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门的老者身形瘦削,头发花白,还拄了拐,红霞见了先是对其行了礼,后才开口言明此行所为何来。
那老者听了,也未出声,只点了点头,便就转身朝里慢慢走去,拐棍点在石板上,发出规律的闷响。
海棠也未说话,只默默跟在红霞身后,一时间三人就前后脚走进院内正屋。
屋门打开,首先看见的便是屋子当中摆放的那张齐腰高长形木桌,此外便是顺墙搭起的多层木架,三墙相连,也是壮观。
木架分层区隔,每格内都放有布料织物,有整匹堆起的,也有折叠摞放的,每个格沿还都挂有一块木牌,标明了格内对应材质。
宁玉初到上官家,海棠也不过十一岁,此前年纪小,又日常被老夫人带在身边,跑腿费力的活计自是用不着她,后来转去跟了宁玉,那边院里的物料需求更是不用操心,准确点说,都不用等到真个要求,老夫人便已提前差人预备妥当,如此便就越发没有跟库房打交道的机会,如今再想,所知相关信息,竟也已经是好几年前的了。
今日被红霞领着过来的这个小院,据她所知,自来就是囤放衣料织物的,但也只是知晓,却还从未真正进到里边来,如今实地看见了,不免有些感慨。
.
老太爷曾无意中救过一名男子,当时重伤在腿,待至人醒,才又发现竟还是个哑巴。
哑巴称自己身无长物,不过一个缝衣匠,救命大恩无以为报,只能借由养伤期间给老太爷做了件衣裳聊表心意,伤好后便道告辞。
老太爷见这人伤腿已残,而所做衣裳也能看出的确不是糊弄了事,便就问他,可有家人亲朋,男子摇头,老太爷便又问,既有这般手艺,可愿就此留下,在家里给老老小小制衣裁缝,三餐温饱,少去漂泊。
男子感激涕零,磕头不止。
上官家的生意始于四地奔走,这么些年来,在外救人施舍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像哑巴裁缝这样为老太爷所救并最终追随身侧的,更是不在少数。
因而当老夫人听知夫君言明家里所添裁缝的由来后,不仅未有反对,更是主动提出,借着宅子陆续围扩的机会,不如就在原本堆放衣料的仓房边上加个小屋,正好安排裁缝住在里边,如此两相方便。
所谓车到山前必有路,但又有多少人可以真正遇着这种幸运,哑巴裁缝在性命攸关时遇着老太爷,得救后还得收留,余生不仅有瓦遮头,更是不愁温饱,如此境遇,让他如何不感念。
至此便就实心跟着老太爷,安心于此。
.
红霞进了屋后,便就站定,转而对海棠道:“妈妈命你来拿的东西,还不仔细说与刘师傅知。”
海棠一听赶忙上前一步,冲着站在木桌另一头的老者道:
“沈妈妈命我来取红纸,橘家胭脂,四寸大小,要三张。”
老者听着,依旧点点头,而后慢慢走向屋内西北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