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臣仿佛下定了某种决心,依旧不依不饶。一位翰林学士膝行向前几步,抬起头,眼中满是恳切与固执:“殿下,话虽如此,但孔家对儒家文化的传承之功不可磨灭。自汉以来,历经数朝,衍圣公府始终为弘扬圣教不遗余力。若因孔讷一人之罪,便要断绝千年传承,实在是让天下读书人心寒呐。殿下,还望您能以大局为重,收回除爵之命。”
紧接着,一位御史也大声说道:“殿下,衍圣公府与天下读书人的联系千丝万缕,骤然除爵,恐引发士林动荡。如今大明正处太平,需以安抚人心为主,还请殿下三思而后行啊!”
随着这两人话音落下,跪地的文官们纷纷附和,一时间,朝堂上“殿下三思”的恳请声此起彼伏。
朱雄英面色一沉,眼中闪过一丝怒色,他猛地提高音量,盖过众人的声音:“你们口口声声说大局,说安抚人心,可罔顾律法,偏袒孔家,这就是你们所谓的大局?这就能安抚人心?若律法不能公正执行,何以服众?何以治国?”
他扫视着众人,目光如炬:“你们这些饱读诗书之人,难道不明白‘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道理?孔讷造反,是对大明江山、对天下百姓的背叛,这样的罪行若不严惩,谈何圣教?谈何教化?”
见朱雄英态度坚决,吏部尚书咬了咬牙,再次说道:“殿下,孔家毕竟与寻常家族不同,此事若处理不当,恐影响我大明在天下人心中的形象。殿下,还请再斟酌斟酌,或许可对孔家稍作惩戒,但保留衍圣公之位,以稳人心呐。”
朱雄英怒极反笑:“好一个孔家与寻常家族不同!难道就因为他们传承千年,就可以凌驾于律法之上?就可以对谋逆大罪轻描淡写?你们这般维护孔家,究竟是为了天下,还是为了你们自己心中那点私心?”
朝堂上瞬间安静下来,文官们低着头,不敢与朱雄英对视。
朱元璋在殿内静静地听着这一切,对于朱雄英说的“太平盛世天下是达官贵人的天下,国将不国的时候,天下又成老百姓的了?国家兴盛分红的时候,匹夫无份,国家危难需要救难时,匹夫有责,这他妈的是什么狗屁道理!”以及“天下是天下之人的天下”这些内容陷入了沉思。
他回想起自己一路从草莽崛起,披荆斩棘打下大明江山,靠的正是无数普通百姓的支持与追随。那些在战火中流离失所的民众,那些为了大明开疆拓土而抛头颅洒热血的普通士卒,他们才是大明得以建立的根基。
可如今,朝堂之上这些大臣,却在为了一个犯下谋逆大罪家族的特权而争执不休,只看重孔家千年传承的影响力,却忽视了律法的公正与天下百姓的期望。朱雄英所言虽显稚嫩,却如一把利刃,直直地刺中了当下朝堂的弊病。
朱元璋深知,一个王朝若想长治久安,绝不能让世家大族的特权凌驾于律法之上,更不能让百姓寒心。否则,即便眼前看似太平,实则已在内部埋下了祸根。
他缓缓睁开双眼,目光中透着威严与果决。看向朱雄英,心中不禁涌起一丝欣慰,这个孙儿年纪虽小,却能有如此见识与气魄,实在难得。
随后,朱元璋站起身来,缓缓走向殿外,嘴里喃喃道,“这坏人还是我老头子来作吧。”
朱元璋刚要进殿就听到朱雄英淡淡的说:“我本来计划,除爵衍圣公一脉,朝堂可以新设关于文官的爵位。可惜呀......”。
众文官听到内容以后眼珠子都红了,“什么,什么,什么,文官的爵位?”内心想,“去他娘的衍圣公,老子自己封爵,有你衍圣公什么事!”
一时间,原本还固执坚持保留衍圣公位的文官们,心思瞬间活络起来。翰林学士率先反应过来,急切地说道:“殿下,若真有新设文官爵位的机会,那自然是再好不过。只是不知殿下心中对此爵位有何设想,又该如何选拔受封之人?”
其他文官也纷纷附和,刚刚还凝重僵持的气氛,此刻因为“文官爵位”这几个字,变得热切而躁动。
朱雄英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略带嘲讽的笑意,扫视着这群态度转变极快的文官,缓缓说道:“本殿下本打算,在衍圣公除爵之后,新设‘崇文伯’之位,此爵位专为尊崇儒家、弘扬文化之人而设。受封者将主持天下文庙祭祀,负责选拔优秀学子,还可参与礼部诸多重要事务,其地位尊崇,俸禄优厚。”
文官们听闻,眼中满是渴望,纷纷暗自思量自己是否有机会获此殊荣。吏部尚书干咳一声,上前说道:“殿下,如此爵位,实乃我大明文官之幸事。只是选拔标准,还望殿下明示,也好让我等心中有数,往后也好为朝廷举荐贤能。”
朱雄英冷笑一声,道:“哼,标准自然是要有的。首先,此人需对儒家经典有深厚造诣,品德高尚,无贪污腐败等劣迹。其次,在地方或朝中任职期间,需有显着的政绩,且为弘扬儒家文化做出过实际贡献。若有人心怀不轨,妄图通过不正当手段谋取此爵位,一经查实,严惩不贷!”
这时,一位御史小心翼翼地问道:“殿下,那孔家之人,是否也有资格参与这‘崇文伯’的选拔?”
朱雄英目光冰冷地看向他,说道:“孔家之人若符合条件,自然可以参与。但本殿下丑话说在前头,绝不会因他们是孔家后裔就有所偏袒。一切都以律法和选拔标准为准。”
刘三吾挺了挺自己早已经佝偻的腰背,腰背挺得老直了,内心狂喜,“这位置舍我还有谁可以!” 他自恃饱读诗书,对儒家经典的钻研在朝中罕有匹敌,又主持过多次科举,为朝廷选拔众多人才,在弘扬儒家文化方面,自觉功勋卓着。
刘三吾越想越激动,忍不住跨出一步,恭敬说道:“殿下,圣明,老夫自入仕以来,一心钻研儒家经典,主持科举,为朝廷选拔贤才无数,又常年致力于教化民众,弘扬圣教。自觉于这‘崇文伯’之位所需条件,倒也颇为契合。”
此言一出,其他文官纷纷侧目,不少人心中暗忖,刘三吾的确有几分底气来竞争这“崇文伯”。
但也有人心中不服,觉得刘三吾此举过于急切,吃相难看。
朱雄英看着刘三吾,神色未变,淡淡说道:“刘大人,你资历深厚,对儒家文化的贡献,本殿下也有所耳闻。你们自己举荐吧。”
朱雄英眯起了眼睛,不发一言,只是静静地看着这群文官。
朝堂上陷入了短暂的沉默,旋即又被一阵嗡嗡的议论声打破。文官们面面相觑,都在权衡着自己在这场竞争中的胜算,同时也在观察着其他人的反应。
一位年轻的翰林修撰站了出来,他身姿挺拔,眼神中透着自信:“殿下,下官虽资历尚浅,但在编撰儒家典籍方面,颇下了一番苦功夫。去年完成的《儒学新论》,在士林之中也获得了不少赞誉。且下官在地方任职时,积极兴办义学,让许多贫寒子弟得以启蒙。自觉也为弘扬儒家文化略尽了绵薄之力,恳请殿下考量。”
话音刚落,一位御史冷哼一声,说道:“哼,编撰几本书,兴办几所义学,就敢觊觎这‘崇文伯’之位?老夫在监察百官之余,也时常深入民间,宣扬儒家礼义,所到之处,百姓无不尊崇。论对儒家文化的推广,岂是你这小辈可比?”
年轻的翰林修撰涨红了脸,正要反驳,却被另一位年长的尚书打断:“你们都别争了!这‘崇文伯’之位,当以对朝廷的贡献和在儒家学界的威望为考量。老夫主管礼部多年,主持过多次重大祭祀活动,又参与修订多部朝廷典章,其中融入诸多儒家理念,这等功绩,你们谁能相比?”
众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朝堂上吵得不可开交。
这时,一直沉默的孔家一位旁支子弟站了出来,他神色庄重,语气沉稳:“殿下,我孔家虽出了孔讷这等逆贼,但我等旁支子弟,一直恪守祖训,研习儒家经典。晚辈自幼饱读诗书,以弘扬圣教为己任,也曾在族中教导子弟,传播儒家文化。若能有机会参与竞争‘崇文伯’,晚辈定当竭尽全力,不辱使命。”
朱雄英淡淡的说:“退朝。”声音不大,却如同重锤,瞬间压下了朝堂上激烈的争论。
群臣一愣,旋即反应过来,纷纷跪地行礼,“恭送殿下。” 尽管心中仍有诸多想法与不甘,但在朱雄英的命令下,他们也只能暂且作罢。
朱雄英下朝后径直朝着朱元璋所在的宫殿走去,途经御花园时,他感到一阵疲惫,瞧见前方亭子里石桌上放着一壶茶,便信步走了过去。
他提起茶壶,给自己倒了一杯,茶水入口,清润甘甜,疲惫之感稍稍缓解。
朱雄英刚把茶杯放下,身后传来朱元璋的声音:“好大孙,厉害呀!”
朱雄英转过身,见朱元璋正带着一众侍从,满脸笑意地朝他走来。阳光洒在朱元璋身上,映出他不怒自威的气势:“老爷子,腿脚够快的呀。”
朱元璋走到亭中,在石凳上坐下,笑着说道:“你这据理力争可不简单呐!面对群臣的刁难,不卑不亢,有理有据,将律法与大义阐述得清清楚楚,还顺势抛出新设爵位的想法,把那帮老滑头的心思拿捏得死死的。”
朱雄英挠挠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新设‘崇文伯’之位,也是临时起意。”
朱元璋赞许地点点头:“这临时起意能有如此效果,更显难得。不过,你也得清楚,这‘崇文伯’的选拔,必定是一场明争暗斗,你准备如何应对?”
“他们斗他们的关咱爷俩什么时事什么?”
朱雄英和朱元璋相视而笑。
朱元璋淡淡的说:“还有几个月就过年了,正月初四,咱计划,让你迎娶老徐家的闺女怎么样?”
朱雄英微微一愣,脸上瞬间浮现出一抹红晕,有些羞涩又带着几分惊喜:“老爷子,这……是不是太突然了?”
朱元璋哈哈大笑,“害羞个屁,咱当年娶你奶奶的时候,多威风,你瞅瞅你。”他拍了拍朱雄英的肩膀,眼中满是调侃。
汤和慢悠悠地走过来,嘴里喃喃道:“大老远就听到有人在吹牛逼,不知道谁当时紧张的一晚上睡不着,拉着咱也不睡觉,紧张的上蹿下跳。”
朱元璋听到这话,老脸一红,笑骂道:“你这老货,都多会儿的事儿了,还拿出来说。”
汤和走到亭中,找了个石凳坐下,端起朱雄英刚才喝过的茶杯,也不嫌脏,灌了一口茶,才慢悠悠地说:“嘿,这可不能怪我,谁让你在小辈面前瞎吹呢。想当年,你去迎亲,前一晚紧张得像个毛头小子,拉着我絮絮叨叨,说什么怕你马皇后不喜欢,怕迎亲出岔子,结果第二天还真差点误了吉时。”
朱雄英听着,忍不住笑出了声:“老爷子,不是你的作风呀。”
朱元璋无奈地摇摇头,“你别听这老货瞎扯,那时候咱不年轻嘛,对娶亲这事儿确实上心。”
汤和笑着看向朱雄英,“干孙,你可别学你爷爷当年,到时候紧张得掉链子。你是不知道,你爷爷当年那副模样,我都担心他到时候连新娘子的手都不敢牵。”
朱元璋佯装生气,瞪了汤和一眼,“你这老东西,就会拿这些事儿来损我。当年那是情况特殊,咱心里头稀罕奶奶,自然就紧张些。”
汤和却不依不饶,哈哈大笑着继续说道:“还情况特殊呢,我看你就是打心底里怕媳妇。成亲后,你对马皇后那可是言听计从,稍有不顺她心意的,你就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朱元璋被说得有些挂不住脸,却又忍不住嘴角上扬,“那是咱敬重你奶奶,她聪慧过人,帮了咱多少忙,咱心里有数。你这光棍汉,懂什么夫妻间的情分。”
汤和撇撇嘴,“哟,现在倒会给自己找台阶下了。当年是谁在我面前唉声叹气,说怕哄不好媳妇,让我给支支招来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