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陕西都是乱的,因为陕西布政使司当时的……没有左布政,右布政使郑铭。陕西都指挥使司指挥使没有了,上回刚死。陕西行都指挥使司指挥使死了。
连陕西按察使司指挥都没查到,已知弘治六年凤翔知府是熊绣,临洮府知府是郝清或车霆,庆阳知府是郝镒. 。我操,还有选择题。
毁灭吧。陕西行都司一个卫指挥使都没有。
早知道回洪武年了。
陕西长城防线都在僵持,鞑靼大部队还没到,李平也没到,巧了,王越连圣旨都没拿到,还在家里抱孙子。
但是,南面西宁临姚岷州防线要崩溃了,蕃人都来了,虽说藩人战斗力弱,菜鸡,来的还都是农奴,但是人忒多了点吧,一共三万人。
他妈伺候西宁卫就两万人,西宁卫五千人。(满编不了,满编七千二。)
玩儿捏儿?(北京儿话音)
西宁默默的给兰州打了一个电话要增援,兰州挂了。
要找人找找临姚其他地方,找碾伯所。别他妈找老子,鞑靼都他妈打过来了,青壮年全他妈跑黄河对岸干架去了。
西宁又默默的找了山丹永昌凉州三卫,愿意支援,但是他妈要翻越你丫的五千米的祁连山南靡。找死吗?
行了,等大人来了,长安应当有人来救我们。
李平目前到潼关了,目前只有北面局势十分要完犊子,万一不行了,就都要废,关内百姓多少年不见血了。
需要拿人堵住,会死人,但不堵,关内的人都要死绝。
明朝西安的卫所有:西安左护卫、西安右护卫、西安中护卫、西安左卫、西安右卫、西安前卫、西安后卫 。
一个卫所五千六百人,一共三万余人,按照减去吃空饷,老弱病残大概两万八,主要是西安左右前后中五个卫。
刚到的潼关有一个潼关卫,人只能带一半,速度到不了榆林宁夏,能去榆林宁夏的最近是延安府延安卫,平凉府平凉卫,庆阳府庆阳卫。估计都跑空了。
直接可以上战场,毕竟鞑子越过榆林宁夏多少次了。这会是直接大规模进入陕西,定然会大面积破坏徐子俊的长城防线。
西安七个卫,带走六个卫,把前后左右中带走,左右护卫留下护卫关内四府。
顺便…把秦王护卫带走,毕竟战斗力极强,历代秦王的宝贝心尖。
李平到长安了,圣职到王越手上了,李平跑完了南京到长安的路程,王越和李到长安的天数一样,那王越就管不了李平。
“下官西安府知府吴孟祺。”(总算查到了)
“下官陕西布政使司右布政郑铭。”
“北面鞑子来人很多,延绥镇和宁夏镇挡不住,河西那里没大事,南面蕃人会打西宁卫,兰州给不了增援。西安七个卫至少走五个卫。”李平说的。
“大人,北面来了二十几万人。”郑铭说的。
“行了,要准备好白马吗?”李平说的,意思是还想再来一会渭水之盟吗?
“大人,西安兵力不够。”吴孟褀说的。
“招募良家子。只能这么干了。最近鞑子回来,先调西安前后卫去宁夏,西安左右中卫去榆林,左护卫去临姚府,右护卫留在原地。”
李平说的,良家子指的是良家子弟,良民,唐朝汉朝是直接来战场去的,是兵员。
“是。”俩人说的。
“自古以来,河套是第一道防线,宁夏榆林一带是第二道防线,后面没了,现在宁夏榆林是最后的防线了。陕西能用的人都在那条线上,这条线必须守住。”李平说的。
西线无战事,但愿如此。
“鞑靼老巢在河套,成华中年收复河套平原,弘治元年丢失河套平原,达延汗进来了,弘治六年,达延汗死了。
河套以北是阴山山脉,阴山后面是草原,阴山长而高,路多而小,榆林宁夏骑兵直接干他腰子。
正面战场骑兵半毛钱没用,等长安兵力进入宁夏榆林是他们总攻,直接沿着米脂黄河段望北走,拿下河套地区,拿下后直接南下干死鞑靼。”李平说的。
李平是这么说的,但是不是这么干的。唯一的目的是拿下后套平原和今天呼和浩特乌兰察布地区。
宁夏榆林鞑靼攻不破,其实主要把鞑靼进来的消息放开了,再顺便说一下子他们根本跑不出去。如果不抵抗的都会死在这里。
再说,如果跑出去了,其他地方会把你们杀了当战功,儿女成奴隶,一家都死绝了。
只要参军,一个人二两银子,免三年赋税,战死再加二两银子(弘治年一次打仗,十万人,杀了不到十个,花费一百万两银子,弘治皇帝还每一个人都赏赐了不少。有钱啊。)。
那就可能叫死守,破釜沉舟背水一战谁看不懂,但是谁也不敢干出来,马谡的死相汝忘了?还是要加上威逼利诱。
让王越干这活,李平都定好了,王越改变不了多少,硬着头皮受呗。但环境还是要给人提供的。
粮食怎么办,秋收都过了,十二月了,自备干粮,备了的给三两银子,每个做好记录,家中独子不要,家中没有老人有兄弟者优先。
来的人大概五十万吧?弘治十五年陕西人三百多万,还有几万到四百万。弘治六年抹个零,六抽一,一户至少一个。
不够从河南调,一个人五两银子,免三年赋税,带粮加二两。
粮不够,开中法,一石粮食一斤盐,细盐,打完仗后西安府结算,运到宁夏榆林,即银川或榆林堡。
武器不够,来,巩昌府汉中府凤翔府后方制造武器,主要是弩。西安铜川开炉。陕西所有铸钱炉直接改铸造弩箭头和弩机,每人俸禄加五十两(少于一千不给)
至于这个为什么是弩?弩上手简单,做法简单,好用耐用皮实。对于农民来说可以直接用,不用像弓手一样难训练。
汉中府制造长枪,竹子身,加个刀头即可。
行了,下一章准备发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