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研所的驻站项目,就像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迁徙到另外一个地方。
但这个项目是国家前沿的勘察科研项目,已经存在两年了,所以,项目管理房配套还是比较齐全的,虽然只有八个房间,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两间是宿舍,两间合一间的是实验室,厨房和餐厅合一间,一间发电房与储电室,一间办公室,一间前面是洗漱间后面是浴室兼卫生间。
宿舍是六个双层铁床的,上床放物品,下床是睡的床铺。
秦洲睡在靠窗户的床铺。
秦洲虽然奔波了一整天,还与大家喝了一点酒,但他辗转难眠,可能是因为环境的不适应,还有就是风沙太大了,猛烈的风沙吹的钢结构的房子晃晃作响,飞沙就像飞瀑一样敲击着铁皮。
秦洲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睡着的,等他醒来的时候,发现外面一片宁静,没有了风,也没有了沙。
秦洲半卧起身子,发现侯金昌在看书,晨光下的沙漠向房间内透视着明亮的光线,秦洲知道这肯定是一个大晴天。
同宿舍的其他人还在睡觉。
侯金昌看见秦洲醒了,便叫秦洲一起起床去洗浴室洗漱,因为他觉得秦洲刚刚来,情况还不熟悉,怕秦洲洗漱的地方都找不到。
浴浴室后的山陂上是一个铁皮水塔,挺大的,秦洲估算了一下应该可以装十方的水。平常钻井里喷出来的水有三分之一供应到水塔,三分之二白白外流到房子前的水池。
看来他们说的没错,流进水塔里面的水,是靠地下水的压力,自动流入水塔,没有加装抽水设备,因为这个水是源源不断的,所以,水塔塔顶的溢水口一直往外流着水。
浴室边上就是厨房,因为浴室里的水很冰,侯金昌便到厨房去烧了一桶热水提过来。
秦洲笑着问侯金昌:\"这水这么冰冷,那洗澡也要烧水吗?\"
\"是的,浴房里有两个大水桶,谁要洗澡谁就自己去烧一桶。\"侯金昌回答。
吴威在厨房给大家做早餐。
吴威是技术员兼内勤,因为文凭低,才中专毕业,所以五十开外了还是一个普通的技术员。
他们的早餐很简单,馒头,荷包蛋和牛奶,吴威说:“小李,在这里你要做好心理准备喽,我们的早餐几乎每天都是这样,而且这牛奶还是用奶粉泡的,有时也会用豆浆粉泡豆浆,反正天天如此喽。”
秦洲笑了笑说到:“没事的,大家会习惯,我也肯定会习惯,就是大家不习惯,我也会习惯。”
早餐后,秦洲来到了水池边上。
水池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用小铲车铲出来的。水池有一百多平米,最深的地方有一米五左右,水质清亮透明,没有任何杂质和水生生物,可以清晰的看见池底阳光斜照下透亮的沙粒。
\"水池的水位就这么高了,不会再高了,高出的水都往外渗透了,流的无影无踪。\"侯金昌说。
秦洲当然知道这种原理。
秦洲走到池边,手伸入池水,这时,他发现这池里的水非常的冰冷,他很怀疑贾玉关所说的下午能游泳的。
不过,也不能说贾玉关完全骗秦洲,虽然早晨的气温只有五、六度,但沙漠中的气温飙升的快,到中午的时候,可以达到了三十七、八度,不过下午两三点时,理论上水温达到最高的时候也才有一点点温和。
不过,贾玉关仍然下水游泳。
秦洲不敢下水,他觉得水还是有点冰冷,其他人也没有敢下水游泳。
原来,贾玉关喜欢游泳,他还喜欢冬泳,只要在项目上,只要不是下雪,只要水没有结成冰,贾玉关就必定下水游泳。
钻井溢出来的水原来流向沙漠后便消失的无影无踪,为了能游泳的,贾玉关花了好几天的时间,用小铲车硬把管理房前的沙地铲出了这么一个坑。
刚开始的时候沙坑挖的太浅,沙层渗透性太强,水池留不住水,是贾玉关一直铲到可以留得住水为止。
除了夏天水温较高的时候大家也去游泳外,其他季节只有贾玉关一个人去游。
包括秦洲在内,喜欢游泳的人还有陆定希等好几个人。
沙漠上中午的气温高,阳光暴晒,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太阳的热能,秦洲想。于是,秦洲便想出了一个能供应热水的方案:
一、利用一定长度的黑色软管缠绕吸收太阳光热量的原理。
二、钻井出水口改装三道管,一道通过黑色软管加温后往水塔,一道也是通过黑色软管加温后往水池,一道直接往外自由排放,往外排放的管道还需要加装有向水池注水的分闸阀,以保证夏天水温过高有冷水注入水池。
三、给水塔加封保暖层。
他通过认真的计算,确认需要黑色水管的长度。
秦洲的方案得到了所有人的赞同。
\"我们什么就没想到,这可是个好办法,造价低,效果好。\"陆定希高兴的说。
原来陆定希也喜欢游泳,只是苦于水温太冷了。
说干就干,陆定希交待接送轮换人员的皮卡车司机回去时买黑色软管等材料回来。
两天后,材料来了,秦洲、贾玉关、侯金昌三人负责这项\"暖水工程\",其他人照样上班。
他们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完成了这项工程,第二天中午,水塔流出来的水是热的,几天后,可以看见暮阳下的池面蒸腾着滚滚的热气。
大家纷纷下水游泳,陆定希戏称这是\"沙漠中心的天然温泉\"。
这个取热水的办法后来被其它项目纷纷效仿,当然指的是日常用的热水,不包括水池,因为其他项目上没有贾玉关这么热衷于游泳的人去挖水池。
秦洲不仅为驻外项目人员解决了源源不断的热水问题,每年还可以为所里节省几百吨燃煤。后来,这个办法在整个河西勘研院被全面推开,一年可以为整个院节省几千吨的燃煤。
勘研院林水芳副院长说:\"不愧是我北大的学弟。″
林副部长在内部刊物上指名道姓作出批示:\"年轻人要学习李晴舟同志敢于钻研敢干创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