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66年,大宋治平三年,这是一个在华夏历史上平平无奇的一年。
却也是自大宋建立至今,最为安静祥和,没有任何纷争的一年。
得益于三月份的这场‘平型关大捷’,大宋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内到外,没有任何势力和国家试图寻衅滋事,或是挑战大宋。
外加二月‘龙抬头’的祭天活动,接下来的时间里,可谓风调雨顺,没有在发生如同治平元年的特大水患。
朝廷借助战争大势推进的‘深化改革变法’,每一天都有傲人成绩呈报。
各地的百姓在官府的帮助下,逐渐有了生存下去的资格,‘衣食住行’基本保障也开始缓慢而坚定的落实下去。
得益于‘农转商’政策的推行,百姓渐渐摆脱土地的束缚,投身商业领域。
大宋自南向北,商品经济得到空前发展,一时间的各大州府主城都人头攒动,繁荣的景象让人梦回大唐。
在多项利民政策和约束士大夫阶级的法条之下,大宋被人诟病的‘阶级矛盾’和‘土地兼并’等问题,也逐步得到缓解。
虽然想要根除属于不可能的行列,但是这样的趋势,让‘积贫积弱’的大宋开始有了好转和康复的曙光。
另外还是得益于‘平型关大捷’的后续影响,这两年大辽需要的‘岁币’赔款也停止了缴纳。
这让大宋的财政问题得到了一定缓解,有了更多的余力投资国家的基础建设。
治平三年六月初的大朝会上,英宗皇帝对于自己在位近三年的理政,做出了总结。
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方面的想法。
其中在政治方面,英宗皇帝继续任用仁宗时的改革派重臣韩章、欧阳文忠、富彦国等人,以及被誉为本朝的新政变法派的韩明、王介甫、司马君实、苏子瞻等人。
鉴于仁宗以来的弊政,英宗皇帝向执政宰辅们提出了裁救积弊的问题,征求大臣们的意见;
同时还下诏将各品级官员的转迁年限加以延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冗官”现象给朝廷财政造成的压力。
为广纳人才、为国选贤,英宗皇帝命宰执大臣推荐才行之士以充馆职。
这一定程度赋予了宰执更大的察举权,扩大了中书门下在两府三司制度下的权重比例。
经济上,由于先仁宗皇帝在位时留下的过于庞大的赤字,英宗即位执政后,封桩库、左藏库等国库空虚,甚至达到糜烂的地步。
原本的历史上,治平二年(1065年)这一年宋朝岁入虽达一亿一千六百一十三万之巨,可官费、军费等支出却达一亿二千零三十四万,完全入不敷出。
而经过韩明与王介甫等人不断‘开源节流’,将冗余的官僚与禁军、厢军都进行了重新规划后。
治平二年秋,困扰大宋近百年的‘三冗两积’问题,得到了极大缓解。
经济上的不断复苏繁荣,让朝廷赋税也来到了历史新高,并且开始出现留存的情况。
这部分留存原本按照宋初‘强干弱枝’的国策,是要上交中央,不允许地方截留。
但为了刺激地方经济发展和提高地方官府的行政效率,英宗皇帝大笔一挥,将其作为地方官府奖惩和投入民生的费用,拨给了地方自行使用。
如此一来,更加刺激了地方的民生和经济,同时也给英宗皇帝带来了不小的威望。
而在文化上,英宗皇帝非常重视读书和书籍的编写整理。
治平元年(1064年),司马君实写成了一部《历年图》进呈给英宗,英宗皇帝对此大加赞赏。
治平三年初(1066年),英宗皇帝命司马君实设局专修《资治通鉴》。
并且同意司马君实选聘助手成立书局编写历代君臣事迹的请求,批示将书局设在崇文院内,特允许其借调龙图阁、天章阁、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的书籍。
不仅如此,英宗还批准提供皇帝专用的笔墨、缯帛,划拨专款,供给书局人员水果、糕点,并调宦官进行服务。
英宗皇帝的批示,极大地改善了司马君实编修史书的条件,使编写《资治通鉴》的宏伟事业自一开始就有了坚实的后盾。
司马君实为了报答英宗皇帝的知遇之恩,在此后漫长的19年里,将全部精力都耗在《资治通鉴》这部巨着的编纂上。
这一刻,历史似乎形成了闭环,除了在新政改革中风生水起的韩明、王介甫外,司马君实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历史使命,开启了一段并不平静的人生。
最后在军事方面,英宗皇帝同意了韩明提交的‘裁减军队部分番号,组建新式军队’的建议。
由此拉开了大宋新军的组建、磨合、训练以及征战的历史进程。
多年之后,在面对曾经历史中的无数强敌:辽、夏、金、蒙古等势力时,这支初创于英宗年间的新军,成为了战争的中流砥柱,也成为人们回忆大宋治世的标志之一。
‘治平’,语出《抱朴子》:“又于治世隆平,则谓之有道,危国乱主,则谓之无道。”寓意国家安和需要用道来治理。
英宗皇帝自继位以来,兢兢业业,一刻不敢耽误。
在有了先仁宗皇帝和太后曹氏的背书后,他与一干臣属殚精竭虑,夙夜兴寐,一步步走在开创治世的艰辛道路上。
也许现在没有人理解他,但是千百年后,会有人记得曾经有一位短暂开启治世的封建君主,为了这个大宋付出了他的一生。
大宋治平三年(1066)十一月初八,英宗皇帝再次生病,晕倒在文德殿中。
据当时值守的内侍回忆,当时英宗皇帝先是批复各地的奏疏,然后突然头风发作,疼痛难忍,随即让人去取热巾敷头。
未时三刻,在文德殿短暂休息的英宗皇帝狂疾大作,不断嘶吼着摔打文德殿内的器物。
甚至开始隔空与看不见的东西对话,说了什么,没有人听见,但是言语中浓浓的悔恨之意,殿外宫女太监都能感受到。
未时四刻,英宗皇帝平静下来,召集了皇后与皇长子,在与二人短暂欢快的交谈声后,脸色由红变白,一口鲜血喷出,跌倒在文德殿。
同年十二月初,在宰相韩章的建议下,英宗皇帝正式立长子赵策英为太子,依旧担任‘监国’之职。
十二月十一日,英宗皇帝在福宁殿召集了前禹州旧部嫡系,双方说了什么没有人知,只知道国舅沈从兴是被骂出来殿外跪着。
即便是皇后沈从英都没有为这个亲弟弟求情,并且拦住了想要进宫求情的大邹氏。
十五日,英宗皇帝宣召了以韩章为首的中书门下、以王介甫为首的三司衙门,以张昇为首的枢密院,以及富彦国为首的台谏大佬入宫面圣。
一番固有忠君爱国、保境安民的陈词滥调,说的这些深受皇恩和儒家思想熏陶的老爷子们,掩面直哭,不住安慰英宗皇帝保重身体。
十九日,英宗皇帝病情愈加严重,恍惚间,总是不断呓语,言及他看到先仁宗皇帝来接他了,并且表扬了他的政绩。
太后曹氏闻言,于寝宫之中失声痛哭,甚至亲往城外大相国寺等佛寺道观,为英宗皇帝祈福。
二十六日,恢复神智的英宗皇帝宣召了太子赵策英,枢密副使兼参知政事的安阳侯韩明,殿前司指挥使的宁远侯顾廷烨三人觐见。
四人很少有这样的机会可以关起门来好好的闲聊,故此恢复稍许身体英宗皇帝安排了一场特别的冬日西瓜宴。
他们将宫女太监全部遣出到侧殿,然后四人美滋滋的围着火炉吃西瓜。
“这玩意儿可是好东西啊!”
顾廷烨抿着嘴,扯出一个很难看的笑意,夸奖着西瓜。
“确实,能在冬天吃到这些,可不容易啊!”
韩明知道顾廷烨心里有些哀愁,接过话头继续评价起来。
“不容易就多吃点,往后事情越来越多,你们身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多吃点,大家才有力气和精神干活嘛!”
脸色苍白的英宗皇帝呵呵一笑,拿起切好的西瓜,挨个分了起来。
这一刻,他不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而是如同一个平易近人的中年大叔,招呼着邻里乡亲的孩子吃着瓜,聊着天,谈起对未来的期望。
不知不觉中,月上中天,嘴里的瓜越吃越不对味,原本甘甜可口的瓜肉开始变得苦涩咸起来。
韩明抬起埋在西瓜上的头颅,眼前似有一层迷雾擦不干净。
“孩子...要不要再吃一块...”
这一刻,他似乎看到先仁宗皇帝和英宗皇帝的身影不断重合贴近,用力的咧咧嘴,韩明想要回一个干净的笑容......
治平四年正月丁巳日(1067年1月25日),赵宗全因病驾崩于福宁殿,享年36岁,殡于殿西阶,庙号英宗,群臣上谥宪文肃武宣孝皇帝。
八月二十七日,葬其于永厚陵(今河南巩义孝义堡)。
。。。。。。
千百年的后世,当人们谈起这位皇帝的时候,多数认为‘治平之治’虽然短暂,但是却掀开了大宋治世的序章。
其重要程度比拟‘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两大治世,可谓开创盛世的基础。
其奠定了后续的‘熙宁之治’与‘元丰中兴’,同理也对更之后的‘绍圣盛世’起到了一个开头的作用。
大宋由此而兴的言论横行网上,众多专家学者都认同在宋英宗治平年间,治世之相初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