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排好黄伦住下,姚云便进了南京城。
第二天晚上,在天黑前,姚云赶了回来,向黄伦汇报道:“大总统,城内已安排妥当,明天就可以分批安排人进城了。”
“好的,辛苦了。明天我随第一批人进城吧!”
“好,我给大总统安排的职位是一家码头货仓,掌柜的帮手和学徒,可以替掌柜的跑腿和走动。比较适合大总统四处走动,了解南京城的情况。”
姚云解释道。
黄伦笑了笑,夸奖道:“姚掌柜有心了!马上吃晚饭了,咱们边吃边聊。”
说完,跟姚云一起去餐厅吃晚饭。
吃饭期间,黄伦大概了解了南京城的一些基本情况。
原来,早在两个月前,即四月初戊午之日,南京的兵部尚书史可法等人虽举行了“誓师勤王”的庄重仪式(但他们不知道的是,早已无王可勤)。
当勤王的队伍刚刚跨过长江,关于“京师沦陷”的传言才在淮河以北地区悄然兴起,人们在震惊与疑惑中半信半疑。
直到四月初十丁卯,确切的消息才终于传来,抵达南京。
面对如此重大的变故,南京城上下自然不敢有丝毫懈怠,经过十三天的反复核实与确认,最终确认了那个令人心碎的事实——崇祯皇帝朱由检,已自缢身亡。
消息传来,南京城的空气瞬间凝固,一时之间戒严四起。
但这份紧张并未持续太久,因为相较于其他战火纷飞的地区,南京仿佛被一片祥和所包围。
他们相信,这里,有黄河与长江两道天堑作为天然的屏障,将战乱与灾难远远隔开。
或许是因为这份天然的庇护,或许是因为南京作为大明龙兴之地的特殊地位,让人们相信这里依旧蕴含着王者的气息与福祉。
于是,南京的朝廷重臣们,面对这一王朝的燃眉之急,纷纷行动起来,寻找皇位的继承人。
关于皇位继承人的寻找,南京朝延的大臣们,分为二类。
一类是个人私欲的驱使,渴望通过拥立新君来捞取“定策之功”,借此一跃成为政坛上的风云人物,手握重权,风光无限。
凤阳总督马士英无疑是追求个人私欲的典型代表,他积极寻求拥立新君的机会,以期借此实现个人政治地位的飞跃。
他们意在支持福王。
第二类是则是基于政治派别的考量,试图推举一位符合自身利益的君主,更侧重于寻找一位易于驾驭、能够促进本派利益最大化的合作者。
以东林党人为代表的势力,则更多地从政治派别的角度出发,精心策划,意图推举一位能够巩固并扩大自身影响力的新君。
钱谦益作为东林党的核心人物,其影响力广泛,他们意在支持潞王。
随后,兵部侍郎吕大器极力支持钱谦益的提议,右都御史张慎言、正詹事姜曰广等重量级官员也纷纷表示赞同。
兵部尚书史可法也对潞王表示了倾向性意见,这进一步增加了潞王继位的可能性。
当时,关于福王和潞王的比较,马士英就此问题,问史可法。
史可法答:“福王则七不可,谓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读书、千预有司也。唯潞王讳常涝,素有贤名,虽穆宗之后,然昭穆亦不远也。”
言下之意就是福王虽然伦理“近”,但昏聩不堪;潞王虽“疏”,但贤明,可担中兴之任。正因如此,史可法才如此犹豫。
史可法的犹豫不决,致使马士英趁机带着一群武人,江北四镇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及凤阳守备太监卢九德,共同拥立福王朱由崧即位监国。
马士英几人迎立福王朱由崧后,在南京进行了较为隆重的监国大典。
监国大的仪式,首先是行告天礼。然后,祝文被虔诚地焚烧于祭坛之上。
随后,朱由崧缓步登上金碧辉煌的殿堂,以监国之尊,威严地接受着群臣的深深四拜。至此,明王朝终于迎来了新的篇章。
……
黄伦了解了大概情况之后,饭也吃完了。
随后,姚云也告辞而去。
黄伦一个人,细细思量,他觉得,可以借一下东林党人的势。
……
第二日清晨,天刚蒙蒙亮的时候,黄伦便带领着三十多名手下,与姚云一同踏上了前往南京城的路途。
一路上众人行色匆匆,但每个人脸上都透露出一股兴奋和期待。
进城后,他们首先来到了码头的货仓。这里便是黄伦及其手下们暂时的落脚点。
黄伦的身份被设定为掌柜身旁的跑腿小厮,而其他人员则被安排在了码头上从事货物的装卸工作。
原本在此地已经有约五十名工人,如今再加上新来的这三十多人,整个队伍一下子壮大到了八十余人。
待一切都安顿妥当之后,姚云马不停蹄地赶回了城外。
他要继续执行接下来的任务——分批安排更多的人手进入南京城,并根据事先规划好的方案,将这些人合理地分布在南京的各大城门附近以及皇城周边区域。
经过一番精心部署,大部分人员最终被安置在了一些诸如作坊、酒楼之类用人需求量较大且信息来源广泛的工厂和店铺之中。
就这样,整整花费了十天的时间,才终于成功地将 1000 人全部妥善安置完毕。这些人分别居住在 36 个不同的地点。
值得一提的是,在皇城附近新开设的三家大型酒楼成为了此次安置计划中的亮点之一。
这三家酒楼全部由加强团的成员负责经营管理,并且总共安置了大约 289 人。
此外,还有两家位于皇城附近的米铺,同样也是这次安置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伦作为负责人之一,自然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在完成所有人员的安置工作之后,他不辞辛劳地亲自将这 36 处安置点逐一巡查了一遍。
对于皇城附近的那三家新开张的酒楼以及另外两家米铺,更是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了解和考察。
一切安顿下来之后,黄伦便安排大家一边工作,一边搜集信息。
还成了侦察小组,以黄伦和姚云为首,重点拉拢东林党人(文官)和南京城的驻军武官。