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化二年(公元912年)三月庚辰日,即这一月之初,朱温与他的庞大行宫队伍缓缓驻扎在了枣强县的西城,那里春色正浓,柳丝轻拂,仿佛连空气中都弥漫着一种即将发生大事的微妙气息。
次日,辛巳,晨光初破晓,天边泛起一抹鱼肚白,朱温一行便踏上了新的征程,他们的目的地是下博南部。沿途,春光旖旎,却无暇顾及,一行人浩浩荡荡,马蹄声、车轮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行进中的乐章。及至午时,他们终于抵达了下博,并登上了观津那座历史悠久的古墓,站在这高处,远眺四周,心中不禁生出几分豪情与苍凉。
正当朱温沉浸在对过往岁月的感慨中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破了这份宁静。赵将符暕,一位以勇猛着称的将领,率领着数百骑兵巡逻至此,因不识得朱温的真容,误以为是敌军来袭,便毫不犹豫地逼近了上来。气氛瞬间紧张到了极点,随行人员中有人惊慌失措地喊道:“晋兵大举来袭!”这一声惊呼,如同晴天霹雳,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一震。
朱温闻言,面色凝重,但迅速恢复了冷静,他深知此时此刻,任何慌乱都可能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于是,他立即在行宫中紧急部署,命令将士们迅速整装待发,自己则亲自率军,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急速赶往枣强,与那里的杨师厚大军汇合。一场虚惊,却也考验了朱温的应变能力与军队的战斗力。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便到了丙戌日,即三月初七。这一天,对于朱温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镇、定诸军的招讨使杨师厚,一位屡建奇功的将领,上报了攻下枣强县的捷报。这消息如同一剂强心针,让朱温的心情大好,他当即决定,当日便急速向南返回,似乎是在用行动向世人宣告,他的帝国,依旧坚如磐石。
次日,丁亥,朱温一行人再次回到了贝州,那里的百姓早已闻讯,纷纷出城迎接,场面热烈而隆重。朱温望着这一切,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满足感,他知道,这一切都是他用智慧和勇气换来的。
接下来的几天,朱温的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庚寅日,杨师厚与副招讨李周彝等人按照诏令前来朝见,他们身着铠甲,英姿飒爽,向朱温汇报了战况,并表达了忠心耿耿的决心。朱温听后,大为满意,对他们的功绩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辛卯日,朱温下令在行宫中设宴,款待丞相、翰林六学士、文武随从官员、都招讨使以及各军统指挥使等人。宴会上,美食佳肴琳琅满目,酒香四溢,气氛热烈而融洽。朱温与众人把酒言欢,共话未来,仿佛在这一刻,所有的忧愁和烦恼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壬辰日,朱温又命人用羊、酒等赏赐给随从官员,以表彰他们的辛勤付出和忠诚。这一举动,让官员们感受到了朱温的关怀与厚爱,他们纷纷表示,将更加努力地为帝国效力。
时间来到了甲午日,这一天,朱温亲临贝州东城门,检阅武艺。他站在城楼上,望着下面整装待发的将士们,心中充满了自豪与期待。随着一声令下,将士们纷纷展示了自己的绝技,刀光剑影中,透露出一种不可一世的霸气。朱温看后,大为满意,对将士们的英勇善战表示了高度的赞扬。
次日,乙未,朱温再次亲临东城门,检阅骑兵。这一次,他更加注重骑兵的协同作战能力和战术素养。看着那些驰骋疆场的骑兵们,朱温仿佛看到了帝国未来的辉煌与希望。
检阅结束后,朱温下令对攻下枣强县有功的将校杜晖等十一人,均破格提拔为检校官;对衙官宋彦等二十五人,也均破格授予军职。这一决定,无疑是对他们功绩的肯定,也是对他们未来为帝国效力的期待。
丙午日,朱温一行驻扎在了济源县。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宜人,仿佛是一个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然而,朱温的心中却时刻牵挂着国家的大事。他发布诏令说:“随着季节的更替,天气异常炎热,应派魏州的官员去龙潭祈祷降雨,以缓解旱情,保佑百姓。”这一举动,体现了朱温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与重视。
然而,天公并不作美,戊申日,即三月十九日,雨水并未如期而至。朱温再次下诏说:“由于雨水未能及时降临,祈祷也没有得到回应,应命令宰相们各自前往魏州的灵祠,虔诚地祈祷降雨。”这一决定,再次彰显了朱温对民生问题的关心与忧虑。
除了关心民生问题外,朱温还十分注重官员的选拔与任用。据《五代会要》记载,三月间,朱温还颁布了一道重要的诏令:“国家的兴盛,根本上依赖于人民;对疲惫瘦弱者的惠养,全靠地方长官的治理。如果选拔官员过于泛滥,就会违背抚民治国的原则。听说吏部在拟定官员,中书省在任命官员时,有时是因亲朋好友的请求,有时是受到权势人物的干涉,姑且迁就私情,而不求人才的真实才能。考虑到这种弊端,应该制定条例加以纠正。今后中书省任用人才和吏部拟定官员,都应考察他们的才能和政绩,确有可观之处,方可任用。如果有人仍然进行请托,或者借贷财物,那么相关部门的人员,一定要追查到底,从重惩处。”这一诏令的颁布,无疑是对当时官场腐败现象的一次有力打击,也是朱温对清明政治的一种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