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晓娜继续带着学子们学习帝师手记:
第十篇:心之认知、六辨明心与解脱之道
我心向道,志在彻悟。圣人曾言,心者,非肉团之躯,亦非单纯之念。心之妙,在其能觉、能思、能应万物。
我曾以为,心之所向,便是我之归处。然圣人示我,心亦有缚,若心着于相,为物所牵,便入迷途。譬如,见繁花盛景,心生喜意,欲留其永驻,此喜便成执念;遇困厄挫折,心生忧苦,若陷其中,忧苦则为枷锁。心随境转,不得自在。
于是我静心思索,如何使心解脱。圣人云,需明心之本体,澄澈如镜,物来则照,物去不留。当观照内心起念之时,不随念而流浪,如旁观者,静守本心。
我尝试于日常诸事之中践行此理。遇顺境时,不再沉醉于喜乐,而察喜乐之念生灭;逢逆境时,亦不被悲苦淹没,细究悲苦之缘起。渐觉心之空间,似有拓展,不为一时之情绪所拘。
然此中亦有困惑,有时念起如潮,难以即刻平息。圣人告我,莫急莫躁,修行非一蹴而就。但守正念,持之以恒,终可使心定于清净之境。心若清净,则能洞察万物之性,不为表象所蔽。
我深知,此乃漫长之路,需于每一念间修持。但我坚信,只要不懈努力,必能挣脱心之枷锁,达于自在解脱之域,明了心之真如,与道合一,于诸般境界皆能泰然处之,不为物扰,不为情困,心光朗照,无所障碍。
继而,我问圣人关于心的本体,“我如何了悟本心的照性?”。
圣人言:“依身有六类对应。眼对光、因明障而取观感;耳对风、因动障而取听感;鼻对空、因通障而取嗅感,舌对物、因味障而取尝感,身对水、因合障而取触感,脑对知、因有障而取想感,此六皆为我心以己取己而已”
我疑:“身是合障而取触感,为何要对应外界的水?”
圣人释:“身触需先合,方有受,只有水的续合性才能传递触感。故身以水成,无水则无感,如捏发,手有感而发无感。爱事也是此理,故男女交合有水发性,才有生命。”
我思:“此六者,何者为真我?我平时所说心,又是何物?”
圣人说:“若言心是你亦可。心乃六感之一,亦含六感之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此六种外在,是感业见生的妄见。心念取明时,感明心即光;念取动时,感动心即风等,此皆是心以己照己而已”。
我再思:“真我即心,心感业见生而成外境,这与六根何关?”
圣人答:“就比如眼睛吧,是为了明之业障的工具,了者是心,故眼为心造,不能长存”。
第十一篇:妙无真我,湛然常住,有觉明之性
我在深沉的思索中徘徊许久,终向圣人发出疑问:“我心为何会呈现出明取、动取、通取、味取、合取、想取这六种形态?好似缺了这六取的障碍,心便会陷入虚无。心若不在,那就不存在感业见生了,那光、风、空、物、水、知等一切也都将隐没,整个世界亦会崩塌于无尽的空无。我进而苦思,既然初始一切皆为空无,为何会突然有这六取的障碍出现呢?从而心能以己照己,从而构建出这纷繁的世界,以及根器与生命的形态呢?”
圣人微微垂眸,缓声而言:“你看,前一刻心取于明,与光相应;后一刻又取于味,关联于物。若明的感业消失,依然可以有味动合等的感业”
我细细思量。问道:“这六种取的状态犹如圆环转动,循环不息,自然的取纳不会轻易断绝。但当身躯走向死亡,这六种感业体系似乎便会瓦解消散。心也就没有了,世界和生命也就彻底消失了,那为何生生不息?”。
圣人目光深邃,说道:“你已开始触及真意。世间万象,皆因心的变动而如波澜起伏,世界亦随之变幻无穷。当明的感业消逝,可以归于心;包括动,通,味,合,有的感业消失,仍可归于心。那么,若心全然消失,不能发感,这又该作何解?”
我沉吟片刻,答道:“或许应是归为无的境地吧?”
圣者轻轻摇头,追问:“此‘无’是绝对的不存在?还是存在的一种不可追寻?”
我心中似有灵光一闪,赶忙回应:“并非如此!若真的是彻底的不存在,那心与世界又怎会有起始与存在的根基?由此可知,必然存在一种觉明的本体,从前面的种种解析来看,此觉明之性蕴含着妙明的特质,它便是一切的根源。”
圣者面露欣慰之色,说道:“正是如此。此觉性的存在,若你不启用它,它便妙无湛然,永恒常住,不生不灭,无来无去,犹如虚空,却又蕴含无尽潜能。它是一切的本初,独立不改,周行不殆,为万有的源头。
一旦启用它,这觉明之性必然彰显出明白之性,有了这明白,便有了所明之物,就有了知道加以分别,于是你以及你的一切经历、认知便在这知道的世界中虚妄建立起来。
所谓的心,不过是在这过程中产生的错觉幻象。心在这一真法界的本体性中流转不息,幻化成世间万象,而其本体却如如不动,觉明之性常存不失。”
听闻此语,我仿若拨云见日,心中满是对这玄妙至理的惊叹与喜悦,只觉周身轻松,似有一股祥和之气盈满心间。
第十二篇:生命是怎么来的呢?
那玄妙又纯净安宁的真正的自我啊,在这世上还有六种欲取的现象存在时,我暂且还是把它叫做心吧。
因为心的作用而形成的这个身体啊,我也得让它健健康康、强壮有力。
但我始终不明白,实实在在是父母生下了我,可为什么是因为心的了悟才成就了身体呢?
我琢磨圣人说的话,当用到“明”的时候,真正的我、心的本体就变成了明,用明来了解自己,自己就成了光,所以光明和真正的我是一体的,变成了眼睛这个器官来接收外界的信息。
我这样思考,是我在决定用还是不用,这里面就有念头产生。
如果在那玄妙纯净、没有杂念的真正自我当中,按道理应该有念头才对。
圣人回答说,凡是爱好学习、追求智慧的人,都应该像我这样自己去领悟思考。
圣人说,我把六业叫做六取,就是这个理。取者,就是念头。
生命是因为“了”才形成的,全都是因为有念头啊,即平时说的了因果。
有了念头就会去想,所以说在想的过程中生命就得以延续传承。
要是和人间的父母有相同的念头、相同的想法,实际上就变成了那玄妙的觉明真性中的一个念头、一个想法。
为了了此因障,就有了果报,心了成缘,然后就有了缘合,就有了生命。父母以及因障三缘不可或缺,生命就来到了这个世上。
那念头是从哪里来的呢?都是因为有欲取,而欲取之前必须先有识障,识障就叫做业吧。
所以说父母和子女,是有相同的想法和业障的,这就叫做同业造因,不同的因,就会有不同的心。这样就有了身体,也是业障的在外表现。
所以啊,你要是不起念头,世界就不会形成,生命也不会出现。要是念头一个接着一个不停歇,各种奇妙的事物就会不断产生,所以说这一切都在于一个“了liao”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