。
然而,兹事体大,怎么发俸禄算户部业务,他们暂时还插不上话。
户部尚书滕德懋,竖着耳朵听,心中虽急,却没有提前通气,不知道陆知白会如何破局……
朱元璋微微皱眉,犀利的目光审视着开济和陆知白,沉声道:
“折色法,确实有利国库,户部难道有更好的法子?”
“陛下,不要被表面数据蒙蔽了!”陆知白轻叹一声,望向开济,说:“开尚书夸大了折色法的功绩,甚至,这么计算根本就不对!”
开济冷笑一声,压住火气:“来,你说说怎么算才对!”
陆知白挑眉说:
“身为朝廷重臣,算账的时候目光要长远些,要算国民之大账,这一点,开尚书不会不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