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好衣服以后,清雅看向三个孩子,她的眼神中流露出一丝欣慰与惊喜。
真是应了那句老话:“人靠衣裳马靠鞍”啊!
这三个孩子原本就生得眉清目秀、五官精致。
如今再换上这身新衣服后,更是好看得,让人移不开眼。
回想起初见时,孩子们浑身脏兮兮的,衣服也破烂不堪,头发凌乱如杂草般。
然而此刻,经过梳洗和换装后的他们,仿佛脱胎换骨一般,焕发出勃勃生机。
与昨天相比,简直就是判若两人。
清雅很自豪地领着三个孩子奔向牙行,准备买房子,在县城定居。
经过打听,清雅来到了县城里最大的牙行。
找到一个十七八岁的牙人,向他询问买房子的事宜。
这个牙人看到清雅和孩子穿的都很普通,于是就向她介绍了三所小一些的普通房子。
这三所房子坐落在小巷深处,都是三间房配一个不大的小院儿。
卖的也不贵,大约是25两左右。
清雅跟着去看了一间房子,觉得太小了,不是很满意。
就询问牙人,有没有再大一点的房子,银子贵一点没关系。
牙人听后,眼神都亮了不少,买贵的房子,他的抽成也多。
忙又热情的给清雅介绍了一处,他告诉清雅这所房屋比刚刚看过的那间房子大了一倍多。
而且,这房子坐落在县城的中心地带,如果开个门,还可以做买卖。
清雅听了,就叫牙人领自己去看看。
到了地方,果不然和牙人说的一样,是在县城中心的一条街道上。
小院儿约有80多平,正面三间正房,左侧有个三间耳房。
靠右侧有一个厨房和一个杂物房,在院子中间还有一口老井。
房子的后面,还有一个近20平的小后院,有一个茅厕和一个好像是以前主人养鸡的鸡舍。
这个房子的布局,清雅一眼就看中了,她倒想买一个几进的大房子。
但是,那样有些太扎眼了,毕竟她是一个带着三个孩子的寡妇。
如果让人盯上,那也是防不胜防,买一个这样的房子,不显山不露水的正好。
清雅看好以后,并没有马上表现出来十分满意,而是有些犹豫的问牙人。
“小二哥,这房子多少钱?”牙人本来以为清雅会很满意,但是看到清雅的表情,好像是不太满意的样子。
所以,他也没有敢要高价,就按正常的要价说了出来:
“这位小娘子,如果你诚心要买,我也不要高价,就55两。”
“这个房主刚把房子挂在牙行,如果不是赶巧,也轮不到小娘子。”
“这个地点和这个房子的大小是最好卖的。”
“小娘子如果想买,能定下来,那我就不让别人再过来看了。”
“如果定不下来,我也不敢保证会不会让别人买走。”
清雅抽了抽嘴角,心想这牙人还是真精,为了让她快点付钱,竟然说了一大堆的话。
本来清雅也看好的,就没有再过多的和牙人砍价。
五十五两就五十五两吧,清雅当场就付了银子。
并让牙人领着她,直接把房子过户到自己的名下,
她这才安下心来,有了房子才是有了根。
三个孩子一直很乖巧的跟着她,没有说话,和牙人分开后,清雅领着他们来到了新买的房子里。
这时,大宝、二宝和小花才闪着星星眼,看着清雅说道:
“娘,我们以后就住在这里吗?住在这个大房子里吗?”
他们在大杨村住的是茅草屋,而在县城买的这间房是三间青砖大瓦房。
所以,三个孩子十分兴奋,他们扬起那满是笑容的小脸儿,齐齐的看向清雅。
“是的,孩子们,咱们以后就搬到县城住,到时大宝二宝去上学,娘和小花儿就在家里。”
清雅也被孩子们的笑容感染到了,她也开心的回答孩子们。
清雅刚刚只是匆匆的看了一眼房子的外貌,里面并没有仔细看。
看天色还早,于是她拉着孩子们进到了正面的三间正房里。
发现里面的家具,原房主居然没有拿走。
而且,这些家具还都是八成新,这让清雅十分开心,又省下一笔银子了,尽管她不缺银子。
然后,她领着孩子们去了侧面的耳房看了一看,发现格局和正房其实都差不多。
只不过这三间耳房里好像没有住过人,里面都是空的。
现在孩子们还小,耳房也就暂时空着,他们娘四个还是住在正房里。
清雅和小花一个房间,大宝二宝睡在另一个房间。
转了一圈看,也没有什么可看的了,今天还是要回到大杨村的。
因为他们的户籍还在大杨村,需要从村里迁到县城。
她刚刚和那个小二哥牙人问过了,现在从村庄里迁到县城里。
每个成年人需交纳50两银子,每个孩子需要交纳25两银子,这个叫迁移费。
清雅曾看过古史,她知道这个迁移费是有历史记载,最早出现可以追溯到唐朝。
当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变革,许多人开始向中原地区迁移。
为了加强政府对人口的管制和统计,唐朝官府开始规定迁徙户籍需交纳一定的费用,即迁费令。
迁费令在古代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古时候控制人口流动和管理民生的手段之一。
在当时,迁徙是需要遵循官府法规的,也就是说在迁移时必须缴纳迁移费,否则就会受到处罚。
当然,迁费令也有一定的作用,能够有效避免一些流动人口滥用社会福利等问题。
现在的迁移费比买一所房子还贵,所以,住在村里的村民很少有人迁移到县城里住的。
可清雅既然决定要住在县城,这笔钱就必须要花的。
清雅50两,三个孩子一共75两,加一起就是125两。
她得先回去跟村长说,还要把那三间小破茅草房卖掉,或者是送给谁?
想到这里,清雅看看天色不早了,把今天买的东西都放到了正房里。
等到明天过来的时候再收拾,便领着孩子们出了院儿,把门锁好,返回了大杨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