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进出身屠户,能当官是因为他同父异母的妹妹当上了皇后,本人没什么折服文武的气度,也没多聪明,魄力也不够,除了听劝几乎一无是处,但谁让他是大将军呢。
自开府以后就开始广招天下人才,征辟入大将军府,像什么袁绍、荀攸、陈琳、逢纪、鲍信、王匡、边让、孔融、王允、华歆、荀彧……当然,也跑不了曹操。
俗话说得好,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一个何进倒下,还有千千万万个刘妍站起来。
何进留下来的幕僚,刘妍当然要去勾搭勾搭。
有人可能会想了,这何进召外军入京这个主意就出自这些名士幕僚,他们出了这么个馊主意,去招纳他们有什么用!
但其实何进这个做法还真不能算错,这都是有正当理由的。
上一个大将军窦武就是桓帝朝的外戚,灵帝朝的大将军,为人正直,素有德行,掌握京城南北军权。
当时窦武与太傅陈蕃联合想诛杀宦官,但消息走漏了,宦官与窦武两方率军对峙,当时窦武兵力强于宦官,两军阵前,宦官一番策反,窦武手下的士兵结果全散了,或逃走或投降宦官,最后窦武被逼自杀、陈蕃被俘后被杀害。
这么一个旧事在这里放着呢,南北禁军不靠谱也不是一天两天了,那何进肯定也不能放心啊,再加上袁绍一撺掇,那不就动心了嘛。
其实除了袁绍袁术为首的人支持这个想法以外,曹操、陈琳以及荀彧荀攸等人都是反对的,他们都觉得没必要那么兴师动众,但显然是大多数人都站袁家那边,支持召外军入京,再加上何进本身也有顾虑,所以就同意了这个建议。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那位前朝大将军的结局深深的刺伤了何进,这难免让何进不太相信京城的南北禁军,所以才在袁绍的建议下作了一些安排。
分别派王匡、鲍信、张扬、张辽、毋丘毅五路人马去全国各地征兵,同时征召董卓、丁原和桥瑁入京。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何要召这么多军队入京呢?
当然是因为何进这个大将军,名义上的全军总司令还要受西园八校尉中的上军校尉蹇硕节制。
蹇硕是谁?
宦官。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皇帝不是太信任何进啊。
这宦官成他上司了,那何进想铲除宦官,能放心的用京中将士吗?
宦官世居京城,久在皇帝身边,背后又是皇权,大将军无论是名望、资源、权力,都不一定强过宦官,又有谁能保证何进手下士兵不会叛变呢?这要是被宦官提前知道了,那不就成窦武旧事重演了吗!
而他如果征召几路外军,合在一起就足够铲除宦官,还不用担心这些兵马被宦官掌管,顺便还能能互相制约,那可不就安全多了!
这样看,何进的动作不仅合情合理,而且还算得上一点小巧思了。
可惜何进还没准备好,就被宦官杀死了。
他还怪倒霉嘞。
刘妍为他留下来两滴鳄鱼的眼泪,随后就去找荀彧叔侄喝茶去了。
她早就惦记这俩人了,现在有机会了,那可不得抓住?
他俩是颖川人,颖川是豫州的,她是豫州牧,现在他们都在洛阳,简直是天赐良机!
现在局势已然开始明朗,明显是更有优势,她的女子身份已然不再是缺点,至少说可以让人暂且略过这个缺点,把她当做一个选择,而不是抱着可有可无的心态来交好,或者直接把她当做踏板。
她已经有了在明面上与他人一同执子的权利。
刘妍抬眉浅笑,一只手扶住自己面前正要行礼的荀彧,另一只手抓住了荀攸的胳膊,刚好制住两人的行礼。
“文若和公达莫要多礼,今日耽搁了片刻,让二位久等,是妍之错。”
刘妍对待自己欣赏的人,往往会以诚相待,无论是对戏志才的处处在意,还是对贾诩、阎忠的时时挂念,又或者对刘备、关羽等人委以重任,这些事情都是不做伪的,现在面对荀彧叔侄,她自然也真心相待。
“陛下年幼,殿下主政,自然政务繁忙,为国为民,何错之有。”
荀彧好看的眉眼毫无波澜,既不为刘妍的话而慌乱,也没因她这些天的举动而亲近,始终温和有礼,尽显世家风范。
而荀攸作为晚辈,一直跟在叔父荀彧身边,不声不响,也不轻易言语,一副老实忠厚的样子,和戏志才说的形象差了十万八千里。
很显然,这俩人都没认可自己呢。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面对两人的观望,刘妍并不心急,更不失落,她当时为了贾诩还等了三年,这又算什么呢?
所以她不急着招揽,与二人所谈也不过是经学,要么就是以戏志才为切入口叙叙旧,再不然就讨论讨论书法,不像是个什么将军又或者公主,倒像是个什么名士一般,即便是荀彧这般对刘妍心有警戒的人,谈话间也难免有亲近之态。
这也不能怪荀彧立场不定,主要是谁能想到刘妍满心满眼都是那个皇位呢。
一直到现在,刘妍也没表现出来什么,即便是她表现了点儿什么,也没什么人会往那方面想,刘妍那点小心思,除了一开始就跟刘妍绑在一条船上的曹操,也就戏志才、贾诩这样与刘妍相处多年的人猜到了,再加上被贾诩透露消息的阎忠知道。
其他人,哪怕是刘备,也不过是以为她要当个周公罢了。更不用说在庆功宴上,其他通过刘妍的话,隐晦感觉到她野心的其他人了。
所以没参与那场宴会,只凭借各种渠道听来的消息,外加那寥寥几次见面,初步了解刘妍的荀彧自然不容易发现真相。
他对于“周公”,或许会警惕,会谨慎观察,但绝对不会完全否定,尤其是她已经得到了两位好友的认可。
他相信,好友所看好的人,必定有其过人之处。
他在考察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