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里,很多人都没有看明白,边洪凯和楚风到底是什么关系,二人隶属于孙元良的88师,那是国府的近卫师,全德械师,当时边洪凯任营长,楚风是他手下的一个小排长,尽管二人在年龄,身份上都有河大的差距,但是由于志趣相同,而相交莫逆,楚风经常在训练之余到边洪凯家蹭饭吃,而边洪凯夫妇由于结婚多年没有子嗣,也一直拿楚风的孩子当自己的孩子对待,并且还认了楚风的老娘为干娘。
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日本人仗着船坚炮利进攻上海,兄弟二人同赴战场,罗店血战之后,德械师损失惨重,边洪凯在死人堆里找到了奄奄一息的楚风,将他背了出来,重整旗鼓后,二人又参加了南京保卫战,雨花台一役彻底断送了德械师,兄弟二人跟随溃兵一路辗转,最后抵达了重庆,在老长官的介绍下加入了军统,经过短暂的休整之后,分赴自己的岗位开始敌后工作。
可以说二人的情感不仅仅是兄弟之情,跟有着生死与共的战友情,尽管现在国红双方势不两立,内战一触即发,但是不可否认的却是边洪凯和楚风这兄弟二人于抗战、于国民来说,都算得上是有功之臣。
“小风,楠楠已经成为大姑娘了吧?”饭桌上吴玉凝开口问道。
“可不是吗?现在都是十五岁的大姑娘了,已经念高小了,上次我回家的时候,还问我干爹、干娘什么时候去看她呢?”提起自己的女儿,楚风嘴角泛起了温暖的笑意。
“是吗?楠楠还记得我们啊?这一转眼都有七八年没见了,那时候还是扎着小辫子的小姑娘呢?”吴玉凝有些感慨的说道。
“哎,怎么会忘记呢?”楚风长叹一声,“当初南京沦陷的时候,要不是嫂子果断,持枪抢了军车,他们娘仨怎么还能活到今天,早就跟那三十万同胞一起长眠于地下了”。
“胡说,今天是高兴的日子,不许说丧气话”,吴玉凝瞪了楚风一眼,轻声呵斥道。
“就是嘛,小风,你要是惹得你嫂子不高兴,我可救不了你啊”,边洪凯在一旁打趣的说道,主要也是为何混合一下气氛,毕竟当初逃离南京的时候,说是死里逃生那都是好听的,可以说是十死无生,在那种绝望的境地里,吴玉凝凭作为两家人的主心骨,借着一把手枪,硬是抢了一步军车,带着那娘三硬是赶到了码头,挤上轮渡,冒着日本人的轰炸,逃出生天,不得不说是奇迹,也是老天的眷顾。
那段回忆是沉重的,是痛苦的,同时又是残忍地,没有人性的,在面临着生死抉择那一刻,尽管有着熠熠生辉的正面形象,可是更多的却是更加真实的反映着人性的阴暗面,为了挤上渡船将伤兵扔到江里,为了尽快的逃离,当官的持枪开路……
当初的那一幕幕,在楚风提起话头之后,不由得又出现在了吴玉凝的脑海中,眼前……,不由得红了眼眶,眼泪如同断了线的珠子一般,“吧嗒吧嗒”的掉个不停。
“玉凝,都过去了”,边洪凯轻轻的拍了拍妻子的肩膀,小声地安慰着。
“对,都过去了,小风今天到家里来就是最高兴的事情”,吴玉凝擦了擦眼泪,微笑着说道,“今天我就陪你们哥俩喝一杯,来,干了”。
吴玉凝的状态多少让楚风有些手足无措,没想到自己的一句无心之言,竟会引得嫂子泪流满面,但是仔细想了一想,四个女人有老有小,在那种环境中死中得活,所付出的艰辛比男人更甚十倍,想到这楚风也端起了酒杯,“嫂子,我敬你”。
一个星期后,也就是1946年6月26日,国军在完成战争准备后,不顾全国民众的强烈反对,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以围攻鄂豫边宣化店为中心的中原解放区为起点,相继在晋南、苏皖边、鲁西南、胶济路及其两侧、冀东、绥东、察南、热河、辽南等地,向解放区展开大规模的进攻,全面内战爆发。国民党用于进攻解放区的兵力总计为193个旅(师)160万人,占其全部正规军86个整编师(军)248个旅(师)兵力的80%。更是妄言,只需3个月到6个月,就可以取得胜利。(注1)
得到消息后的王墨阳并没有如同他的同僚们一样兴致勃勃,而是呆坐在办公室,嘴里默念着,“该来的还是来了”。
尽管王墨阳心里对于内战的爆发有着充足的心理准备,但是当这一刻到来的时候,心里却没有一丝轻松,兄弟阋墙,同室操戈,这时这个时代的悲哀,也是这个国家的悲哀,同时心中的战斗意识也被唤醒,时刻准备着为党、为国家奉献自己的一切……
四天后,也就是1946年7月1日一早,刚到单位的王墨阳就被通知到会议室开会,说是有重要事情通报,副站长马和、情报处长孙铁柱、电讯室主任金邦、总务处长徐建秋……可以说襄城站的头头脑脑都来了,在王墨阳的印象中,襄城站的人员已经好久没聚的这么齐了。
八点钟,会议室的门被推开,一身中校军装的边洪凯走了进来,紧跟其身后的同样是一身中校军装的楚风。
走到会议桌上首之后,边洪凯轻轻的敲了两下桌子,朗声说道,“诸位,身边这位我想大家基本上都已经见过了,原军统中校督察官楚风,现任国防部保密局中校督查官,下面有请楚长官训话”。
下面的众人听见“保密局”三个字尽管是一愣,但还是保持了军人应有的素质,“刷”的一声,笔直站立,一副聆听训话的状态。
此时的楚风与半个月前与众人见面的神态不同,站在边洪凯身边,笔直的冲着众人敬了个军礼,然后打开手中的文件夹,开口说道,“国防部保密局甲字一号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