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李彦仙、王延二人等与金兵激战一天,上了一座高岭,居高临下,金兵终没有攻上来,大家这才摆脱了围攻。
此岭称之为黄土岭,属于晋地典型的山岭,岭上平坦,岭边陡峭,但却不是久留之地。虽然金兵不能从陡峭的岭下攻上来,但是可能从其它的方位聚集而来。
天越来越黑,金兵已然放弃了进攻,这正是趁黑突围的好时机。李彦仙与王延商议好,带着十来个兄弟趁黑从岭的另一边滑下,幸得没有被金军察觉。
脱离了金军的包围圈后,他们依然不敢停留,担心金军会追击,于是继续连夜奔逃,到了离杀熊岭三百多里的地方,他们才稍做喘息。
他们找当地百姓打听,原来此处已是平遥地界,金兵现在都在太原周边,平遥并没有金人的部队,应该是安全了!
李彦仙这才长出了一口气。“下一步何去何从呢?”他不停地思索着对策。
想起了自己的师父和种师中将军,李彦仙眼里蓄满泪水,他知道他们绝无生还。王延见师兄如此,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瞬时也是泪流满面。
这时,随他们一起突围出来的一名兵士问:“二位将军,现在我们去哪里呢?”另一些士兵也眼巴巴地看着二人。
李彦仙看着这些跟随自己突围出来的生死兄弟,心中感慨万千。
“是啊!现在去哪里呢?”他思索再三道:“兄弟们,我们的大部队没了,我现在还没有考虑好去哪里。不过,我还是希望你们能够回到你们的家乡去,与你们的父母妻儿团聚吧!”
“扑通”,十余名兄弟齐刷刷地跪下道:“将军,我们都是河北人氏,家里的土地被金人占了,亲人有的被金人杀了,有的逃难去了,家早就没了!”
一名兵士泣声道:“将军,我们现在就是想要杀金贼,为我们的家人报仇,我的妻子被金人占了,孩子被金人杀了,父母被气死了。我还能回哪里去?我跟着你吧,你说去哪里就去哪里!”
一时,李彦仙热泪滚滚,他急忙将这十余名兄弟扶了起来,哽咽着说:“兄弟们,感谢大家对我的信任,既然你们愿意跟着我,那我就带着你们,我们一起去杀金贼!”
十余名兄弟一听,高兴异常,均对李彦仙道:“将军,我们唯你马首是瞻!你到哪里,我们就跟到哪里!”
“到底去哪里呢?”李彦仙心中不停地思索着。忽然他脑中灵光一闪,“对了,就去那里吧!”
去哪里?原来李彦仙想到自己父亲的堂弟目前在陕州担任知州,不如去投靠他。陕州是陕西与河南、山西的枢纽之地,是兵家必争之地,下一步金兵进入陕西,此是必经之地。
原来李彦仙的爷爷叫李宗国,生了一个儿子叫李弥显,这便是李彦仙的父亲。
李宗国有一个兄弟叫李宗华。李宗华生了儿子叫李弥达,这便是李弥显的堂弟,也是李彦仙的堂叔父。
李弥达自小喜欢读书,尤其是兵书战策尤熟,后来投在老种经略种师道的麾下效力,因军功累升至陕州知州一职。
而李彦仙的父亲李弥显早逝,所以平素里李弥达在外地任职,所以联系不多。但李弥达省亲之时,是见过李彦仙的,对李彦仙多有勉励之语。
想到这里,李彦仙便对王延和十来个兄弟讲:“我们去陕州吧,我有一个堂叔父在那里当知州,我们去投奔他,迟早还会和金贼大战一场的!”
众人一听有了去处,均表示赞成。就这样,李彦仙和王延率众人往陕州而去,从平遥到陕州,大约有八百余里,路途还是比较遥远。
但是众人既然心中确定了目标,便感觉到了前行的希望,所以路途虽然遥远,但是大家心中激情满怀,并没有感觉辛苦,而是马不停蹄地向陕州而去。
陕州城知州府内,一个年约五旬左右的老者正在案桌后批阅公文。此老者面容清癯,神态威严,下巴下的山羊胡已然花白。此人不是别人,正是陕州知州李弥达。
李弥达在此担任知州已然五年多了,在他的励精图治之下,陕州之地民风纯正,人民安居乐业,一派欣欣向荣之势,他也深受百姓的爱戴和上级的器重。
然而,最近一段时间里,他感觉到心中不宁。为何?原来在一年前,女真金人围困东京汴梁城,他就请求要求上京勤王,但上级没有同意,令他守好陕州城。
后来又听说二帝最终被俘,刚登基的康王赵构根基不稳,他便有些忧心忡忡,北方的大片国土沦为金人之手,他心痛万分。更让他痛苦的是,两位官家被金人掳至北地,简直是奇耻大辱啊!
听说刚上任的官家赵构又在召集勤王的部队,李弥达便想着上前线去勤王杀敌,但是他的想法却被他的上级,永兴军路安抚置制使范致虚否决了,依然要求他紧守陕州这个战略要地。
不过,李弥达也知道,陕州属于交通要地,北通河东,南连鄂州,东接洛阳,西控长安,这是兵家必争之地,必须要有得力之人来防守。一旦被金人攻破,那后果就很严重,来自河南和河东之地的金兵便会长驱直入,关中、巴蜀之地就难保了。
正此时,忽然有侍卫来报,说门外有人求见,自称是大人的侄儿李彦仙。李弥达一听“李彦仙”三个字,心中乡情和亲情迸发,急忙对侍卫说:“快快让他进来!”
不多时,侍卫带领两个人进来,其中一人年约三旬左右,另一人年约二旬,两人均是英气勃勃,威武之极。
李弥达一看心中大喜。他一眼就看出来了,三旬左右的那位青年人正是自己的堂侄李彦仙,原来李彦仙的相貌与他的父亲李弥显颇为相似,所以李弥达一眼就看出来了。
李彦仙一见这老者,一眼便认出来是自己的堂叔父李弥达,急忙上前跪倒在地道:“不肖男李彦仙拜见叔父大人!”王延也跟着跪倒在地。
李弥达一看,急忙将二人扶起,请至客堂上茶。李弥达问:“贤侄,何故今日至此,家中情况还好吗?吾有数年未归家乡了!”
李彦仙便将自己的情况说了一遍,李弥达得知李彦仙跟着小种经略种师中在河东抗金,不住频频点头称赞。又得知旁边这小将便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的儿子,不禁肃然起敬。
原来李弥达当年在军中之时,曾到东京汴梁城公干,与王进曾有过一面之交,彼此之间的看法不错,印象很好。
李弥达得知种师中和王进在杀熊岭抗金殉国,不禁眼睛有些湿润。半晌,方才开言道:“种老爷子和王将军为国而死,死得光荣,死得其所,吾辈之楷模也!”
得知李彦仙和王延等人是专门来投靠自己的,不由得心中高兴,他说:“二位贤侄,我这里正缺人才,你们来了正好,就在我这里做个副将吧,陕州城迟早会有一场血战,这一天不会太远了!”
说罢,李弥达望了望窗外的天空,此时的天空阳光明媚,一派祥和景象。但是李弥达知道:平静的天空下,往往隐藏着凶险的危机,金人迟早会来,兵戈相交的日子不会太远了!
就这样,李彦仙、王延及十数个兄弟就在陕州城安顿了下来,李彦仙和王延分别担任军中副将,辅助李弥达抗金之事。
这一天,李弥达召集李彦仙、王延等中上级军官议事,主要就下一步迎接金人来攻的战斗准备作探讨和部署。
会议开始后,李弥达问道:“今西北局势危殆,我心中甚是担忧。请问众将可有良策以保陕州,固西北之防?”
一时,众皆默然,不知道如何回答,气氛有些沉闷。李弥达一看,心内不由升起一股失望之念,他便将目光投向了自己的侄子李彦仙。
李彦仙一见叔父问询自己,便神色肃然,微微颔首沉声道:“大人所忧,亦是吾之所虑。陕州之地,乃西北之要冲,其防务之事,不可不慎。且容属下妄言几句,不足之外,请大人及各位同僚指正。”
李弥达心中一喜,便道:“你但可言来,不必隐瞒!”
李彦仙道:“首论城防。陕州之城乃是我们御敌之根本。当加固城墙,增高加厚,使其坚如磐石。以巨石垒砌,糯米浆灌缝,使其牢固。城门乃城之关键,当修缮坚固,安装厚重之闸门与门闩,以防敌人强攻。且于城门之外设置瓮城,增其防御之效。城墙上应配备足够之守兵,日夜巡逻。同时,安排专人负责城墙维护与修缮,确保始终处于完好状态。”
李弥达一听,心中又惊又喜,惊讶的是自己的这个侄儿竟然有如此韬略。喜的是自己李家后继有人了,可喜可贺。于是他用赞许的目光示意李彦仙继续说下去。
李彦仙得到叔父肯定,心中畅快,于是继续道:“次言兵力部署。现有兵力当合理调配,以发挥其最大之效用。精锐之师应部署于关键位置,如城门、城墙之要害处以及可能遭受敌人攻击之重点区域。城墙上之守卫力量需充足,分班轮流值守,确保时刻有人警戒。城外可设置伏兵,选择隐蔽之地,如山谷、丛林等处,待敌人不备之时,突然出击,可收奇效。同时,组建快速反应部队,挑选勇猛善战之士,配备精良之武器装备,一旦有敌情,能够迅速出击,给予敌人迎头痛击。”
这时旁听的众将也不禁频频点头,对李彦仙佩服之至。李弥达也不时捻须微笑,心中喜悦异常。
李彦仙继续道:“再者,粮草储备乃战争之关键。俗语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吾等当提前储备足够之粮食、草料以及武器装备。一方面,组织百姓进行屯田,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提高粮食产量。可予百姓一定奖励,鼓励其积极参与屯田之事。另一方面,加强与周边地区贸易往来,以吾之有余,换彼之所需。同时,建立严格之物资管理制度,派专人负责粮草与武器装备保管与分发,严惩贪污挪用者。抓好粮草与武器管理,防止被敌破坏或窃取。”
“又论斥候工作。当建立一支高效斥候队伍,挑选机智勇敢、忠诚可靠之人组成。深入敌中,搜集敌人兵力部署、行动计划、将领特点等信息。同时,加强对城内百姓管理,防止敌人斥候混入城中。设立严格盘查制度,对进出城之人进行细查。抓捕审讯可疑之人,确保城内安全。”
“最后,士气鼓舞至关重要。战争不仅是兵力和武器之较量,更是士气之比拼。当加强对将士训练和教育,提高战斗技能和战斗意志。定期进行军事演练,模拟各种战斗场景,让将士们熟悉战争。同时,关心将士生活,解决其后顾之忧。提供良好食宿,及时发放军饷。对受伤或阵亡士兵家属,给予妥善安置与抚恤。”
……
一片洋洋洒洒之言,众将皆听得佩服不已。尤其是李弥达听完之后,心中简直是大喜过望,没想到自己这个侄子,数年没见,竟然有如此见解!
他面露喜色道:“刚才李将军之言,甚是有理。我决心依他所言,全力加强陕州之防务。望众将不要懈怠,倾力而为!”
众将肃然道:“大人英明,一切皆按大人吩咐。吾等当齐心协力,共同为保卫陕州,固西北之防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