槿国美食一瞬间百花齐放,有许多人开始做出许多美味佳肴。
就连边关都开了好几家酒楼了,这些酒楼的大厨也很有想法,做出来的美食有创新又好吃,叶郁芜天天带着画屏流连于各种酒楼之中品尝美食。
这些酒楼的老板都知道叶郁芜的身份是书肆的掌柜,无明先生话本都是经过她这里。
于是殷勤的将她捧为座上宾,指望着她与无明先生说他们的好话,说不定还能得几道美食配方。
王秀带着妻子来到幽州。
她扶着肚子,被幽州城内的繁华给震撼到了。
王秀与她解释,“之前幽州街上路人也是寥寥无几,而这些都是叶大人和苏将军的功劳,叶大人特意规划了这一条街作为坊市,很多人来此做生意。”
王秀说的倒是真的,这些商人原本是看不上来边关做生意的,毕竟这里给他们的印象便是要啥啥没有,而且气候寒冷干旱,这里的百姓贫穷吃不起饭,来幽州做生意岂不是做慈善!
但是因为“无明”,止于书肆也跟着水涨船高,为了巴结叶郁芜,这些人在听到叶郁芜规划了一条坊市,邀请这些富商入坊,虽然看上去是亏本生意,但是有叶郁芜牵线,加上为了和她搞好关系,这些人想着就当是“送钱”的心态,欣然接受在坊市做生意。
所以便能看到如今幽州这条坊市十分繁荣。
当然这些原本以为生意会亏本的商人却没想到,就短短一月之间发生了变化。
自从边关农户们种的胡麻卖给官府之后,官府便招揽了各地的商人从边关购进油。
再凭借这些商人将胡麻榨的油畅销天下从而大赚了一笔,官府赚的这些钱算是弥补了给农户们减掉两年徭役的钱,接下来一年只要一直卖便能赚回两年的州府库银。
也就是因为这一举动,引起许多商人的注意,没人不想要靠这个大赚一笔,因此许多商队纷纷跑来边关购进大量的油,也是因为来了这么多商队,从而促进这条坊市的繁荣发展。
尤其是酒肆和驿站。
边关来了许多商人,恰好之前叶郁芜规划划出的一条商业街派上用场,之前边关连个驿站都没有,而这条街却开了两家驿站。
都是叶郁芜有深谋远虑,咬牙花银子建的,之前画屏还不懂,如此萧条的街道,一个外地人都不来的地方,开一家驿站都要亏死,更何况叶郁芜要开两家呢!
直到现在画屏才惊觉姑娘的高瞻远瞩。
驿站突然来了这么多商人,除了看上这胡麻油带来的前景,自然也是有朝廷嘱命。
王秀带着娘子在城内逛了一圈,又为她买了许多东西。
而后又带着她去了郊外的一座村庄内。
这里的人十分热情,见了他们都在寒暄。
原本王秀娘子的心有些忐忑,但是见到他们在村庄里的屋子时却松了一口气。
这屋子还是王秀为了他娘子同意又修缮了一番,这可比之前在弥州的那个到处漏风的屋子好太多了。
周围的屋舍也是如此,比之前她住的那个村庄好。
如此她才算安下一点心,在此处打算安心备胎。
这几日休田,王秀回来没多久,便打算做些木活再贴补家用,毕竟生了孩子之后要花银子的地方太多了,虽然他这一年来勤勤恳恳的下地干活,也赚了不少钱,但是始终觉得不够,他要给娘子和未出世的孩子最好的生活。
王秀干了几天木活,突然被村长叫去他们家。
未进屋舍就瞧见几道熟悉的身影。
“王林……王婶子!”王秀惊讶的看着他们,而王林等人也在看着他。
双方一脸激动。
后来还是村长率先站了出来说话。
“他们说姓王,又是王家村来的,我一猜你们相熟,果然一问确实如此,这才将你叫过来。”
而后村长又说这次从其他州来的人很多,王林和几户其他村来的农户一块被官府分配到他们这个村庄开垦,既然王秀与他们相熟,便让他带着他们安顿。
王秀应下,高兴的带着几户人家走在乡间小道上。
“我滴娘啊!这里的地可真多!屋子也是用砖瓦盖的吧!”砖瓦是只有一些相对富裕的百姓才盖的起的。
就连王林他们那个村几乎都是用茅草和着泥盖成的,边塞的风沙一大,茅草都被吹风。
王林正是看了这些屋舍这才庆幸自己带着家里人所做的决定是对的。
不光是王林,这几户人家来到幽州之后才发觉自己眼睛完全看不过来了,大家都在庆幸还好来了这里,也不算迟了。
王秀很快安顿他们住下了。
新来的农户一般都是先住在茅草屋内,等来年有了银钱,便可以盖新房子。
王秀一离开,王林的老爹和两个弟弟便凑上来说话了。
“林儿啊,这幽州可比弥州繁华啊!你是不知道你老爹我一入城,看到的满是花团锦簇,还好听你的我们来了这。”
几人脸上亦是激动。
“我们一定要在这里扎下根来!”
边关不光光是这个村来了很多户新人家,其他几个村也来了不少人。
春耕到来之前,这些人便将西边那一块荒凉之地全都翻了新。
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就等春耕之季能够多种些粮食。
而春耕之前官府将其发好的土豆分发给他们。
边关几乎家家户户种上了土豆。
而土豆也迎来爆发似的蓬勃,没过多久才让边关百姓都温饱了。
边关最适合种土豆了,直接解决百姓饥饿问题。
没多久边关其他的几个州府也将土豆种上。
叶郁芜所提议的均田制算是在边关实行成功了,这让远在汴京的皇帝看到了希望。
于是便想要让槿国其他州府也实行此法,却受到了权贵们的极力反对,每日都有人上奏,看着厚厚一叠的请奏册,皇帝头都大了,脾气也越发不好。
面对公卿贵族的极力劝阻,竟除了边关在实行均田制外,其他地方竟一点都推行不开。
太子殿下便亲自请命前往各个州府推行此政。
皇帝大喜,准允了他。
于是太子殿下便开始了游说州府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