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和房玄龄的这样表现,完全是因为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告诉他们。
如果盐铁酒专营,一开始是很赚钱,但慢慢的就会滋生腐败,然后开始祸害百姓。
李纲,作为隋朝太子、李建成太子、李世民当太子时期,还有现在李承乾太子的四位老师,他也和李承乾说过这事,就是为了让太子提前明白,这里面的害处。
防止李承乾将来当了皇帝,也弄出这样的昏招。
李承乾看父皇和房玄龄有了误会,就赶紧解释。
“不是专营,而是参与,参与民间市场的买卖当中去。”
房玄龄倒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言论,就问太子:
“这样不就会导致市场物价不平衡了吗?”
房玄龄这样的想法,其实是受到自古以来的儒家思想影响。
儒学经过千年的变迁,以及后人不断根据所处的朝代不同,而改革儒学,就慢慢的跟孔子最初的想法越来越偏。
孔子提倡的儒学,只是在人的心里种下以礼相待的念头。
如果人人都讲礼,那么人人都会和睦相处,下级不会造反,小辈不会忤逆长辈。
这样的话,人与人之间就不会出现暴力,实现孔子的终极理想“仁治天下”。
这一听就跟经济没关系,但是后辈儒生把这种儒学思想发展到全方位,全行业。
尤其是在汉末开始,先是黄巾起义,再是三国、再是五胡乱华、再是魏晋南北朝、再是隋末大乱斗。
天下一直在打仗,国家之间互相征伐。
不打仗也在互相内斗,内耗。
那么这时候的儒学在市场上,讲究个“中庸”和“平衡”,只要市场平稳,物价稳定,百姓的生活就会越来越好。
这在战乱年代没错,百姓连吃饭都吃不饱,根本不会想别的。
可是现在大唐慢慢变强,国内的割据势力也被打完了,突厥也陷入了内斗。
随着时间慢慢变长安,人口就增加,如果一直这么稳定的物价,那么百姓一直这么穷,阶级就会慢慢固化。
李承乾的办法其实就是宏观调控,这也是他和李恪在年初晚宴上定下的想法。
趁着李世民还在位,让他多背一些黑锅,把李承乾想干却得罪人的事情都干了。
按照李承乾的想法,就是介入到民间交易,以大米为例:
如果丰收的年,粮食就多,那么粮价就下跌,农户种地赚不到几个钱。
如果是灾年,粮食就少,那么粮价就上涨,农户本来就没多少粮食,就算卖出去也赚不到多少钱。
这样城外的农户也赚不到钱,城里的百姓也买不起粮
如果有朝廷的商人介入,在粮价下跌的时候,高价收粮,就会维持、或者减少粮价下跌。
如果粮价上涨,就维持粮价不变,同样会减少粮价上涨的幅度。
而宏观调控的方法,其实大唐现在也有这样的方法,而隋文帝时期就这么干了。
甚至在春秋时期,魏国就是因为经济变法使得魏国民族变得富有,一举成为春秋霸主。
隋文帝时期,他建立可“义仓制度”,农户每年交税,还会额外交一笔“义仓税”,这样灾年的时候,就能用义仓米救灾。
减少朝廷和百姓在灾难对市场粮食的依赖。
唐朝这会儿,也靠着盐铁的半民办公制度,控制着盐铁的需求,间接的影响市场价格。
但其实这样的办法都是间接的,对市场的价格有影响,但肯定不彻底。
春秋时期,魏国的变法是,当丰收年,就由朝廷出面收购百姓多余的粮食,灾年又由朝廷把这些粮食卖出去。
或者干脆直接哪里丰收了,哪里受灾了,直接来回倒。
但是李承乾的这个办法,是不跟商人们讲礼,直接顶着朝廷的名声,坐上市场的桌子上,和那些商人直接真刀真枪的拼价格。
那这就很得罪人,毕竟大商人背后都是大家族,像前长孙家,全国有上千万亩地,每年不知道卖出去多少粮食。
而且整个大唐不只是粮食这个行业,还有盐铁、手工纺织、茶叶水果、珍珠玛瑙、奴隶交易等等。
李承乾不怕,我爹是皇帝,我三弟是大将军。
你们跟我讲理,我就放我爹跟你讲理。
你们跟我耍赖,我就放我三弟跟你耍赖。
李承乾现在毕竟不是皇帝,没办法调动全国大开发,李世民也不行。
但李承乾可以先从扬州开始,他要利用隋炀帝开发的大运河,把扬州的东西全都拿到长安卖。
朝廷能收税,李承乾和李恪能赚钱。
他们两人赚的是中间的运输钱,李恪都开始弄蒸汽机了,那把蒸汽机安上轮子,铺上铁轨,弄个蒸汽火车肯定行。
但是蒸汽火车一系列很烧钱,李恪现在全是投资,一点钱不赚,根本弄不起来。
李恪和李承乾原本打算,今年先造纸的,但是一文钱不剩,想造也造不出来。
让朝廷出这钱更不可能,皇城和皇宫内外,都是节衣缩食,哪里有钱弄他们根本无法理解的火车。
但把蒸汽机搬到船上没问题,还没蒸汽火车花钱。
李承乾将自己这套,准备开发水路,运输商品的办法完整的告诉了李世民和房玄龄。
但中间自然是省去了他和李恪的发财大计,毕竟自己是太子。
一边为了朝廷增加税收,一边又赚中间钱的行为,说出来太伤大家对自己的印象了。
毕竟李承乾现在的人设是:
自幼聪慧,机敏过人,兄友弟恭,待人和善,礼贤下士,尊师重长的,好,太,子。
李世民听到好大儿这套,宏观调控的办法,自然为好大儿高兴,虽然以前没人这么干过,但好大儿想试试也无所谓。
尤其是好大儿还说出春秋时期,魏国的变法为依据,让李世民觉得,好大儿看的书真多,连自己都没看过。
李世民也是因为自己小时候看的书少,长大总被魏征挤兑。
李世民发奋图强,让好大儿多看书,未来别和自己一样,遇到个魏征这样的臣子,被喷的说不出话来。
“嗯~”
李世民看着李承乾满意的点点头:
“高明,你能引经据典,这人朕很高兴,你这个办法也是受到启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