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位老父亲,向自己儿子细心教导自己为人处世的经验。
也能看出李世民是真的,把李承乾当做继承人培养,希望他未来能当个好皇帝。
李世民会在魏征面前,说自己读书不如他,登基后为了治理国家,也许诺不会“因言论罪”。
这一切都说明了,李世民知道自己的能力有所欠缺,所以要听取大臣的意见。
听取意见,这四个字看似很简单,也很通俗易懂,但其实非常的难做到。
先不说,能不能,时时都怀着“空杯之心”,虚心求教。
就算,能做到,时时都怀着“空杯之心”,虚心求教。
可是,意见那么多,你怎么知道谁的对?谁的错?
当皇帝,当主官,最难的就在于手下的小弟那么多,谋士那么多,要从中找出正确的意见,就得有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
李世民不知道,自己的好大儿的身体里,是一个穿越而来的大人的灵魂。
完全是把好大儿当成一个九岁的娃娃,教授他如何听取意见,如何做出判断。
这都是李世民摸爬滚打十几年的经验,是他用一次次生死换来的真理。
不是李世民不想和李恪说这些,而是没必要,他的富贵已经到了顶点。
但是好大儿李承乾不是,他的将来还有大唐的万里山河,在那里静静的等着他治理。
父母总是这样,把自己的遗憾,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超越自己,能活成自己没活成的样子。
但李承乾即使是大人的灵魂,也肯定不如李世民的经验。
因为他上辈子就是个乡下扶贫的基层干部,放在这个时代,就是数十万没有品级的小吏。
如果不是他善有善报,能穿越到太子身上,他肯定站不到这个高度。
李承乾上辈子的时代,仅仅只是物质生活比大唐好点,治理国家的难度,一点不比大唐的李世民轻松。
什么时代没有阶级?
什么时代没有贫富差距?
李承乾上辈子是明牌大学出身,还不是窝在大山里?
杜如晦是京兆世家出身,当初还不是在不知名的县衙,当个小小的县尉?
房玄龄当初甚至只是不知名县衙的,功曹。
魏征祖上是北齐的名门望族,最后落魄的要去当道士。
什么时代没有欺压?
杜如晦只是路过丞相家门口,被尹阿鼠以“不下马”为理由,打断了一根手指。
时代都是一样的,好在金子总是会发光的。
李承乾这辈子当了太子,也没好吃懒做。
房玄龄向李世民毛遂自荐,这才转运。
杜如晦能臣干吏的名声在外,这才被人推举。
魏征这个道士,六次易主,被李世民当面嘲讽,辱骂,威胁都不曾改变自己的立场。
当觉得自己人生不如意的时候,去看看这些历史上搅风搅雨的大人物。
再怎么落魄,也不如刘备四十几岁落魄,颠沛流离,居无定所。
再怎么觉得人生迷茫,也肯定不如魏征迷茫,好几次都差点死了。
------李---恪---大---王---来---也----------
李恪大王不知道,就在他出发没多久,显德殿内就因为他,魏征先生又喷了一遍李世民这个,昏君阿耶。
一行车队,全部都是骑马,但骑的马都是长安驿站的马。
他们出了长安没多久,就来到大运河第一条河段,名为“广通渠”。
这条“广通渠”是一条夹在长安城和渭水河之间的人工河。
平常洛阳到长安的河运,也是到这里的码头卸货。
而这条广通渠,虽然是大运河的第一条河段,但不是隋炀帝让挖的,而是隋文帝开挖的。
隋文帝建国后,觉得汉长安太小了,而且从汉朝到都快八百年了,期间还不断打仗。
所以汉长安的城墙不仅又破又旧,城市里的水渠还恶臭难闻。
就在西南面建造了“大兴城”,是李渊考虑到要接收前朝政治遗产,才改叫长安。
长安建立后,隋文帝觉得关中土地养不活这么多人,就在长安旁边开挖了这条“广通渠”。
隋炀帝也就从这里开始计算,连同大运河。
隋炀帝怎么说也是李恪的外公,现在在外公修建的码头登船,和外公一样走一遍,当初外公坐船行驶的河道。
这场面多少有点宿命的感觉。
但李恪大王一点宿命感都没有,他都没见过这个外公,更别说李恪大王的红色思想,只会让他讨厌隋炀帝。
如今这里成为了长安到洛阳的重要码头。
码头上,人来人往,喧嚣声不绝于耳。
商船密密麻麻地停靠在岸边,船帆如林,随着微风轻轻摆动。
随行的官员还指着一边的超级大楼船给李恪介绍,那就是隋炀帝时期建的大船。
但不是隋炀帝的船,是皇后的船,隋炀帝的船跟着隋炀帝去扬州后,就一直留在那里。
因为隋炀帝都死外面了,更没人给他把船弄回来了。
搬运工们光着膀子,喊着号子,将一包包货物从船上卸下,再整齐地码放在栈桥上。
这些货物种类繁多,有来自江南的丝绸锦缎,色彩绚丽,质地柔软,散发着迷人的光泽。
还有来自岭南道的茶叶,馥郁的茶香弥漫在空气中,引得不少人驻足闻嗅。
一旁,负责查验货物的官吏们手持簿册,仔细地核对每一批货物的数量和种类。
他们神情专注,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一旦发现问题,便会立刻与货主沟通。
货主们则满脸焦急,不停地解释着,生怕因为一点小差错而耽误了货物的运输。
自从李世民登基后,减免关税的政策,让很多的小商人都更愿意来长安了,这里也就开始更加的忙。
远处,一群纤夫正准备出发。
他们身材精瘦,皮肤被太阳晒得黝黑发亮,粗糙的绳索深深地勒进他们的肩膀,但他们的眼神中却透露出坚毅和不屈。
等李恪上了船,这些纤夫就开始吆喝,准备开船。
自从隋炀帝开挖大运河之后,纤夫这个职业就诞生了。
因为河运打通,商人跟着在这条河上多了起来。
如果只是靠着划船和风力,慢慢的往前走的话,肯定是拥堵的。
这些纤夫的作用,就是在船夫划船,风力推动着帆的时候,他们在岸上拉,这样就能加快船的行进路线。
都说穷人有三苦,划船、打铁、磨豆腐。
其实拉船的纤夫,比这三样还苦。
虽然隋朝被大唐给灭了,但是这里的纤夫依然没少。
除了大量都是贱民和罪犯,他们很多都是农户在农闲的时候,来拉船赚点外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