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业院校方面,他积极推动 “订单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地。他亲自走访多家企业,与企业负责人深入沟通。一开始,许多企业负责人对这种新模式并不了解,也担心会增加企业的负担,所以态度并不积极。陈超没有气馁,他耐心地向企业负责人解释 “订单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比如能够为企业量身定制所需人才,减少企业的培训成本,提高人才与岗位的匹配度等。经过多次沟通和协商,终于说服了不少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计划中来。随后,他组织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从课程设置到实习安排,每一个环节都精心设计,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无缝对接企业的实际工作。
为了激励更多优秀学生投身工业领域,陈超还多方奔走,争取到专项资金,设立了 “工业人才专项奖学金”。他亲自参与奖学金评选标准的制定,确保评选过程公平、公正、公开。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打破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桎梏,也让那些原本质疑他的人看到了他对工业人才培养的深刻理解和长远规划。
陈超的第三把火,聚焦工业绿色发展。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陈超敏锐地察觉到,绿色工业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在推行绿色工业标准的过程中,他遭遇了来自工业部内部和部分企业的强烈反对。一些人认为,严格的环保标准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而阻碍工业的发展。还有一些人担心,绿色工业的发展会打破现有的产业格局,损害他们的既得利益。
面对这些反对声音,陈超没有退缩。他组织了一支由行业专家、学者和技术骨干组成的专家团队,深入研究绿色工业发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专家团队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的文献资料,实地考察了多个国家的绿色工业项目,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和成功案例。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们完成了一份详细的研究报告,用事实证明了绿色工业不仅不会阻碍发展,反而会成为工业转型升级的新动力。
陈超再次召开工业部会议,在会上,他用详实的数据和生动的案例,向大家展示了绿色工业的巨大潜力。他指出,绿色工业不仅能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还能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同时,绿色产品在市场上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能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随后,他牵头制定了严格的工业环保标准,明确规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大幅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于那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他责令限期整改,并为他们提供技术支持和政策指导,帮助他们实现转型升级。他明确表示,如果到期仍未达到标准,将坚决予以关停。
同时,他积极推动政策扶持,为新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开辟绿色通道。他与财政部门协商,争取到了大量的政策优惠和资金补贴,鼓励企业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投入。在钢铁行业,他亲自督促企业引进先进的脱硫、脱硝技术,降低废气排放;在化工行业,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研发绿色化学工艺,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一开始,这些举措遭到了部分企业的强烈抵制,他们认为陈超的要求过于苛刻,会让企业陷入困境。陈超没有强硬推行,而是组织这些企业的负责人参观了一些已经成功实现绿色转型的企业,让他们亲眼看到绿色工业带来的好处。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转变态度,积极响应陈超的号召。
这三把火熊熊燃烧,迅速在国内工业领域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企业的竞争力得到了显着增强,人才储备更加充足且专业对口,工业发展模式也逐渐向绿色可持续转变。然而,陈超心里非常清楚,这仅仅只是改革的开端,前方还有更多复杂棘手的问题等待着他去解决。但他毫不畏惧,凭借着过人的智慧与坚定的勇气,继续在引领我国工业破浪前行的道路上大步迈进。未来,他还将面临更多的挑战,比如如何进一步巩固改革成果,如何应对国际市场的竞争等,但他坚信,只要坚持改革,我国工业一定能够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办公室里,陈超站在巨大的工业布局地图前,目光深邃而坚定。自三把火在工业领域熊熊燃烧,引发一系列变革后,他没有丝毫懈怠,新一轮的改革计划在他心中已逐渐成型。他深知,工业体系的全面革新之路漫漫,前期的成果只是撕开了一道口子,距离我国工业在全球登顶的目标,还有太多的难关需要跨越。
时间回溯到 20 世纪 60 年代,陈超在工业改革的浪潮中崭露头角,凭借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成功升任工业部副部长。彼时,国内工业正处于艰难的起步阶段,百废待兴,陈超的每一项决策都关乎着国家工业发展的未来走向。自他上任后,家里的门槛几乎被踏破,前来拜访的人形形色色,既有真心渴望交流工业发展、谋求合作的有志之士,也有企图利用不正当手段谋取私利的投机者。
某个傍晚,结束了一天忙碌工作的陈超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还没等他坐下喘口气,一阵急促的敲门声骤然响起。打开门,只见一位身着中山装的中年男子站在门口,腋下夹着公文包,脸上堆满了讨好的笑容,身后还跟着两个年轻人,抬着几个装满物资的大箱子。“陈副部长呐,久仰您的大名!我是外国公司的的,这次特意来拜访您,想跟您聊聊合作的事儿,这些是我们的一点心意,您可一定得收下。” 说着,男子便指挥年轻人将箱子往屋里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