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日子,李俊业不仅忙于建设自己的水师,也在同时忙其他的事务,现在的望云堡一切推动重来,李俊业就跟二次创业没什么两样。
好在他现在的大量的钱财,还有大量的劳动力,从难度上来说,比第一次要轻松多了。
现在的望云堡,城池还未开始修建,只不过完成最起步的勘测阶段,好在织布厂已经顺利开工,现在已经有五六百台织机,日夜不停歇的在生产独家的“望云”牌宽布。
望云牌宽布,投入市场,基本就是属于降维打击型,再加上他物美价廉,无论投入哪里都能形成一片抢购的风潮,从某个方面来说,李俊业织布厂织出的每一匹布都等于直接的真金白银。
不,他开的不是织布厂,开的是印钞机。
目前五六台织机,每日不到两百匹的布,肯定是满足不了李俊业需求的,李俊业的目标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拥有两千台织机,每日能产六七百匹布,他的布日后不仅要卖往大明的每一处土地,还会卖往海外的每一处地方。
除去织布厂之外,李俊业这里还有冶铁厂,工具坊,木具坊,武器坊等大大小小工坊十几座,只不过与织布厂比起来,没那么赚钱罢了。
就这样按部就班的又过了十几天,一个惊人的消息传到了李俊业这里:登州所有五品以上武官,七品以上文官,悉数斩首。
现在的徐进业他们已经在被押往登州的路上,朝廷要在登州这个他们曾经守卫的地方,当得登州无数乡亲的面,将他们以这种屈辱式的方式斩首,也算是告慰了那些死于建奴屠刀下的登州百姓之灵。
虽然李俊业一直认为崇祯为人刻薄,但这次李俊业又觉得这些人死的也不算太冤,友军有难,不动如山,建奴烧杀四野,不敢放一矢,明曰收兵于城,是为了保卫登州城,其实上谁都知道,他们是为了避建奴的兵锋,龟缩在登州城内自保。
也有登州官员私下议论,当时徐进业当时面对建奴实在是悬殊太大,出城御敌,几乎会毫无悬念的全军覆没,建奴一样会蹂躏登州四野,只不过是徒增伤亡罢了。
但李俊业丝毫不这样认为,作为大明的军人,就该有不畏生死,勇往无前的气势,随时做好牺牲的准备,遇强敌则避锋,虽然能减少伤亡,但这些人已经失去了大明军魂。
如果人人都像徐进业他们这样,以此为借口,那么这仗还怎么打,出城御敌必然全军覆没,但老虎再凶猛,他吃你的时候,你也能拔下他几根毛。
建奴之所以入塞,迟迟不敢入关,正是大明还有不畏生死的赳赳武夫在永不停歇的奋战。
押回他们的囚车,今晚就会到达登州,李俊业打算今晚好好休息一下,明天去会会自己的老朋友们。
虽然徐进业做的事不这么滴,但是李俊业对徐进业的印象一直都不错,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徐进业也给了他不少帮助。
徐进业在登州素来人缘也不错,一直被同僚们称为老好人,但是这老好人,实在是太老了,牺牲了自己与一众官员的性命,保全了登州卫士卒们的性命,所以就算到如今,徐进业也被登州士卒们交口称赞,所有人都为他感到惋惜,甚至不少人敢直接站在大街上,骂朝廷处事不公,此等种种。
翌日一早,李俊业就带了一队亲兵来到了登州,进了城,李俊业随手找了一个酒楼便点了一个席面。
现在的李俊业在登州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听说李俊业要的急,便停下了店中买卖,并且隔下了手中活,撸起袖子亲自和后堂厨子一起炒菜,如此不消一炷香的时间,一席丰盛的席面就被掌柜的一一端出来,仔仔细细的打包好。
李俊业毫不吝啬的赏了他一块碎银子,将那掌柜喜的老脸都生了花,李俊业临走时,不停的嘱咐下次再来。
李俊业带着酒菜,便径直往登州监牢来了,几个看管的牢子,知道来人是李俊业,二话没说,就打开了监牢的大门,将李俊业恭恭敬敬的迎了进去。
徐进业为指挥使,身份特殊,被单独关押在一个小囚室内,囚室显然被特殊关照了,除了桌椅板凳外,里面生活用品一一俱全,甚至那几个把守监牢的牢头,在里面住的也没那么自在。
李俊业进来时,徐家的家人,甚至在里面哭哭戚戚的陪伴着他。
“徐大人,卑职来看你来!”
见李俊业来看自己,徐进业开始有些惊讶,旋即又露出惊喜之色,总之心中五味杂陈。
“俊业,坐!”
徐进业支开家人,小小的囚室就只剩下他们两人了,徐进业坐在地上,两手一摊,指了指他对面的一块空地,示意李俊业坐这里,边说,边还帮李俊业打理了一下地上的杂草。
李俊业不言不语,心中五味杂陈的坐在了徐进业的对面。
此时的徐进业蓬头垢面,面容憔悴,仿佛几月未见,人已老了十岁似的。
“俊业,你已经今非昔比了,万万没想到老夫到了如此般地步,你还会来看我。”
正所谓,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这段时间徐进业也识得了几分人情冷暖。
而今的李俊业已经今非昔比,对于他来说高不可及,能来看他,并且还以卑职自称,姿态之低,实属让他感到不少安慰。
“徐大人,你这是哪里的话,毕竟在卑职最需要人帮助的时候,大人给了卑职不少的帮助。”
李俊业在徐进业的对面坐了下来,两个亲兵已经将食盒放在了李俊业的身边,李俊业不急不忙的打开食盒,将里面的酒菜一一拿出。
徐进业对李俊业的那些帮忙,无非就是调几个匠户和一小旗炮兵给他,在当初身为登州卫指挥使的徐进业眼中,只不过是举手之劳,他一句话的事。
然而就是这样的举手之劳,有的人就这样记住了一辈子,真的做到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