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子戴得也都是三眼花翎,而国公则是戴双眼花翎。
同时,进士与举人可以使用金质顶珠,秀才则可以镶嵌银质顶珠。
另外,一品以上的非宗室大臣如果有特殊功劳,但又升无可升,则会被赏赐双眼花翎或者是三眼花翎。
这是莫大的荣耀。
整个清朝将近三百年历史,获赐三眼花翎的外姓大臣只有七人,获赐双眼花翎的外姓大臣也只有二十多人。
雍正登基之后之后,因为各种宝石变得太过贵重,导致朝中大臣奢靡成风,同时他又厉行节俭,他便下旨把六品以上官员的顶珠就从各种宝石变成了各色料器。
料器,原材料其实就是彩色玻璃,虽然经过了精湛的工艺加持,依旧保持着区分大臣品级的功能,但是贵重程度却一落千丈。
其中,一品亮红、二品涅红、三品亮蓝、四品涅蓝、五品亮白、六品涅白。
余下品级,顶戴材料不变。
方圆显得很是欢喜:“奴才谨遵主子旨意。”
“行了,以后只要你们一切按照本宫的命令行事,本宫不会亏待你们的。”栀瑶直接对众人勉励了一番。
众人皆道:“娘娘教诲,奴才等人谨记于心。”
栀瑶随后吩咐道:“你们先退下,守着门外不要让旁人进来,本宫唤你们的时候你们再进来。”
众人虽不解其意,但自家主子的吩咐等于圣旨,无论有多么奇怪,他们都不敢违抗:“奴才遵旨。”
等到众多奴才全都离开之后,栀瑶方才伸出左手,捋起袖子,手腕之上竟有一朵赤色的栀子花闪耀着红光,栀瑶本身也觉得小臂微微发热。
这是她的第五光环【先知先觉】在起作用。
一旦有人对她产生恶意,【先知先觉】光环便会使她产生预警。
而且她可以通过任意一个镜子看到对她产生恶意的人的所有谋算。
只见她将手在面前的西洋玻璃镜之上一拂,霎时之间,一道旋涡显现,然后很快就形成了一处熟悉的场景。
印花的地毯,镶金的凤座。
这是长春宫正殿。
其中空着好几个椅子,不止她今天没去请安,高贵妃和纯妃也没去请安。
只剩下娴妃、舒嫔、愉嫔和皇后等人一脸的恶意,聊着与栀瑶相关的话题。
娴妃一脸的愤恨不平:“皇上为什么就这么喜欢汉人血统的嫔妃?贵妃、宸妃、纯妃还有怡嫔,皆是如此!难道咱们满蒙的嫔妃真的就不如汉妃?”
怡嫔听到娴妃提起她,神色有些不悦,但她并未发作,只是安静地坐在她原本的位置上,不言不语。
舒嫔反复挑衅:“怡嫔,你怎么不说话?贵妃和宸妃的阿玛好歹有个官身,纯妃的阿玛也是当地有名的乡绅地主,虽然都不是什么太高的出身,但也并非平民百姓,而你就不一样了,听说你是被你父母从小卖给了人牙子,后来被江南当地的官员看中,买了回去,经过多年调教,又献给了皇上,刚到皇上身边的那几年,你甚至连你家在哪里都忘了,还是皇上专门派遣驻扎在当地的八旗官员寻到了你的家人,又赐给了他们房屋田地,要不然你的父母兄弟现在恐怕还在地里刨食儿呢!”
栀瑶从镜子中听到此处,想起了她前世看过的一篇清朝内廷记档,里面讲到,乾隆六年五月,乾隆皇帝通过铁帽子亲王弘晓,也就是二代怡亲王,传谕苏州织造安宁,让他秘密寻找一位内廷主位的亲人。
圣旨原文如下:【内廷一主位姓柏,祖籍苏州,着织造处访问伊父母来京相见】。
这一年,刚好是怡嫔封嫔之年,而且在此期间宫里只有怡嫔一位姓柏的主位。
所以此人绝对是怡嫔无疑。
由此可见,舒嫔所言不假,乾隆确实专门下旨让苏州的官员为怡嫔寻找父母。
最终的结果也是成功找到了怡嫔的父母亲人,怡嫔的父母亲人全家搬到了京城,乾隆将怡然全家从平民抬入了包衣,还赏给了怡嫔的兄弟几个小官。
可以说,柏氏一族出了怡嫔这么一个女儿,也算是光耀门楣了。
直接就从平民百姓变成了官宦人家。
因此可以确定,历史上的怡嫔还是挺受宠的。
因为别看嫔位好像不算什么,但实际上,只要不讨乾隆欢心,再好的家世也升不上去。
乾隆后宫之中也有少数阿玛是一二品高官的嫔妃,花了几十年的时间都爬不上品位。
比如鄂贵人。
她的家世特别好,族里甚至有人配享太庙,在乾隆十二年入宫,但却当了四十多年的常在,最终乾隆退位之际才赏了鄂贵人一个贵人的位分,算是安慰奖了。
因为乾隆和别的朝代的皇帝不一样,不受大臣制约。
所以他喜不喜欢一个人,完全不看家世。
镜子之中的怡嫔面色不改,神色如常:“本宫深受天恩,因此本宫时刻感念皇上大恩大德,不敢有片刻忘却,是以皇上所爱所喜,亦是本宫所爱所喜!但娴妃娘娘和舒嫔却说想不通为何皇上喜爱有汉人血统的女子,难不成二位对皇上的喜好有意见?”
娴妃怒目而视:“怡嫔,平日里你不声不响的,本宫还觉得你是个安分的,如今本宫才知道,原来你只是一直在蛰伏!是不是觉得你们汉军旗又添一员大将,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舒嫔紧跟着附和:“怡嫔,你一个汉女就应该做小伏低,竟然敢顶撞娴妃姐姐,你这是大不敬!”
嘉妃在一旁忍不住反驳:“嫔妃是否得宠,与汉人血统有什么关系?而且贵妃姐姐是满军旗的,你们别把贵妃姐姐也算进去。”
娴妃高昂着头,斜着眼去望嘉妃,一脸的不屑:“贵妃原本只是汉军旗的包衣,虽然抬入了满军镶黄旗,成了表面上的正身旗人,但底子里依旧只是包衣!”
嘉妃寸步不让:“你们可别忘了祖宗的规矩,满蒙汉一家亲,这般胡乱议论,若叫皇上听到了,可就不好了。”
愉嫔很喜欢煽风点火:“嘉妃娘娘,知道您和贵妃娘娘的关系好,但也不用这么激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