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昊面无表情走出纪纲的家,直到走到无人的街角处,才叹了口气。
他这一次是的的确确准备对雒佥动手了。
如果说上一次提前泄露景清要刺驾的消息,并不会改变景清的结局。
反正史书上都写了,景清肯定会失败,而且肯定会被诛九族。
但这一次不同,历史上弹劾雒佥的人是陈瑛。
陈瑛如今都已经在政治斗争中失败,被调到外面去当知府去了。
陈瑛的位置也由吴昊接任。
历史早已经发生改变,换言之,雒佥这个人是有可能寿终正寝的。
虽然可能性很低,毕竟雒佥不被朱棣喜欢,总会有揣摩皇帝心思的人弹劾雒佥,但没有了陈瑛,雒佥还真不一定会死。
但吴昊还是决定走历史上陈瑛的老路。
这倒不是他揣摩皇帝的心思做出来的决定,而纯粹是想要立威!
如果他每一次提出改革意见,都有人来反驳,那次数多了,就会形成一股强大的阻力。
吴昊又不可能跟这些古人解释现代化的思想,而且有些事情是不能当众拿出来说的。
这就导致吴昊注定解决不了反对派提出来的问题。
于是只好换个思路。
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吴昊要通过雒佥的死,来给其他大臣传递一个消息,即——我也不是好惹的。
如果雒佥是个十恶不赦之人,那吴昊弄死他倒也没什么心理负担,可雒佥偏偏是个还不错的官儿,这就让吴昊有点烦闷了。
刚才找纪纲聊雒佥这个人,也只是跟纪纲透露个口风。
本也没指望纪纲能帮多少忙,只要不妨碍自己就好。
这也算得上是一次试探,如果这一次纪纲不仅没有阻止,还能帮上一点忙,那吴昊将来在纪纲要做什么的时候,也会给他留一扇方便之门。
......
一阵风儿吹过,吴昊觉得有点冷,缩了缩脖子。
原来不知道什么时候,秋天已经带着落叶的声音来了,吴昊抬头看去,发现天空散发着柔和的光辉,澄清又缥缈。
吴昊没有诗意,即便有也写不出什么高雅的东西出来。
发出一声卧槽的感慨后,便大踏步朝着皇宫的方向走去。
纪纲的家离皇宫还算有点距离,徒步走到皇宫差不多需要一个小时。
吴昊想到每天皇帝凌晨四点就要早朝,由此可见纪纲大概率每天凌晨三点就要起床,这么一想瞬间就觉得那大房子也不香了。
自己的小房子虽然小了点、破了点,但好歹能让自己多睡一会儿。
进皇宫的流程很复杂,吴昊先是跟侍卫表明了身份,然后就等待着层层通报。
等吴昊见到朱棣的时候,才发现皇帝此时正在吃东西。
“臣...”
吴昊刚要行礼,就看到朱棣摆了摆手:“行了,不必多礼,一起吃点吧。”
“多谢皇上。”吴昊按照规矩客气一句,然后走到旁边的一张空桌旁坐下。
明朝皇帝在吃饭的时候,往往会在旁边摆一个稍小一点的空桌子。
以便皇帝赐膳,通常被赐膳的都是皇后、妃嫔或者皇子,偶尔也会有大臣。
吴昊今天算是赶上了,能跟皇帝一起吃饭。
趁着等待的间隙,吴昊看了两眼朱棣的伙食,眼角都跳了跳。
感情...皇帝吃得也不咋样啊。
这时候旁边的内侍走到朱棣的跟前,端了两盘皇帝不怎么动的菜,又帮吴昊添了一副碗筷。
吴昊默默拿起个一个饼,啃了起来。
朱棣看他那模样,还以为吴昊是拘谨,便说:“不必拘谨,让你吃你就吃。”
吴昊称了声是,默默加快了吃饼的速度。
嘴里在吃东西,眼睛的余光却看着朱棣,等朱棣放下筷子的一瞬间,吴昊也放下了筷子,重新站了起来。
一旁的内侍将桌椅收走,吴昊这才跟皇帝说明来意。
“哦?你还是没有放弃摊丁入亩?”朱棣一听又是这件事,有些失去了兴趣。
之前当着那些个人你不说清楚,现在私下讲,又能讲出什么东西呢。
吴昊问道:“皇上,摊丁入亩后的那些坏影响先不说,能增加国库收入,和增加人口是肯定的吧?”
“坏的影响怎么可能不说?到时候天下不知几人家破,几人流亡,增加人口是肯定的,但几十年后饿殍遍地就是你想要看到的了?”
朱棣眼睛都闭上了,拍了拍肚子消食。
吴昊一听,就知道朱棣还是太在乎名声了。
与其说是朱棣爱民如子,还不如说朱棣是太在乎名声。
包括后来的五征漠北,还有发兵安南,这些对百姓就好了?
吴昊想了想,沉默片刻后说道:“如果国库丰盈,皇上现在就可以发兵安南,到时候肯定会遇到激烈抵抗,届时杀掉一批当地的,然后迁走一批中原人过去,不就解决了人口增加粮食不够的问题了么?数百年后,人们肯定会感谢陛下今日所作所为的。”
吴昊说得很直白,也很血腥。
当地人肯定会反抗,毕竟都独立出去几百年了,如今明朝发兵打垮了当地王朝,建立一个什么交趾布政使司,当地的那些贵族能同意?
不开杀戒,指望着当地人仰慕中原文化归附,纯粹是扯淡。
古往今来哪一寸土地不是靠着先辈们征战厮杀得来的?
吴昊直接说到时候大开杀戒,杀到当地人口减少,然后将明朝因为摊丁入亩,百姓盲目生育多出来的人口迁移过去。
如此以来,就可以迅速稳定住局势。
当然,这种肯定不会好听,但国家行事,多的是办法留个好名声。
或将残暴的罪名丢给带兵的将领,或栽赃一些罪状,太容易不过了。
这还是吴昊没说全呢,真要讲开了,什么奴隶贸易之类的就更加不符合儒家那套价值观了。
朱棣睁开了眼睛,开始认真思考了起来。
原来吴昊并不是不能回答雒佥提出的那些问题。
只不过这些答案不能当众说出来,不然肯定会受到更猛烈的反对。
朱棣犹豫了片刻道:“这事不急,即便今天就开始摊丁入亩,是不是见效还需要几年时间?而且总不能一开始就全国推行吧?再看看吧。”
吴昊有些失望,但这个结果也能大致预料到。
真不怪他着急,而是很多事情都要跟时间赛跑。
朝廷如今经过几年的靖难之役,正是兵强马壮之时,而且还有如云的精英将领,这时候开战,肯定能将损失降低到最小。
再加上朱棣如今才当上皇帝,朝中各方派系还没来得及抱团。
如果时间再拖个十几年,且不说吴昊年纪大了,不一定还有心气主持改革,即便那时朱棣全力支持吴昊改革,朝中的阻力也远比现在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