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披甲还是穿常服,腰带都是大楚军人的标配。
在宁易的新设计里,腰带为皮制,宽度增加一倍。
腰带上不许再坠挂其他饰物,只许镶嵌钉子。
大将军、大提督的腰带上镶嵌金钉。
军司马的腰带上镶嵌着三排银钉。
旅帅是两排银钉。
营指挥一排。
到了哨长就是三排铜钉。
队正两排。
伙长一排。
普通士兵则只有皮带。
这样一来,上下尊卑一目了然,完美解决了兵不识将的问题。
第一件常服样品出来后,宁易穿着它频频出现在各种场合。
一开始大家都很不习惯。
这个时代的贵族服装,讲究得是宽袍大袖,洒脱飘逸。
但宁易穿的这身,硬肩窄袖,皮带束腰,和主流审美格格不入。
但看多了之后,却又觉得这衣服精干得体,再配合宁太保的挺拔身姿和轩昂气质,竟有一种难以描述的阳刚之美。
在宁易的明星示范效应下,很快就有人开始打听这衣服是哪里做的。
然后就有小道消息传出来,称这衣服是太保亲自设计的。
再问太保为什么要设计这种风格的衣服,爆料者神秘地表示,显然群玉山里都是这么穿的。
于是,再没有人敢说这种衣服不好看。
等大众都接受了这种服装后,宁易才开始让左武卫的军官们跟进。
看着褚景崇等人,每天穿着帅气的新式常服招摇过市,右武卫、羽林卫的军官们都不干了。
谭圣松和钟秉文被部下逼着来找宁易。
宁易见时机成熟,便指示兵部开始大规模定制这种常服。
很快京城内外的军人都以穿上这种常服为荣。
一些人眼热,也想去缝制这种衣服,但京城所有的裁缝铺、成衣店都接到朝廷通知,这种衣服只有大楚军人才能穿,旁人穿上就是重罪,是要被严惩的。
这些人只能作罢,在一旁羡慕嫉妒恨地看着那些武夫嘚瑟,生平第一次遗憾自己怎么不是军人。
在新式军服取得重大成功之后,宁易又找上了黑衣卫的陈荣。
他要求黑衣卫别再整天盯着文武百官,像张大人纳了几房小妾,李大人晚饭喝了几杯酒这样的事少管。
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当下大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显然是和鞑子不可调和的民族矛盾。
黑衣卫要与时俱进,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这样才能在新时期找准自己的定位,才能做出成绩出来,重新获得陛下的青睐。
陈荣听得连连点头。
但他也有难处。
鞑子和中原人长相迥异,他的狗子们根本混不进草原。
宁易不管。
黑衣卫的人混不进去,就去找能混进去的人。
实在找不到,就去策反鞑子。
总之,他要尽快得知草原上发生了什么。
他觉得,突竭斯人内部一定有事发生。
这次平定三卫叛乱,他已经做好了突竭斯人会趁火打劫的心理准备。
事实上,王建的手下事后也供述,王建在被围困之前,就向草原派出了使者,答应以夏、延、庆三州之地,换取突竭斯人出兵。
但直到最后,突竭斯人也毫无反应。
这很不合情理。
就算左贤王和左谷蠡王被自己打怕了,那还有右贤王和右谷蠡王,还有大单于呢?
突竭斯人到底在搞什么?
是发生了内乱,还是在憋什么大招?
不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他睡觉都睡不安稳。
其实,无论是军校、军服还是军正,他折腾这些东西,都是为了提升大楚军队的战斗力。
而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尽快杀入草原。
而在此之前,最好能摸清楚草原上的情况。
有个孙子不是说过么?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等陈荣答应尽力一试后,他就放过了黑衣卫。
因为他没功夫再管这些了。
校舍建好了,学员到位了。
他的黄埔一期要开学了。
他打算分两期,将所有的旅帅和营指挥都过一遍。
毕竟各卫日常的操练、警戒还是得维持的,不好一次一网打尽,只能分两次来。
但这一期学员的来源不仅仅是六大边卫。
还有京卫以及各地驻军。
最后的学员总人数接近三百人。
至于教员,一部分来自兵部,一部分来自左武卫中军,还有一部分是在京的资深宿将。
开学典礼极其盛大。
皇帝亲临,百官陪同,太保主持。
祭天、正衣冠、拜武圣、击鼓明智……
直接将仪式感拉满!
许多学员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开学之后,队形队列的训练只是基本操作。
各种操典制度的讲解也只是点缀。
重点是学习案例。
宁易直接照搬前世mbA的教学方法,让学员们剖析、复盘历代经典战例。
不过主要还是当代,尤其是最近一两年的案例。
毕竟年代越久远,情况就越模糊。
他还设置了一个个课题,让学员们分组去讨论。
比如“如何在戈壁草原快速找到水源”、“如何防备鞑子夜间袭营”等等。
这种讨论经常给他惊喜。
比如在讨论“如何多快好省地运输大军粮草”时,有北方的学员提出用鸡公车,南方的学员则提议用羊角车。
最后两方都画出草图来,竟是同一种车,而且就是他前世的独轮车。
这个时代运粮靠马车。
当然拉车的不是马,而是牛、骡子等牲畜。
走官道还好,一旦道路稍微有些崎岖或者泥泞,就得靠人去背。
费时费力费牲畜。
而独轮车?省力?又灵活,运粮的效率能提高好几倍。
宁易当即向兵部发文,要求以后运送粮草要以独轮车为主。
皇帝对军事不感兴趣,参加了开学典礼后就再也没有来过。
而宁易则泡在了军校里,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
两个月后,黄埔一期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